老陽按:大家應該都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吧,裡面有一個重要的門派,叫做全真教。裡面有王重陽,王處一,丘處機等等,老陽想說,這可不是金庸先生杜撰的人物哦,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些人,他們就是全真教。
全真教,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開宗祖師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鹹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
宗派教義
全真教的教義總體來說,在煉養上祖述黃老,繼承了還黃帝、老子、尹喜、文子、列子、莊子、屈原、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的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平等,但認為儒、道、釋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而且實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勵婚娶。
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符籙、丹藥、齋醮科儀等思想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堅實的根基。
全真發祥
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在陝西的終南山下劉蔣村中,便出了一位為後世道教全真道的祖師王重陽。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後來修道,改單名為嚞,字知名,道號曰重陽。他自幼便慷慨好義,文武雙絕。而且在二十歲左右,便中過進士,很有文名。
本傳稱:「當南宋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封劉豫為王,國號齊,改元為阜昌初年。撫治河外,不及於秦,歲屢餓,人至相食。時鹹陽醴泉,惟師家富魁兩邑,其大父乃出餘以周之,遠而不及者,鹹來劫取,鄰裡三百戶,餘亦因侵之,家財為之一空。有司率兵捕獲,將置之法。師曰:鄉人餓荒,拾路所得,吾不忍置之死地。有司賢之,遂釋不問,人服其德。金海陵煬王正隆四年,師忽自嘆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心。予猶碌碌如此,不亦愚乎?」不久,便遇呂純陽化身的點化,就修道了。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王重陽在終南山鑿活死人墓,坐於墓中。幾年後得道開悟,填活死人墓,遷劉蔣村結茅,與玉蟾和公、靈陽李公三人同居修煉。此時王重陽想起了醴泉縣再遇真仙呂祖時「速去東海,投譚捉馬」的啟示,乃於大定七年(1167)四月二十六日自焚劉蔣村茅庵,經北邙山上清宮,於閏七月十八日抵山東寧海州,開始了「投譚捉馬」的傳道生涯。
大定七年(1167)九月,邱處機自崑嵛山來謁於全真庵,請為弟子。王重陽為之訓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同年冬,譚處端環內出家。訓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
大定八年(1168)二月初八,馬鈺出家,訓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是日,玉陽真人王處一自文登牛仙山來,願為弟子,訓名處一。二月底,王重陽挈丹陽、長真、長春、玉陽入崑嵛山石門口,開煙霞洞居之。三月,廣寧真人郝大通來昆箭山出家,訓名大通,號恬然子。八月,王重陽掣五真人,自煙霞洞遷居文登縣姜實庵,立三教「七寶會」。
大定九年(1169)四月,王重陽引丹陽、長真、長春、廣寧遷居寧海州金蓮堂,途中至龍泉時,為查山玉陽公飛傘傳號。重午日,馬鈺妻孫不二詣金蓮堂出家,訓名不二,號清淨散人。八月,王重陽在寧海立三教「金蓮會」。九月,王重陽到登州福山縣立三教「三光會」,於蓬萊立三教「玉華會」。領丹陽、長真、長春西至萊州,化長生真人劉處玄出家,訓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十月,於掖縣立三教「平等會」。金帝徵召和奉詔大醮不論對王玉陽個人還是全真教都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對王玉陽,「洞居九年」,受到皇家賞識,才華得以施展,理想得以實現,其個人威信和影響都達到頂峰,使這一時期成為王玉陽人生的黃金時代。同時,金帝徵召問道說明全真教已引起最高統治者的注意,全真教的發展走上第一個臺階,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轉機。
少年的王重陽,是一個有豐富學問的人,而且任俠重義,豪氣凌雲。他生當衰亂之世,自己眼見要遭遇到亡國滅種的痛苦,況且正當「南渡君臣輕社稷」的時代。時勢環境迫得他無力挽回絕對的頹勢,便只有創教立宗,以保持文化精神在宗教社會之間了。所以他便不得不自己活埋,號為「活死人」和「瘋子」。至於說他所遇的師父,是呂純陽的化身,命他向東去創教,又吩咐他密語,他臨死又吩咐馬丹陽密語。如果除開囑咐修道的密訣外,誰能證明七百年前,他們師徒所說的是什麼?究竟是為道或為國?自然都是疑案了。總之,沒有哪一個宗教的教主,和以學術思想自任的大宗師們,他們是絕無用世之心的人。只是不像英雄們有治世取天下之心,而卻都有救世平天下之志。不過所走的路線,和所取的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已。例如宋人有反遊仙詩說呂純陽的:「覓官千裡赴神京,得遇鍾離蓋便傾。未必無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誤先生。」雖然是別有寓意的幽默話,但是也確有至理,發人深省。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國,開始四處徵伐,元代道士趙道一編著《王重陽傳》後的系語,他說:「皇不足則帝,帝不足則王,王不足則霸,霸又不足,則道之不幸也。至哉全真!傑生中土,轉澆漓以宗太樸,化頑獷以慕無為。一師倡之,七真和之。猗歟盛哉!時當今之有國也。力不侔於五胡,德弗逮於拓跋,綿綿之運,信罔有矣!然天啟玄元之教,俾福被於群生。斯道無喪,以至今日,全真之功也。」
這一段的評語裡,他言下對於重陽真人師徒的推崇備至,也就是對於宋朝一代的人物,有不勝遺憾之嘆!
