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叛逆怎麼辦?男女表現大不同,家長分性別教育更有效

2020-12-09 糰子育兒說

湖南衛視的《少年說》中,高三的王馨在天台上對同桌喊:

「希望你到大學以後,也能遇到一個讓你變優秀的人,就像我遇到你一樣」「如果有男生欺負你,打電話給我,我來找你」這些聽起來幼稚的話,其實是一個少女最深處的心聲。因為以前很胖,王馨受到全班男生的排擠,只有同桌對她好,得到理解的她非常感激同桌。

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們並不知道,他們正在度過人生中最美好而青澀的一個重要時期。很多家長都會因為擔心孩子早戀而幹涉或者是阻止他們和異性相處,但是往往適得其反,於是家長們將這歸結為孩子叛逆。

從青春期開始,男孩和女孩都在荷爾蒙的影響之下,生長迅速,聲音變化大,生理方面出現明顯發育。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這個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荷爾蒙會使大腦中控制情緒的杏仁核特別活躍,因此青少年的情緒起伏會變大。

當然除了明顯的情緒起伏之外,青春期孩子的表現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化,父母在進行教育的時候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對症下藥。

男孩青春期的明顯表現

1學習成績下降,沉迷遊戲

青少年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很多方面的基本技能可能會退化。孩子不想去學校,成天關在房間裡玩遊戲,不吃飯,不睡覺,一玩就是一天,這也是困擾很多青春期男孩父母的問題。其實這是青少年的空間認知和特定推理能力下降了。孩子仍然在成長,卻不知道自己當下在做什麼。

2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

孩子大腦的獎勵受體在這個時期開始迅速發育,男孩尤為明顯。進入追求冒險期,追求新鮮和刺激的體驗。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多發期,他們可能會通過傷害別人來達到心中的暗爽。

這個時期也是校園暴力事件的多發期,孩子身心不成熟,男孩子有更衝動,家長如果沒有積極引導,孩子甚至會患上精神疾病。

女孩青春期的明顯表現

1難以相信他人,敏感多疑

相對於男孩來說,女孩在這個階段容易受他人影響,社交壓力達到頂峰。女孩子交朋友相對男孩來說要謹慎一些,也比較難發展友誼。青春期女孩比較情緒不穩定,甚至有些女孩出現「自殘」現象。

2 特別注重外表,開始關注異性

在《請回答1988》中,德善為了見喜歡的人第一次「化妝」,把自己畫的像個怪物,但很形象的刻畫出青春期少女情竇初開的樣子。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由於荷爾蒙激素的作用,會更加在意自己的儀態,特別是女孩。隨著時代發展,現在的很多女孩早在初中就開始化妝,甚至因為化妝出現遲到,曠課的情況。

雖然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不同的表現,也有相同的地方:

1尋求理解

正如《少年說》的王馨一樣,渴望他人的理解是青春期孩子的共同特徵。「你一點都不懂我!」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這個階段孩子常常陷入不願意敞開心扉,但又希望能夠得到周圍人的認可,能夠理解自己的矛盾心理。

2表現自我

8090後的父母一定有記憶,自己的青春期是怎麼度過的。沒錯,就是那段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非主流」時光,長到蓋過眼睛的劉海,不好好穿的校服。

另外這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開始質疑父母的權威,事事表露出自己的觀點,更多的是以自我為中心。

3社交欲

青春期是孩子社交欲最旺盛的時候。電影《陽光姐妹淘》裡,七個青春期的少女通過班級的霸凌事件走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小團體。

而電影《青春燦爛的日子》講述的也是一群青春期男孩的故事。在現實中這樣的現象也很常見,班級中經常出現拉幫結派的組建小團體的狀況。

女孩在11到13歲時情緒波動最強烈,男孩則是在13到15歲。所以在男女生的青春期教育上也有所差異。

男孩

1陪他一起冒險

青春期的男孩身體日趨成熟強壯,考慮事情有自己的主見,交朋友也比較容易,這個階段男孩子最大的愛好是:冒險。

青春期的冒險,有利於男孩子形成陽剛勇敢的性格,父母不應該一味的阻止,冒險危險係數高,孩子理智上完全清楚,但對高刺激的狂熱,讓他們對潛在危險的恐懼程度大大降低。

如果可以,抽出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進行冒險項目,比如攀巖,跑酷;就算沒空,也要引導孩子進行安全的冒險項目。

