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守著淮河沒水喝 汙染治理為什麼這麼難[圖]2

2020-11-19 東方網

  國務院召開治淮現場會,沿淮四省立下軍令狀,2010年前完成治理目標,記者走訪三省查探發展環保兩難現狀。

  ■核心提示:10月23日至24日,副總理曾培炎坐鎮安徽,國務院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現場會在蚌埠召開。在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發改委及沿淮四省官員出席的這次會議上,對淮河十年治汙的評價被表達為「取得初步、階段性成效,但淮河流域的環境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此前數月,汛期開閘所導致的大面積汙水團汙染水體事件,令眾多媒體對淮河十年治汙提出質疑。

在蚌埠渦河大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現場察看水質監測。安徽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現場取水。  

  在這次會議上,國家環保總局對上述汙染事件作出解釋,5000多座閘壩改變了淮河水體的時空分布,生態基流難以維持,自淨能力大為減弱,汛期一旦開閘,高密度汙染就此產生。事實上,環保總局強調了淮河治汙的成效,是在GDP增長1.35倍,人口增長800萬的前提下取得的,而淮河流域環境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對水資源的過度利用。

  發展與環保的矛盾再次凸顯,國務院與沿淮四省籤訂硬性治淮責任書,更體現了問題解決視乎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度。一個事實是,此次責任書的期限是2010年,而所要求的治理目標,本應在「十五計劃」的2005年底完成。

  「把淮河治好,任務還很艱巨!」10月23日上午,阜陽市潁河北京路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說。

  10月23日到24日,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現場會在安徽召開,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餘部委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淮河流經的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分管副省長、環保局局長及淮河流域35個地市的分管副市長、環保局局長到會。

  「規格這麼高,體現了國家對淮河治理的重視。」國家環保總局一位負責人說,淮河十年治汙取得重要進展,但淮河徹底變清仍然任重道遠。

  十年治淮得失

河南周口項城王溝村,一布滿垃圾流著紅水的小河,在下遊2公裡處注入沙潁河。

  「江淮熟,天下足。」流傳在淮河流域的古歌謠,證明了這條河流的地位。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向東流經豫、皖、魯、蘇四省,在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裡,總流域面積35.32平方公裡,主要支流有50餘條。

  穎河是淮河主要支流之一,從河南流至安徽境內後,被當地人稱為沙穎河。「1980年以前,水質比自來水還好,現在不行了!」10月23日,阜陽市穎泉區雙河社區一處農家院落,農民汪建軍向曾培炎述說著他所經歷的穎河之變,今年40多歲的汪一直住在穎河旁,他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穎河水開始變渾,到90年代初,他已不再敢用穎河水來澆菜。

  農民汪建軍所述事實的背景,是沿淮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流入淮河,整個淮河流域面臨汙染難題,多次發生大規模汙染事故。

  為此,國務院啟動淮河治汙工程。1994年5月20日,同樣是在蚌埠,淮河水汙染防治第一次現場會召開,淮河治汙正式啟動,此為中國開展的第一項大規模治汙工程。

  「10年來,淮河治理成效顯著。」國家環保總局解振華說,其中包括關閉近5000家汙染嚴重的企業和生產線,建設了一批汙水處理設施。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萬本太提供的10年淮河水質狀況報告顯示,1995年-2003年間,淮河67個水系斷面、幹流14個斷面汙染程度呈明顯好轉趨勢,2003年與1995年相比,淮河水系Ⅱ-Ⅲ類水質比例增加了9個百分點,Ⅴ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減少了35個百分點。

  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兩個汙染指標明顯降低。2003年,淮河流域COD(化學有機物需氧量)入河量為71.2萬噸,與1994年150萬噸相比削減了53%,1996年至2003年,COD排放總量減少了48%,其中工業COD排放量減少了67.4%,淮河幹流高錳酸鉀指數濃度值總體呈好轉趨勢,由1994年的6.78mg/L降至2003年的4.91mg/L,從1998年開始基本滿足Ⅲ類水質要求。

  伴隨著淮河十年治汙,是流域人口激增和經濟大幅發展時期。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資料顯示,1994年至2003年間,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萬,35個城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94年的5569億元增加到13066億元,增加了135%.萬本太對10年淮河治汙的評價是,「綜合整治取得成效,整體水質改善明顯,但流域水體汙染依然嚴重,部分支流汙染有加重趨勢,『十五』規劃項目進展緩慢,水質與『十五』規劃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而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講話中對問題作出的概括是,「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階段性的。目前仍有近一半支流的水質尚未達到治理要求,特別是一些主要支流汙染還比較嚴重。」。

                    [1] [2] [3] [4]

