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主流民意非「親日」 當局對日妥協後患無窮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臺媒:臺主流民意非「親日」 當局對日妥協後患無窮

2017-01-19 09:43:52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2017年01月19日 09:43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與互動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導 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月18日刊發題為《「臺日關係」虛多於實 危甚於安》的社論稱,蔡英文上任後,「臺日關係」表面上看起來快速升溫,真的如此嗎?如果為真,「臺日關係」能走多遠,可能需要慎思明辨一番。

  社論稱,大陸向來對「臺日關係」十分敏感,此前日本駐臺機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更名「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大陸對此事件強烈不滿。隨後又有非洲大國奈及利亞宣布臺灣駐尼代表機構更名並遷出首都。兩件事都涉及更名,一正一反,正凸顯了兩岸針鋒相對。

  目前看來,與臺灣互動關係正在改善的只有美國和日本,有意思的是,二者都是對方主動,美國候任總統川普的政策尚難預測,日本的思路則比較清晰,就是在名稱問題上做一些突破,以拉攏臺灣來抗衡大陸,但在實質問題上並沒有任何讓步。在衝之鳥礁漁權問題以及核災區食品問題上皆是如此,臺灣方面則是節節退讓,並未獲得任何實質收穫。

  更嚴重的後果在於,這會導致臺灣民眾的不滿和抗爭,進一步影響蔡當局的施政,深陷內外交困只是遲早的結果。

  社論稱,或許蔡當局認為,臺灣社會主流民意就是「親日」,因此即便對日妥協也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

  但實際狀況卻並非如此,早期的「獨派」成長於日本殖民時代,在文化上深受日本影響,情感上也對日本抱持友善甚至親切的態度,這部分人或許會在對日爭端上偏向日本。但中青年對日本的好感並無深層次的心理基礎,而多是建立在娛樂、旅遊層面的「日風」基礎上。

  社論稱,如果前者可以被譏為「媚日」,那麼後者至多也就是「哈日」,一旦在現實利益層面受到衝擊,臺灣民眾對日本的好感就會大受影響,蔡當局如果盲目對日妥協,很容易被民意所吞噬。

  臺灣智庫的一份民調很清楚說明問題,對中國大陸、美國、日本當中何者應保持密切關係,42.1%的臺灣民眾認為是美國,這不令人意外;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以25.8%領先日本的13.7%——相較上次調查,大陸首次領先日本。交叉分析發現,無論是哪個黨派的支持者,認為最應該同日本保持密切關係的民眾都在一成與二成之間,換句話說,臺灣民眾不分藍綠,都不認為「臺日關係」是最重要的關係,不同立場的人們大多傾向在是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做出抉擇。

  社論稱,這也提醒蔡當局,若真的以民意為依歸,那就應該審慎處理「對日關係」問題,不要被老一代「獨派」思維綁架,涉及臺灣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要據理力爭。與此同時,更不能被日本表面上的示好所迷惑,避免讓臺灣成為日本抗衡大陸的工具,這會進一步損及兩岸互信,對臺灣來說,這才是實質的傷害。

