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召開治淮現場會,沿淮四省立下軍令狀,2010年前完成治理目標,記者走訪三省查探發展環保兩難現狀。
■核心提示:10月23日至24日,副總理曾培炎坐鎮安徽,國務院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現場會在蚌埠召開。在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發改委及沿淮四省官員出席的這次會議上,對淮河十年治汙的評價被表達為「取得初步、階段性成效,但淮河流域的環境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此前數月,汛期開閘所導致的大面積汙水團汙染水體事件,令眾多媒體對淮河十年治汙提出質疑。
在蚌埠渦河大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現場察看水質監測。安徽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現場取水。
在這次會議上,國家環保總局對上述汙染事件作出解釋,5000多座閘壩改變了淮河水體的時空分布,生態基流難以維持,自淨能力大為減弱,汛期一旦開閘,高密度汙染就此產生。事實上,環保總局強調了淮河治汙的成效,是在GDP增長1.35倍,人口增長800萬的前提下取得的,而淮河流域環境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對水資源的過度利用。
發展與環保的矛盾再次凸顯,國務院與沿淮四省籤訂硬性治淮責任書,更體現了問題解決視乎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度。一個事實是,此次責任書的期限是2010年,而所要求的治理目標,本應在「十五計劃」的2005年底完成。
「把淮河治好,任務還很艱巨!」10月23日上午,阜陽市潁河北京路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說。
10月23日到24日,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現場會在安徽召開,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國家發改委等十餘部委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淮河流經的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分管副省長、環保局局長及淮河流域35個地市的分管副市長、環保局局長到會。
「規格這麼高,體現了國家對淮河治理的重視。」國家環保總局一位負責人說,淮河十年治汙取得重要進展,但淮河徹底變清仍然任重道遠。
十年治淮得失
河南周口項城王溝村,一布滿垃圾流著紅水的小河,在下遊2公裡處注入沙潁河。
「江淮熟,天下足。」流傳在淮河流域的古歌謠,證明了這條河流的地位。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向東流經豫、皖、魯、蘇四省,在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裡,總流域面積35.32平方公裡,主要支流有50餘條。
穎河是淮河主要支流之一,從河南流至安徽境內後,被當地人稱為沙穎河。「1980年以前,水質比自來水還好,現在不行了!」10月23日,阜陽市穎泉區雙河社區一處農家院落,農民汪建軍向曾培炎述說著他所經歷的穎河之變,今年40多歲的汪一直住在穎河旁,他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穎河水開始變渾,到90年代初,他已不再敢用穎河水來澆菜。
農民汪建軍所述事實的背景,是沿淮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與環境的矛盾,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流入淮河,整個淮河流域面臨汙染難題,多次發生大規模汙染事故。
為此,國務院啟動淮河治汙工程。1994年5月20日,同樣是在蚌埠,淮河水汙染防治第一次現場會召開,淮河治汙正式啟動,此為中國開展的第一項大規模治汙工程。
「10年來,淮河治理成效顯著。」國家環保總局解振華說,其中包括關閉近5000家汙染嚴重的企業和生產線,建設了一批汙水處理設施。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萬本太提供的10年淮河水質狀況報告顯示,1995年-2003年間,淮河67個水系斷面、幹流14個斷面汙染程度呈明顯好轉趨勢,2003年與1995年相比,淮河水系Ⅱ-Ⅲ類水質比例增加了9個百分點,Ⅴ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減少了35個百分點。
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兩個汙染指標明顯降低。2003年,淮河流域COD(化學有機物需氧量)入河量為71.2萬噸,與1994年150萬噸相比削減了53%,1996年至2003年,COD排放總量減少了48%,其中工業COD排放量減少了67.4%,淮河幹流高錳酸鉀指數濃度值總體呈好轉趨勢,由1994年的6.78mg/L降至2003年的4.91mg/L,從1998年開始基本滿足Ⅲ類水質要求。
伴隨著淮河十年治汙,是流域人口激增和經濟大幅發展時期。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資料顯示,1994年至2003年間,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萬,35個城市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94年的5569億元增加到13066億元,增加了135%.萬本太對10年淮河治汙的評價是,「綜合整治取得成效,整體水質改善明顯,但流域水體汙染依然嚴重,部分支流汙染有加重趨勢,『十五』規劃項目進展緩慢,水質與『十五』規劃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而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講話中對問題作出的概括是,「淮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階段性的。目前仍有近一半支流的水質尚未達到治理要求,特別是一些主要支流汙染還比較嚴重。」。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