相關焦點

  • [央視論壇]:「憂憂」淮河水
    前一段時間全國人大環資委,組織新華社記者對淮河流域汙染狀況和防治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淮河汙染嚴重反彈,淮河流域一億七千萬人口,守著一條淮河卻沒有水吃。面對這種情況,人們很自然地就有這樣的問題,淮河治理十年了,而且投入的資金幾百個億,為什麼沒有見成效呢?今天我們演播室就請到國家環保總局汙染控制司劉鴻志副司長和特約評論員張天蔚先生。我們先看一段短片。
  • 淮河,汙染的源頭在哪裡?
    所到之處,河如墨染,伏屍(魚蝦蟹)千裡,一場暴雨讓淮河治汙的脆弱暴露無遺。但是,在此其間,我們在淮河治汙的公開報導中,看到的卻一直都是「取得可喜(或巨大)的成績」。當淮南市舜耕鎮下陶村86歲的李照平老漢驚訝地獲悉,今天的淮河水已經治理了十年,耗費了數百億元時,他的臉上掛滿了失望且憂傷的表情:「這淮河真的沒治了?!」
  • 新聞縱橫:《淮河之痛》第一篇—進步中的隱憂
    然而這一成績的基礎卻顯出先天的脆弱,最近兩年來,淮河水汙染出現了嚴重反彈,汙染事件時有發生,一個又一個的汙水團再次衝淡了兩岸居民對清澈河水的記憶和期待。雖然人們對治理淮河的成果存有爭議,但客觀地講,汙染事件不能把有關部門治理淮河的努力和成績一筆勾銷,它讓人們看到了淮河治理的複雜和艱難,所得成果在基礎上的脆弱和隱憂。
  • 桐柏:「全域黨建」推動淮河治理「靚」起來
    2020年11月14日,幾名經常在岸邊健身或釣魚的市民說,淮河之水越來越清澈了,魚蝦也多了起來,河邊空氣清新,真是休閒娛樂的好地方。問河哪得清如許,「全域黨建」活水來。桐柏地處千裡淮河之源,源頭的治理事關中下遊兩岸人民的福祉。「喝著上遊水,不忘下遊人。淮河是桐柏的母親河,流經6個鄉鎮29個行政村,要堅定不移地以『全域黨建』推動淮河治理,確保一河清水向東流。」桐柏縣委副書記、縣長賈松嘯說。
  • 明明印度有自來水,為什麼很多人還喝恆河水?當地群眾道出了實情
    印度恆河汙染嚴重。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幹高原。它是印度最大的河流,也是當今印度的聖河。就是因為恆河有今天燦爛的印度文明。然而,這條河的汙染也與其巨大的名氣相匹配。根據恆河的汙染情況,其嚴重程度不亞於中國和美國五大湖的汙水滲坑,它還影響到四億生活在河流附近的人口。
  • 儋州中和鎮飲水難調查:喝了5年高價水 居民望穿「松濤水」
    為何連續多年屢次被市民投訴和媒體曝光並做出承諾要解決,至今依然飲水難?6月2日,南海網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中和一景:拖拉機沿街賣水80元/噸 居民吐槽「世界最貴」  「快拿桶出來接水啦!」  王姐家的日常用水一共有三種,一是中和鎮供的自來水,用來洗地板;二是自家打的井水,用來洗菜洗碗;三是買來的水,用來煮飯做菜。這也代表著大多數中和鎮居民的用水方式。  中和水困:自來水取自地下水 發黃、發黑、硬度過高  為什麼要買水喝,自來水不能喝嗎?
  • 淮河:為何總是我們的心病
    相關專題: 十年治汙看淮河   治理淮河水體汙染,涉及我國七分之一人口,歷時十年,聲勢浩大,震驚中外。  觸目驚心 直擊淮河汙染現狀  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然爆發有史以來最大的汙染團,如同巨大的黑蘑菇,從上遊奔騰而下,橫掃千裡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汙染水團全長133公裡,總量超過5億噸,一路浩浩蕩蕩殺奔洪澤湖,順者昌,逆者亡,滿河黑暗,伏屍(魚蝦蟹)千裡。
  • 水利部:經過70年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體系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在座談會上表示,經過70年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體系,為流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水患水難,困擾沿淮兒女上千年。新中國初期以前的450年間,淮河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
  • 我國將在未來10年投650億元推進新一輪淮河治理
    淮河流域主要省份安徽境內工程總投資260億元左右,佔新一輪治淮總投入的40%,其中2015年之前約完成160億元。    新一輪治淮工程主要包括淮河幹流行蓄洪區調整與建設工程、加快重點平原窪地治理、推進淮幹行蓄洪區和灘區居民遷建、入江水道高郵湖大堤加固工程、重要支流河道治理、飲水安全及引江濟淮等。
  • 布吉水徑石場整治難 一個採石場與10萬居民的糾葛
    以生態為首的「六區一都」無疑是目前龍崗最受關注的焦點,然而在布吉水徑石場周邊的居民卻心有太多生態「千千結」。「布吉石場整治按政府原公布的計劃,兩年前結束,但現在每天炸山不止,居民像在強地震地區生活,不僅如此,採石帶來的粉塵汙染讓水徑社區、翠湖社區等多個花園小區約10萬人每天都在沙塵暴中生活。1月6日,幾位翠楓豪園小區業主向記者投訴。隨後記者前往現場走訪調查。
  • 長淮新「鬥水」記——寫在新中國治淮70年之時