相關焦點

  • 近九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主流民意臺當局懂嗎
    何者是島內民意主流?嘈嘈雜雜的謊言說多了,頗有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態。但烏雲終難遮日,上述調查結果就是一次正本清源。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後,以代表臺灣「主流民意」自居。只披著所謂「維持現狀」的遮羞布,絕口不提「九二共識」。每當大陸善意提醒要築牢兩岸交流的政治基礎時,臺當局就顧左右而言它,拿出「主流民意」來做擋箭牌。
  • 臺媒曝蔡英文月砸4500萬救民調 臺當局否認
    (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中國臺灣網12月8日訊 有臺媒報導,蔡英文當局11月砸4500萬元(新臺幣,下同)拋出8個輿情相關標案,想要拯救不斷下滑的民調。對此,臺當局「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駁斥,指這些標案是各「部會」明年全年輿情標案,明年預算救今年民調邏輯不通,批錯把馮京當馬涼。
  • 和平相處 臺灣主流民意
    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行政主管機構負責人蘇貞昌11月10日在受訪時說出:「面對中國(大陸)加速促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只有人民與『政府』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有效防止,而有些人執迷不悟與中國(大陸)唱和,想要漸統,這會被主流民意唾棄。」蘇貞昌所說的「主流民意」到底是什麼?是客觀的事實,還是他主觀的意志,實踐恐怕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 港媒:和平相處 臺灣主流民意
    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行政主管機構負責人蘇貞昌11月10日在受訪時說出:「面對中國(大陸)加速促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只有人民與『政府』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有效防止,而有些人執迷不悟與中國(大陸)唱和,想要漸統,這會被主流民意唾棄。」蘇貞昌所說的「主流民意」到底是什麼?是客觀的事實,還是他主觀的意志,實踐恐怕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 李毅遭強制驅逐,算是臺當局近年來罕見的第一槍!臺媒感嘆
    臺媒感嘆,蔡英文有意營造一個「新冷戰格局」,將對岸的一切大小事都摒於門外。解放軍軍機再度繞臺後,蔡英文16日下午召開例行「國安首長會議」,全程約50分鐘。據臺灣《中國時報》17日報導,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在會上報告稱,近來有宣揚「武統」的境外人士來臺,不符合入境目的,顯然有危害「國家安全」、引發社會不安之虞。
  • 臺當局駐斐濟機構更名「臺北」 非臺「邦交國」已全數修改
    (圖:「駐斐濟臺北商務辦事處」官網截圖)海外網7月31日電 臺外事部門31日表示,臺當局駐斐濟機構已更名為「駐斐濟臺北商務辦事處」。臺媒稱,截至目前,位於非臺「邦交國」的「臺駐外代表處」已全數修改完畢,「臺灣」字眼全數消失。
  • 臺媒發現朱日和閱兵式現酷似臺「總統府」建築 臺當局宣稱「威脅...
    臺當局「總統府」發言人對此進行回應,宣稱這是「具有針對性的威脅、挑釁」,「徒增臺灣人民反感」,臺防務部門「均有嚴密監控」,「全程掌握」。 有親綠媒體報導稱,在Youtube(海外視頻網站)上,有不少央視直播閱兵的視頻,在長達1個多小時的閱兵儀式中,鏡頭並未出現疑似臺灣「總統府」的建築物,但在開始閱兵前的場地介紹中,驚鴻一瞥地出現這棟建築,臺灣多家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導。
  • 臺媒:臺當局秘密決定取消中正機場攝影記者證(圖)
    有獎評新聞 即將成為採訪禁地的臺北中正機場(資料圖片)  中國臺灣網2月21日消息據臺媒報導,包括臺當局安全主管部門、「內政部」、「交通部」等相關單位,20日在一項秘密會議中決議,自3月1日起,臺北中正機場攝影記者證將全面取消。
  • 港媒:蔡英文4月訪非 臺當局與梵蒂岡或「中途斷交」
    海外網3月30日電 臺當局在歐洲的最後一個「友邦」梵蒂岡,近日接連被媒體爆料「危險了」!昨天(29日),臺當局宣布蔡英文4月下旬將首訪非洲,中評社分析,臺灣與梵蒂岡的所謂「友邦關係」快走到盡頭了,蔡英文訪非說不定會遭遇「中途斷交」事件。
  • 蔡英文祝賀拜登對方「已讀不回」 美媒爆料令臺當局如坐針氈
    蔡英文送祝福 拜登團隊「已讀不回」據臺媒報導,在多家美媒宣布拜登在此次總統選舉中獲勝後,8日清晨,蔡英文以及臺當局外事部門都在推特上發文祝賀拜登當選。特別是蔡英文,發了一條「頗有心機」的推文:她轉發了今年1月拜登祝賀她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推文,然後寫道「現在輪到我來祝賀拜登」。
  • 悍然制定所謂「反侵略日」 臺當局破壞兩岸關係
