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眾測
作者:作家安崗
那年初春時節,我與同學相邀,遊覽了北嶽恆山的「第一勝景」懸空寺,一睹這「峭壁懸廟宇,空中吊樓臺」的世界奇觀。
神似畫卷壁上懸
民國時期懸空寺照片
懸空寺坐落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翠屏峰上。當旅遊大巴駛進恆山金龍峽谷,從車窗向外探望,沿途道路蜿蜒,重巒疊嶂,雄峰對峙。那谷底之深、群峰之險,不禁令人咋舌。
旅遊車行至景區口,我隨著遊人下車緩慢前行。走過峽谷溪流的吊橋時,我舉頭遙望,懸空寺仿佛從天而降,一下子墜落在我的眼前,心中不由得為之一振,疲倦頓消。那寺院樓閣距離地面最高處有90多米,最低處也有60多米高。從山下往上仰望懸空寺,不覺得是樓臺亭閣建築於半山腰,卻似丹青妙手潑墨在巖壁,彩繪於山崖,一幅古老的畫卷懸掛在你面前,心靈為之震撼。我欣賞它那凌空古韻之美,讚嘆它那懸崖飄逸之風,可謂「海市蜃樓幻夢出,仙山瑤臺畫一幅」。
懸空寺建於1400年前北魏後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當地人稱:「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我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時,更讚美古人巧奪天工的妙手、聰明睿智的匠心。
懸空寺這幅巖壁上的畫卷,傾倒了歷代文人墨客。古代詩人形象地吟誦:「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公元735年,唐代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兩個大字,但仍覺得不夠體現自己激動的心情,便在「壯」字上多加了一點。這一筆墨留痕雕刻在一塊巨石上,為懸空寺更增添幾分魅力。明朝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然而,無論是「壯觀」還是「巨觀」,都是前人對峭壁上的「畫卷」發出的慨嘆,傾注於情懷。
我站在山下品味懸空寺畫廊,峰墜樓臺,高山仰止,金輝映照,流光溢彩。寺因山而險,山因寺而名。懸空寺畫幅的壯美可用四字概括,「奇、懸、巧、妙」。「奇」字:遠望懸空寺,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之間,舉頭嘆觀,低頭遐思。「懸」字:表面看這座寺院樓閣只有十幾根碗口粗的柱子支撐著,岌岌可危,其實它們不受力,懸空寺建成時並沒有這些柱子,但當時人登上去,擔心掉下來,就加上了柱子支撐。「巧」字:體現在建寺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地勢布局,形成了立體空間,排列精巧。「妙」字:寺廟是木質結構,雕梁畫棟,獨具匠心,妙筆生花,精湛絕倫,堪稱是建築史上的奇葩。
這就是華夏文明的積澱,這就是蜚聲中外的世界奇觀。懸空寺令國人為之驕傲,引為自豪。為此,我不禁詠嘆:飛簷翹角凌空燕,展翅大鵬衝雲天。虛實相間明觀寺,巧借石壁暗託巖。
登臨寺院身在懸
我急不可待地登臨這座千古屹立的懸空寺。這裡以如臨深淵知險峻,形似斧鑿嘆奇觀而著稱。寺院十分精緻小巧,樓臺階梯之陡,亭閣欄杆之低,令人頭暈目眩。我的腳下一步緊,兩步慢,雙手攀爬不敢看。樓梯很窄,只能一人通過,眾人等待。每登上一個臺階就仿佛徵服一座山,跨過一條河。
我終於登上了懸空寺,環顧四周,頓感身在懸,心在懸,周圍建築空中懸。站在懸空寺上,自己仿佛也懸吊於空中。憑欄俯瞰山下,人小如螞蟻,車小如蚱蜢,一切皆為渺小。眺遠方,山脈起伏,似浪如波;觀近處,峰巒屏障,天低雲矮。再觀谷底,湧動河流,水壩斷壁,溪水從涵洞裡傾瀉出,好似玉帶繞山舞、巨龍吐清流。我行走在懸空寺樓閣中,雖然身處險境,卻如泛舟雲山藝海。那周圍奇特、精美、壯觀的建築,都呈現在我的眼前。面對藝術之美,我忘記了剛才的膽戰心驚。這裡的亭臺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簷有單簷、重簷、三層簷,結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鬥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懸空寺總體外觀是寺院與峭壁相依,巧構宏制,重重疊疊,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窟,殿窟一體,樓巖一處。人站樓臺好似心懸崖壁,魂飛半空。此時,我不知是疲憊還是恐高,略感兩腿無力,雙鬢汗流,自己就像是走鋼絲的演員一樣,心懷忐忑不安,懸空寺真是懸空人、懸吊心。雖然我走一步,一步險,登一臺,一臺懸,但心裡感到愜意。我緊緊地抓住欄杆,安定心神,環顧眼前樓閣,不由得嘆服:懸空寺既融合了中國南方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中國北方傳統建築的格局。
瀏覽懸空寺,樓閣內現存著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的造像,不少風格都體現了古人的審美特點,是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珍品。懸空寺在選址之險中更顯現出建築之奇、結構之巧的豐富內涵,堪稱世界一絕。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國寶,也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看過懸空寺後讚美道:「中國的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為一體,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通過參觀遊覽,才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和文明歷史,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傲。」
仙風道骨意中懸
我身處懸空寺,仿若山中仙人,居於天地之間的聖地。有種淨化心靈,雜念皆無,清心寡欲,煩憂頓去之感。讓思緒隨著山嵐飄逸,讓情感伴著雲朵升華。
其實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教理,它出自於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哲學理念。「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念思想。後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山的半腰,在漢語中的「懸」與「玄」是同音,因此而得名。然而,懸空寺形「懸」於外,意「玄」於內。宏觀之中,有高懸之狀;微觀之處,有玄妙之機。令人感悟哲理,頓悟人生。
懸空寺整個寺院處在於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仿佛告訴你,人生旅途也是如此的經歷。廟宇的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部是木質建築,框架結構。長線橋位於南樓和北樓之間,長約10米,橋上建樓,樓內建殿,殿內供佛宣道。長線橋將佛廟、樓宇等景觀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險、奇巧的景觀。這裡的道教與佛教和諧共榮,也傳播著盛世祥和、四 海 一 家的博愛思想。
懸空寺比起表面上的「懸空」而言,更有著「玄學」的意識真諦,它就像楔入峭壁間的根木一樣,以其高深的思想內涵,傳承古老的哲學思想。我扶欄遠眺,耳畔仿佛聆聽到人與自然相依存、相關聯、相統一的和諧之音。是啊,人之渺小,萬物之大;心若寬廣,胸懷天宇。
我邊看邊撫摸這神奇建築,心懷遐想,難以言表,感嘆世界奇觀,思緒起伏,難以名狀。2010年12月,在《時代周刊》公布的全球十大最奇險建築中,懸空寺與阿聯首都阿布達比的「首都之門」、希臘米特奧拉修道院、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國際知名建築同列榜中。義大利威尼斯考古專家尼諾認為:「僅僅是為了這座奇特的寺廟,就值得到中國來一趟。」
我走下懸空寺的樓臺石階,又回望這座像壁畫一樣懸掛千年的古寺,我的這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可那一懷思古之情,卻又飄向浩渺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