    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70年間投入9000多億元,從水患深重逐漸變為安心幸福河。它見證著新時代「鬥水」,尊重自然還道於洪,順應規律讓道於水,從人水相爭邁向人水和諧。它,就是千裡淮河。善治國者,必善治水。習近平總書記今年8月在安徽考察時強調,70年來,淮河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體系越來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高。
  • 新聞調查:淮河最大支流河畔的癌症村
    潘小川:國際上有很多的研究報告發現,過量地攝入高硝酸鹽氮的水或者食物會誘發一些消化道癌症,比如像食道癌,像胃癌,甚至肝癌。記者:我想得到這樣一個概念,就是這個坑塘裡的水,黃孟營村的,那麼旁邊這些壓井是老百姓喝的水,喝的水,假使說坑塘裡的水是被汙染的那麼他們喝的淺層地下水?潘小川:可以說肯定會有汙染,我可以這麼說肯定會很快地汙染到他喝的壓水井的水質。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淮河治理繼往開來
    據淮河水利委員會介紹,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450年間,這裡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94次。「兩頭高,中間低」的流域地形,使淮河成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之一,一度被老百姓稱為「壞河」。鳳陽花鼓裡「十年倒有九年荒」唱詞,從側面記載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淮河寫照。
  • 70年後的今天,「最難治理的河流」怎麼樣了?(新華社)
    從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至今,已過去整整70年。淮河,它沒有長江與黃河的「名聲」,但有兩個特別的頭銜:最難治理的河流、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為什麼說難治呢?
  • 【大江原創】治理汙染 亡羊補牢不如曲突徙薪
    梁江濤  廣東省政府昨日公布,粵北北江流域發生一起企業違法超標排放導致嚴重環境汙染事故,北江下遊韶關、清遠、英德三個城市的飲用水受到威脅,部分城市自來水供應已經停止。目前廣東省有關部門正採用在上遊加大流量的方式稀釋汙染,並通知沿線居民不要飲用江水。
  • 淮河支流沿岸癌症高發 沈丘縣1年癌症死2千人(圖)
    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淮河水殤沈丘縣一年癌症死亡兩千人沿河區域多癌症村,個別區域癌死亡率高於離河較遠區四五倍;研究首次證實癌症高發與水汙染直接關係6月25日,《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數字版出版,這是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團隊長期研究的成果,首次證實了癌症高發與水汙染的直接關係。
  • 並濟水河道,搶淮河入海口,這麼任性的黃河,真是我們的母親河?
    導語:並濟水河道,搶淮河入海口,這麼任性的黃河,真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做為我們華夏民族的母親河,孕育和滋養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雖然現在看黃河,相對於長江來說,下遊的流域範圍要小得多,但是歷史上的黃河下遊可沒有這麼「拘束」,她的腳步北至海河流域,南至淮河流域,自北至南縱橫25萬平方公裡。為什麼華北平原也叫黃淮海平原,且「黃」在最前?這正是因為黃河對於華北平原的地勢形成起著最主要的作用。歷史上,黃河曾經歷過26次重大改道,1500多次決堤。
  • 白練變「黑龍」 粵東母親河為何汙染20多年難治理?
    新華社廣州5月15日電 題:「白練」變「黑龍」,江河變「草原」--粵東母親河為何汙染20多年難治理?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詹奕嘉、馬曉澄、周穎  練江是粵東地區的母親河,曾因河水清澈蜿蜒如一道白練而得名。現在,這條河流卻成了「黑龍」,被廣東省環保廳定性為「全省汙染最嚴重的河流」。
  • 為什麼「守江必守淮」,淮河流域在古代戰爭中意味著什麼?
    古人常說,「守江必守淮」,南京城的陷落,似乎在江北之地盡失之後就已經註定。然而細論起來,許多人不免疑慮,萬裡長江難道就無險可守嗎,守淮對於守江又為何如此重要?守江何難要明白長江何以難守,我們必須先對這條中國最長的河流有所了解。長江西起青藏高原,過湖北宜昌之後,水勢逐漸平緩。
  • 淮河流域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體系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在座談會上表示,經過70年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體系,為流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水患水難,困擾沿淮兒女上千年。新中國初期以前的450年間,淮河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