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由教育部科技司組織召開的「智能教育戰略研究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登華出席研討會並講話。教育部科技司、中國工程院二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及高校的30多位領導、專家參與本次研討會。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登華
針對人工智慧領域的快速發展及高校人工智慧推進情況,鍾部長分享了兩點體會。
第一點體會是目前高校人工智慧的發展態勢良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教育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部署,並於2018年4月制定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計劃》已印發近一年時間,在高校、教育系統、社會乃至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有效地推動了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
一方面,教育部加大了對高校人工智慧創新的支持力度。在「新工科」建設上,2018年教育部認定了612個「新工科」建設項目,其中人工智慧相關項目有57個。
在基礎研究領域,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了多個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科學中心,例如浙江大學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復旦大學腦科學前沿科學中心。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2018年教育部認定了多個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裝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
另一方面,高校開展人工智慧創新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學院及研究院建設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高校建設人工智慧學院31所,建設人工智慧研究院24所。
在本科專業設置上,2018年有38所高校申請設置「人工智慧」新專業,有108所高校申請設置「機器人工程」專業,有100所高校申請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
在學科設置上,約有50所高校把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納入「雙一流」建設方案,自主設置了相關二級學科。
但是高校人工智慧的發展仍有不足之處。
一是我國人工智慧領域原始創新能力與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二是我國的高端晶片、關鍵部件、高精度傳感器等關鍵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三是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高校要勇攀高峰,主動服務國家需求,圍繞上述問題和不足,開展有針對性的部署。
第二點體會是要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要高度重視智能教育發展,加快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
利用智能技術支撐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構建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和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三通兩平臺」為抓手,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各方面指標都實現了倍增。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超級計算、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慧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自主操控的新特徵。
這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將推動社會經濟各領域從數位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也將為教育發展帶來巨大變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充分研究、提前研判。
為更好推動智能教育的發展,鍾部長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要進一步推動智能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的目標,並對建設智能化校園、創新教育服務業態、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等進行部署。既明確了目標和時間,又對加快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提出要求。
要把智能教育工作融入到教育現代化建設這個大局之中,以支撐服務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為目標,以2035年為關鍵時間節點,謀劃智能教育更快發展。
第二,要進一步明確智能教育的具體任務。
智能教育涉及發展戰略、標準規範,以及人工智慧技術與教育環境、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教育管理、教育評價、教育科研的融合等諸多方面內容。只有理清智能教育的理念和發展手段,才能更加明確地落實具體任務。
第三,要進一步提出智能教育的諮詢建議。
希望通過智能教育戰略研究,把理論、技術與教育教學實際需求相融合,明確智能教育基礎科學、關鍵核心技術和典型示範應用等問題,提出智能教育諮詢建議,推動相關部門予以支持,引導更多科研人員參與智能教育研究,推動智能教育發展。
最後,鍾部長指出,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希望大家共同推動智能教育發展,使其在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中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中國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