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日曆丨正月初一拜大年

2021-01-09 克州網警巡查執法

在中國,最隆重的節日就是春節,豐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難以磨滅的記憶。中國人的「年」既神聖而又充滿歡樂,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春節期間,央視新聞推出「春節民俗日曆」,為您呈現中華民族豐富的春節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和您一起歡喜過年。

今天大年初一,伊犁網警給您拜年啦!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因此,這一天是春節慶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辛亥革命之後,將西曆1月1日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新中國成立之後,保留了這一做法。因此,春節作為農曆新年是比較新的說法。

開門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傳統上是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據說放「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當年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農民會五穀豐登。

目前,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仍然流行放炮仗。不過,由於很多地方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基於環保等因素的考慮,在一定區域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人們過年也越來越環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拜大年

拜年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通常,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之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幼者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隨著時代變遷,拜年的習俗也日趨簡單了。孩子們給祖父母、父母拜年時尚有叩頭作揖的,給鄰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問候語也變成了「新年好!」「過年好!」等時新語言。語言和形式雖然變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沒有變。

掃帚的「生日」

傳說中,大年初一是掃帚的生日,這一天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

除夕夜將家裡掃除乾淨後,年初一不動掃帚,不倒垃圾,如果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怕因此破財。這一習俗至今還有地方保留著。

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杯子、碗等瓷器,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來源:央視新聞

