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5月26日電(新華社記者齊雷傑 宋強)「王書記是為咱老百姓活活累死的啊!」「當村支書這40來年,每一天他都在為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沒日沒夜地勞累打拼,不容易啊!」……
2014年2月20日,對河北邢臺內丘縣柳林鎮西石河村村民來說,是一個傷心之日——全國勞動模範、擔任村支部書記40年的王勝,因積勞成疾,永遠地倒下了。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在為村集體發展殫精竭慮、操勞不止。
「他這都是為村裡發展累死的。」村民王常林回憶說,王勝擔任村支書40年,可沒少為村裡辦事:「當年西石河村滿目荒沙崗,耕地望天收。是王勝身先士卒,帶領全村老少爺們出義務工,硬拼著雙手修起了水庫、大口井,老百姓才徹底告別了缺吃少穿的艱苦日子。」
走訪西石河村,王勝擔任村支部書記40年來的政績,一些村民們心裡記得很清楚:修水庫讓村民吃飽了飯;修起通村的柏油路,村裡的酸棗仁加工產業憑藉著交通之便,發展得紅紅火火;修建亮亮堂堂的三層樓的村小學,家長們下雨天再也不擔心孩子安全了;辦起礦泉水廠、百果莊園等,村集體有了收入,不僅每年都能封紅包、發水果月餅,連參加新農合也不用群眾掏腰包。
為啥王勝號召力這麼強,能帶領村民幹這麼多事?在西石河村黨支部副書記于洋小看來,是因為王勝敢想敢幹,辦的都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村民早就期盼的事。不管是修水庫、修道路還是建學校,都是村民出義務工,靠著一雙手幹成的。為啥大家沒怨言?因為王勝凡事都身先士卒,為村民「做出了樣子」,當然一呼百應。
如今,西石河村變成了一個村民富裕、村容整潔的明星村,但王勝家的房屋卻相當寒酸。村民王成偉說,王勝是一個心裡時刻裝著村民,卻唯獨不顧家、不顧自己疾病勞苦的人。「他媳婦埋怨他『家裡油瓶子倒了,都能抬腿邁過去不扶』,家裡的事很少管。孩子老大不小該娶媳婦了,他都顧不上翻蓋新房。他整天在外跑項目奔波,但沒什麼像樣的衣服,吃飯也經常在路邊小攤上對付。在他心裡,看得最重的就是村裡的發展,為了跑項目經常沒日沒夜,生病了都顧不上治療休養。」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我不圖吃、不圖穿、不圖財,就圖能在村裡老百姓心目中落個好名聲。」王勝生前曾這樣告訴家人。村民說,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在百姓心中樹立了一座豐碑。王勝去世後,鄉親們自發刻了「廉潔勤政 庶民公僕」牌匾送到了王勝家。
王勝的事跡,也感動著河北各地幹部群眾。邢臺市委書記王愛民說,王勝是基層幹部的一面鏡子,他艱苦奮鬥、「不多花一分錢」的創業精神,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忘我精神,值得所有幹部學習弘揚。
「王勝一心撲在集體事業上,為全村人幸福奉獻了一生,是農村幹部的傑出代表。當村官,就要向他一樣甘作『庶民公僕』,艱苦奮鬥,為群眾辦好事。」沙河市興固村黨支部書記陳三江說。
威縣西梨園村支書馬金普讀完王勝事跡,深有感觸:「王勝當村官40年,心裡裝的全是集體和群眾,唯獨很少有他自己。農村有了這樣實幹的帶頭人,就不愁農村搞不好、村民沒出路。」
「為了發展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致富,王勝沒日沒夜操勞,跑斷了腿,磨破了嘴,甚至顧不上多病的身體。他敢作敢為,帶領鄉親們治水、修路、開荒山,辦了一件又一件別人不敢想、不敢辦的大事、難事、好事。集體的每一分錢都串在他的肋巴骨上,一分錢也要掰成兩半花,這才是真正的農村黨員幹部形象。」西石河村主任王強說,村民們懷念老支書,大家要弘揚他的精神,完成他未竟的事業,讓鄉親們生活更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