    「行政院」經內部討論後,匆匆通過此案,以便臺灣當局「今年就可以正式舉辦所謂『反侵略日』紀念活動」。此項提案並沒經臺灣「內政部」部務會通過,但「內政部政務次長」顏萬進解釋,因為此提案「夠重要」,不需要經「內政部」開會通過,「行政院」決定即可。  ·政治手腕很多  其實臺灣當局此舉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了。
  • 臺媒:拒收香港風波命案嫌犯,臺當局露出了馬腳
    陳同佳擬赴臺自首(臺灣「中央社」)海外網10月21日電曾在臺灣犯下殺人案的香港嫌犯陳同佳表示願意赴臺自首,此前口口聲聲向香港特區政府要人的臺當局卻「拒絕了」。臺陸委會放言,港府「刻意卸責」「別具用心」云云;蔡英文也辯解稱,「重點在於案件審理必須有雙方司法互助,才能有完整司法處理。」對此,臺媒評論稱,這就像一面「照妖鏡」,讓民進黨政治操作「反送中」原形畢露,露出馬腳。綜合臺灣《中時電子報》、香港《文匯報》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18日收到陳同佳的來信,陳在信中說,已決定刑滿後就其涉嫌的殺人案赴臺灣自首。
  • 臺當局高官竟在南京大屠殺公祭日慶祝"天皇生日"
    然而,令人感到可悲、可恥的是,就在13日當晚,蔡英文當局自封的「外交部長」李大維,「亞東關係協會會長」、前「陳水扁軍師」邱義仁,不僅跑去參加「日本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在臺北舉辦的「天皇誕生日慶祝酒會」,還在現場宣稱「臺日友誼極為深厚」、「盼臺日共推新南向政策」云云。
  • 臺當局「駐日代表」借日本祭孔加強臺日關係
    臺海網4月27日訊 日本「斯文會」26日在東京舉行祭孔典禮,臺當局「駐日代表」馮寄臺應邀以貴賓身份出席致詞,他強調馬英九將今年定位為「臺日特別夥伴關係促進年」,利用祭孔典禮的機會向日本各界傳達了想要加強臺日的意願。
  • 港媒評臺當局"親美媚日"卻頻被打臉:太把自己當回事
    參考消息網4月8日報導 《香港商報》4月7日刊登題為《蔡當局真拿自己當根蔥》的文章稱,前些日子臺灣對日窗口「亞東關係協會」成功改名為「臺灣日本關係協會」,而日本對臺窗口「日本交流協會」隨後也改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島內綠色陣營大為振奮,稱之為外事關係「大突破」,是擺脫「一中原則」的首部曲。
  • 民進黨當局「反中」親美日,臺灣人就要吞毒豬核食
    蔡英文當局宣布開放美國萊豬(含瘦肉精豬肉)後,日本福島核災區食品是否解禁,成為下一個受注目議題。面對臺灣島內、日方動作頻頻,「駐日代表」謝長廷返臺公開談核食,蔡「政府」仍宣稱解禁政策目前尚未有任何討論,此一說法明顯是把老百姓當傻瓜,問題不是有沒有討論解禁,而是政策過程,是否公開透明、有足夠科學證據說服民眾食安無虞。
  • 臺當局稱「我們是亞洲四小龍之首」 臺媒:倒數的
    來源:新華社蔡英文(臺媒)新華社臺北11月7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臺灣當局「主計處」上周公布,第三季經濟增長率概估為2.91%,優於預測值,「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當局領導人、行政機構負責人據此宣揚「執政有成」,連日來引發島內輿論質疑。有臺灣主流媒體直言:「在臺灣經濟明顯處於困局、轉型困頓之際,執政者這種自吹自擂的說法,令人錯愕。」《工商時報》1日刊載「新聞分析」後又於6日播發社論,痛陳當局所公布經濟增長率的邏輯盲點。該報分析指出,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消費、投資及貿易順差等的表現。
  • 臺媒大聲疾呼:520就是好時機
    臺媒大聲疾呼:520就是好時機 2020年04月09日 11: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媒大聲疾呼:520就是好時機。(圖片來源網絡)  自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於民進黨當局種種冷血作為,兩岸關係不斷倒退,甚至已形成劍拔弩張的敵對氛圍。臺灣《工商時報》社論指出,希望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能夠在520連任就職演說當中,抓住緩解兩岸危機的最後機會。
  • 臺灣新聞晚播報:臺當局疑現官商勾結亂象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7年3月21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  蔡英文當局去年祭出「3億元新臺幣擴大島內民眾旅遊補助」,但臺中市民進黨民代黃國書20日爆料,申請補助的前20名的旅行社中,有不少業者的申請資料造假。
  • 臺當局選前開搞「嚴審臺商」 臺媒諷:借反洗錢之名行東廠查帳之實
    臺當局擬為此推行「防制洗錢」,調查金融機構金流並限制兩岸資金往來。但臺灣《中國時報》16日報導稱,臺當局其實是借調查洗錢的名義「嚴審臺商」,搞「東廠查帳」。據《中國時報》10月16日報導,蔡當局挾防制洗錢之名全面掐緊兩岸現金流,臺灣廠商對大陸地區的匯款及收款也必須準備詳細的交易憑證,否則禁止匯出匯入,而且此禁令只針對大陸地區資金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