全真信仰
長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區別於其他宗教的根本標誌。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舊道派有很大的不同,舊道派大都認為,經過修煉,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體與精神一起長存,即所謂「白日飛升」。全真道則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體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脫和「陽神」升天。他們認為,人的肉體是要死滅的,人的真性或陽神則可以長存。王嚞謂:「修行須借色身修,莫滯凡軀做本求。假合四般終是壞,真靈一性要開收。」又謂「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評肉體長生的追求者,曰:「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慾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劉處玄的《至真語錄》亦稱:「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無形之道也。」「無形之道則真也。」「偽我,則養身之道,則假也。」因此在內丹修煉理論上,主張性命雙修。以澄心遣欲為真功,以明心見性為基礎。而不在全真明心見性只是入門,最終目的是為了識道。全真識道的境界要比明心見性之後的最高層次高或平等。
既然肉體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陽神」得到解脫後可以長存、升天,因而他們乃視人的肉體為桎梏,意欲其毀滅,以便真性、陽神的早日解脫。所以人們在重陽祖師及其弟子們的詩文集中,能見到許多破斥肉體、否定人生的言論。邱處機斥肉體為「臭皮囊」和「爛肉」,「一點如如至性,撲入臭皮囊,遊魂失道,隨波逐浪,萬年千載不還鄉。」「一團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萬種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團膿,三寸氣,使作還同傀儡。」譚處端認人體「本是一團腥穢物,塗搽模樣巧成魔」。重陽祖師等又斥人體為「走骨屍」、「骷髏」。曾畫骷髏警馬鈺,又作《嘆骷髏》詩。譚處端云:「骷髏骷髏顏貌醜,只為生前戀花酒。」邱祖又謂「子羽潘安,泉下骷髏總一般」。又斥人生為「苦海」、「火宅」,視父子、夫妻親情為「冤業」。
邱祖稱「一念無生即自由」。重陽祖師進一步宣稱:「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他認為這種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蓮根在淤泥而花在虛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雖然身居一室之內,卻「性滿乾坤」,謂之「法身」。「法身者,無形之相也,不空不有,無後無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長,用則無所不通,藏之則昏默無濟」。這裡所謂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個不死的「真性」和「陽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謂的離言絕相的「法身」卻十分相似的。
先性後命的內丹學說全真道以修習內丹為成仙證真的基本法門,認為道教其他修煉術皆為「區區延年小術」,只有該派所倡的內丹術為「天上大道」。他們的內丹術淵源於鍾、呂,以性命雙修為基本內容但與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線相反,不是先命後性,以修命為主,而是先性後命,以修性為主。重陽祖師云:「賓者是命,主者是性。」邱祖稱:「吾宗惟貴見性,水火配合(指鍊氣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說該派內丹功是「三分命術,七分性學」。其《大丹直指》所述九節丹功,前三節為命術,後六節為性學。所謂先性後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對境不染的明心見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後靜坐調息,按鍾呂派傳統內丹法程序,依次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全真道首領從這種先性後命、以性為主的基本路線出發,有時又宣揚一種以性兼命的丹法,謂只要修性,或直接煉神還虛,即可自然了命。《丹陽真人語錄》稱,做清淨心地工夫,「屏絕萬緣,表裡清淨,久久精專神凝氣充,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上丹結,是名三丹圓備,九轉功成。」李道純《中和集》卷二《試金石》分所有丹法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為「最上一乘」之頓法。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二也分丹法為頓、漸二乘,稱直接修性者為頓法。很顯然,全真道這種先性後命、以性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禪宗影響很深的結果,故牧常晁稱之為「釋氏金仙之道」,可謂一語破的。
修煉理論
在成仙信仰和修煉理論上,指出舊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不實,追求「陽神」、「真性」不滅。揭示了人之肉體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的真理。《金關玉鎖訣》:「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立教十五論》:「欲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劉處玄《至真語錄》:「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陰陽之外則其神不死也。」因此在內丹修煉理論上,主張性命雙修。以澄心遣欲為真功,以明心見性為基礎。而不在全真明心見性只是入門,最終目的是為了識道。全真識道的境界要比明心見性之後的最高層次高或平等。
修煉方法
在修煉方法上,主內丹修煉,兼修符籙,形成獨具特色的內丹理論。在教制教規上,要求道士出家住道觀,不鼓勵蓄妻室。為了規範道士言行,制定系統的清規戒律,督促道眾嚴格遵守。
而如單看經文表面則與釋教詞彙相同,然深究其意則有很大的區別,譬如心非是釋教之心,而指天道的別名天心。[8]再譬如空,也非釋教緣起性空之空,而多當無講或不究竟之無,全真之無不是沒有了,而是無不無,無有相依,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讀者不可混淆錯誤宣傳,而辜負聖賢保存華夏文化與繼往聖絕學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