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傳心授、師徒相傳是中國戲曲曲藝的傳承特色。前不久,上海評彈團為8位青年演員舉辦集體拜師儀式,依傳統禮法鞠躬、遞門生帖、獻花,評彈藝術家邢晏春、邢晏芝和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等演員端坐受禮,寄語後輩,一時傳為梨園新佳話。
參加拜師儀式的青年演員均畢業於蘇州評彈學校,包括7位彈詞演員和1位評話演員,年齡最小的黃濟璠、林昱辰、季毅洋都出生於2000年。黃濟璠將跟隨老師毛新琳學習《十美圖》《顧鼎臣》,林昱辰將跟隨老師黃海華學習《白蛇》,季毅洋則將拜入高博文門下,研習《描金鳳》。他們之中,有的已具備一定舞臺經驗,有的則剛剛開始演出生涯。
看著「00後」小徒弟稚氣未脫的臉龐,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感慨:「最近,評彈團上下都在學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學習之後,關鍵在落實。這次拜師,目的正是要將人才的傳承、戲曲曲藝事業的發展落到實處。」
拜師儀式上,21歲的張園園頗為惹人注目。外表纖弱文靜的她,卻是一位書壇不可多得的「女大書」。今後,她將跟隨評話藝術家吳新伯學習《大唐傳奇》。吳新伯說,學生渴望遇到名師,對老師而言,同樣期待「得良才而教之」。出生於評彈世家的吳新伯,其父吳君玉是評話一代宗師,以擅說《水滸》而聞名;母親徐檬丹不僅是出色的評彈藝術家,更是評彈界難得的劇作家。從小耳濡目染,吳新伯對傳承的重要性體會更深。
「過去有一段時間,人們提到評彈,似乎只知二八佳人懷抱琵琶唱曉風殘月,忘了還有長袍大漢手執醒木說大江東去。」吳新伯說,「評話加彈詞,才是真正的評彈藝術。」所幸,目前評彈界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評話傳承的重要性,上海評彈團就有8位青年評話演員。「『量』上去了,接下來就要追求『質』,要把真正的經典,用誠惶誠恐的敬畏之心傳承給下一代。」
「舉辦這樣隆重的拜師儀式,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光榮,更是一份責任,要像我的老師一樣,將評彈藝術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毛新琳這樣理解拜師儀式的意義。「有壓力,怕不能把經典原汁原味地傳下去,有愧於自己的老師,對不起院團的信任。」毛新琳坦言,他同時談到,教學生,不僅要教藝術,還要教做人,「學藝先做人,我們的老師當年也是這麼教導我們的。」對於年輕的「90後」「00後」,毛新琳評價頗高:「這些孩子年紀雖小,品性都很不錯。今年上半年抗疫期間,院團組織網絡直播演出、志願者服務,他們都爭先恐後參加,體現了我們評彈新生代的青春風採。」
「從事評彈這個行業之後,就從沒一天打算離開過!」76歲的邢晏春、72歲的邢晏芝兄妹出生蘇州的評彈世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代表性傳承人。此次來到上海評彈團收徒,兩位老師頗為欣喜,在他們看來,評彈是江南的代表性曲藝,看到學生們有更好的發展平臺,作為前輩也由衷感到高興。
吳儂軟語、弦索叮咚的評彈作為「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深受上海聽客、觀眾的喜愛。近年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推進,人文交流更趨頻繁。高博文告訴記者:「長期以來,蘇州評彈學校都是上海評彈團最重要的『人才庫』,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優秀青年演員。」而上海評彈團也為這些青年演員搭建實踐演出、交流提高的平臺,登上面向國際的大舞臺,年輕的傳統藝術從業者有了更多與全世界藝術交流對話的機會。
自2015年12月起,上海評彈團啟動「薪火計劃」,5年內舉辦3次大規模的集體拜師儀式,共有29位演員拜師學習,讓長篇彈詞《玉蜻蜓》《白蛇》《十美圖》《顧鼎臣》《珍珠塔》,長篇評話《隋唐》《英烈》《水滸》等十多部作品後繼有人。
目前,上海評彈團老中青三代演員梯隊搭建初步完成,老藝術家擔任藝術指導,「70後」「80後」作為中堅力量,「90後」「00後」嶄露頭角登上書臺。未來,上海評彈團將繼續通過老藝術家談道、「青年讀書會」等藝德理論學習,以及青年演員夏季集訓、年終業務考核、「一人一策」專業指導,從德、藝兩方面培養青年演員,傳承評彈藝術,排演優秀作品,踐行「出人出書走正路」的院團宗旨。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告訴記者,不僅評彈團態勢喜人,近年來,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所屬京、昆、滬、越、淮、評彈六家院團以「一團一策」改革為契機,堅持選題前置,整合優勢資源,集中精銳力量,重點推進一批主題創作。「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以『出人出戲』為己任,將提高創作質量作為戲曲作品的生命線,在傳統戲劇的創新發展中講好新故事、引領新風尚;通過『以戲推人、以戲育人』,為當下一批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秀青年人才提供舞臺實踐機會,激勵青年演員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谷好好說。
(本報記者 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