相關焦點

  • 春節民俗日曆丨正月初五:迎財神、開集市
    春節民俗日曆丨正月初五:迎財神、開集市 「央視新聞」微信公號 2019-02-09 12:44
  • 正月初一「拜大年」的習俗源於何時?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正月初一「拜大年」的習俗源於何時?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是一首傳承了幾千年的春節歌謠,也是民間過年習俗的深刻體現。當大年三十兒的鐘聲敲過之後,大年初一就踏著吉祥與祝福遠道而來。
  • 春節民俗日曆丨正月初四:迎灶神、接五路
    在中國,最隆重的節日就是春節,豐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難以磨滅的記憶。中國人的「年」既神聖而又充滿歡樂,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春節期間,央視新聞推出「春節民俗日曆」,為您呈現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和您一起歡喜過年。
  • 客家正月初一民俗:出行
    吉祥客家年客家所謂「過年」有兩重含義:其一、過小年與過大年;其二、過春節即「嬲正月」。(「嬲」本義音niao,客語讀音為liao,乃「休假」、「休閒」之意)由於客家過小年、過大年的時間在農曆上一年十二月年底,故有關客家小年、大年的民俗將在第十二章加以介紹。客家過年整體上與其他漢族民系的風俗相一致,但仍然保留著許多獨特的、富有魅力的客家傳統。同樣是過年,客家人更加莊重、更為熱情。
  • 民俗專家勾勒春節日曆 初一到十五日日有講究
    過完今天,絕大部分人都要返工,這個大年似乎就要過完。但在廣東傳統年俗裡,春節要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昨日,記者請到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葉春生,勾勒出一張廣東「年俗日曆」。
  • 全中國都在正月初一過春節 唯獨此地在正月初四過大年
    正月初一,是中國延續了4000年歷史的傳統節日:春節。在這天,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總結起來,就是:吃吃吃、喝喝喝、玩玩玩,最後達到樂樂樂的效果。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在正月初一這天過春節,唯獨福建莆田是在正月初四過大年。
  • 新聞發布丨正月初一至初七 來這兒感受傳統民俗和鄉居韻味
    1月16日下午,記者從溫嶺市塢根鎮第二屆花塢戲劇節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為了讓全市遊客有更好的節日體驗,接觸傳統民俗文化,近日,塢根鎮將會在花溪村坑潘景區舉辦為期7天的第二屆花塢戲劇節。第二屆花塢戲劇節由塢根鎮聯合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共青團溫嶺市委員會、市社會發展集團共同主辦,旨在以「民俗+活動」的形式打造塢根鄉村旅遊文化產業品牌,吸引八方遊客前來溼地漫生活小鎮遊玩,助推塢根鄉村振興。此次活動時間為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1月31日(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
  • 民俗專家解釋:「春節」為何又叫「過大年」
    「紅紅火火過大年」。春節是全年的第一個重大節日,有道是「百節年為首」,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那麼,「春節」為何又叫「過大年」呢?民俗專家給予了解釋。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半夜子時過後,春節就算正式到來了。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
  • 春節民俗日曆丨正月初二:回娘家、祭財神
    在中國,最隆重的節日就是春節,豐富多彩的「年俗」是每一個中國人心目中難以磨滅的記憶。中國人的「年」既神聖而又充滿歡樂,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春節期間,央視新聞推出「春節民俗日曆」,為您呈現中華民族豐富的春節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和您一起歡喜過年。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春節習俗:正月初一畫雞 初七「人日」吃七菜羹
    孟德龍 攝 中新網北京2月8日電(上官雲) 過完了除夕,接踵而至的便是正月初一,即現在人們所稱的「春節」。不過,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表示,嚴格來講,春節應該是一個過程,而且,從初一到初七每天都有講究,「比如初七又叫做『人日』,過去人們會在這一天吃七菜羹」。
  • 大年正月初一到初八,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民俗文化你需要了解!
    家家戶戶在春節這天,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門上貼上春聯,然後開始準備一天的食物。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有說有笑自然是人間最幸福的事情。過了除夕夜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而中華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影響著華夏兒女幾千年的時間,制定下很多過年的風俗,比如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每一天都要做不同的事情。我們沉浸在過年喜悅中的同時,不妨要了解一下這些風土人情。
  • 大年初三 | 拜丈母,迎婿日
    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大年初三又叫「小年朝」。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民俗專家:回娘家要特別準備好一份年糕,寓意著步步高。上個世紀,流傳很廣的一首《回娘家》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 春節臨近,從臘月到正月,這些有趣的中國民俗禁忌,你知道哪些?
    文 | 李異臘月和正月作為一年的結尾和來年的開端,對中國人來講,確實具有特別的意義,因此,以一年一度的春節為中心,產生了許多民俗。臘月的臘,本意是指祭祀神靈之禮,一般是在農曆十二月進行,所以,也把這個月稱為臘月。
  • 正月初四的民俗與好運的方法!
    今天是年初三,滴天居士這裡給大家寫下初四的習俗,在正月初四還有個習俗,這個習俗本來是初五的,不過在初四晚上就可以去進行了,就是初五的接財神。1;大年初四,「迎灶神送火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束3;忌出遠門,這一天是民間習俗接神日,迎接眾神明、灶王爺與家神回來守護家人,灶王爺會點名,所以不宜外出。
  • 春節小百科:「過春節」為何又叫「過大年」
    新華網天津2月10日電(記者 周潤健)「紅紅火火過大年」。10日是農曆正月初一,農曆蛇年春節。那麼,「過春節」為何又叫「過大年」呢?民俗專家給予了解釋。
  • 正月初一是春節,是從1914年開始的,以前在立春那一天過春節
    辛亥革命之前,農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立春叫做"春節";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宣布廢除農曆改用新曆(即公曆)。從1912年開始,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於是,農曆大年初一的名稱就被剝奪了;為了照顧民眾的年節需求,1914年1月,民國政府又頒布法令改稱農曆大年初一為"春節",這樣,立春的名稱又被剝奪了。
  •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三陽開泰
    大年初一(也稱為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三元或年等,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正月初一表示三陽開泰,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欣欣向榮之意。大年初一的習俗,我們該做什麼呢?
  • 俗語「正月拜四不拜五」,啥意思?春節還有哪些習俗你知道嗎
    俗語「正月拜四不拜五」,啥意思?春節還有哪些習俗你知道嗎?現在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的時代,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形態,已經和我們漸行漸遠。而一些春節習俗,在與時俱進的思想大潮裡,也開始被人們遺忘,今天我們聊起的這個話題,很多朋友可能都不知道,你們可以了解一下,作為日後茶餘飯後的笑資吧。俗語「正月拜四不拜五」,我們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就是在正月拜親訪友,會選擇大年初四這一天,而避開正月初五。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 大年初一|迎新春,拜大年!
    今天正月初一,小編先在這裡給大家拜年啦,祝大家新春快樂,萬事如意!正月初一 · 話年俗開門炮仗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初一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