2加強性啟蒙教育

英國劇作家 約·肖特豪斯曾說:

青春的幻想既狂熱又可愛。

學校生物課上說到「性」,有的老師可能會直接翻頁。學校不重視的性教育,父母應該來填補這個空缺。很多家長對性教育閉口不談,似乎不談性,性就不存在,這是典型的教育誤區。

這個時期男孩的身體會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孩子可能會感覺奇怪,父母應該主動和孩子溝通,回答他的疑問,正確的進行性知識科普。

女孩

1.培養「美商」

在我小時候,很多媽媽刻意把青春期的女孩打扮的」醜」一些。原因很簡單:媽媽不希望因為青春期異性的追求而幹擾孩子的學習,媽媽希望孩子能與青春期一切情感絕緣。

這樣的做法反而可能會讓女孩陷入自卑心理,不利用她健康成長。家長應該多培養青春期女孩的」美商」,不要禁止她打扮自己,但也要告訴她,現階段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2.女孩的自我保護

在電影《初吻》中,女孩維的祖母和她關係很好,也一直在告訴處於青春期的維如何對待異性,如何自我保護。

反觀開頭提到的房思琪,父母從來沒告訴過她作為女孩子應該怎麼保護自己,甚至在思琪有疑問的時候,刻意繞開這個話題。這樣的做法讓思琪無法和父母坦言,

更不敢告訴父母老師對她做了什麼禽獸之事,最終釀成一齣悲劇。父母應該從小給孩子進行性教育,如果沒有,也要抓住青春期開始科普。可以從給孩子看相關的讀本,或是採用「一問一答」的模式。

適用於青春期孩子共同的引導方式:

1.理解孩子,換位思考:

首先,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各方面變化,是無法主觀改變的,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作為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不要覺得他們是在無理取鬧,應該換位思考,回憶自己青春期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就能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考慮了。

2改進溝通方式:

溝通是育兒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正值青春期的尤其需要家長加強溝通。可能孩子會不願意和家長多說話,這也是正常的。

那麼家長就應該改變溝通方式,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比如和孩子網上聊天,或是給孩子寫便利貼,不要讓孩子感覺很死板,而要給他們互動的新鮮感。

王爾德曾說過:青春是惟一值得擁有的東西。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路上彌足珍貴的一段時期,青春期的孩子是單純而懵懂的,需要家長分性別進行正確的引導。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怎麼辦?4個「錦囊」送給家長
    孩子叛逆怎麼辦?許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那麼,孩子叛逆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嗎?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叛逆期孩子相處?叛逆現象在孩子成長中是普遍存在的嗎根據有關專家研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反抗期:第一個反抗期在2-4歲,主要指向身體方面的反抗,即反對父母對他們身體活動的約束;第二個反抗期在青春期,在初中階段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時的反抗由逆反心理引發,主要是為了獲得獨立和尊重
  • 青春期叛逆有很多類,而這一類最可怕!13-18歲孩子家長定要看!
    叛逆是由青春期孩子的成長規律決定的,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現,不叛逆反而是不正常的。 叛逆說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變得更聰明了,才有跟家長反抗的資本。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所以說,叛逆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麼辦?家長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打罵管用!
    但是,打罵過後,家長們會後悔,會心疼,這真的讓我們很頭疼。談起叛逆期,人們會想到青春期,認為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會叛逆,但其實最重要的不是這樣,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三個叛逆期:2~3歲:幼兒叛逆期——寶寶開始享受被認可被尊重的感覺。同時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還比較弱,容易「鑽牆角」。常常為了反抗而反抗,是不講任何道理的。
  • 孩子叛逆早戀脾氣大,青春期問題,一個心理學觀點幫助家長看懂
    從表姐家這次父子打架引發了我對青春期問題起源的思考,仔細想來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關於青少年成長的觀點,很好的詮釋了孩子因自我認知衝突從而引發了青春期的問題。面對社會角色的發展要求與對自身發展的現狀不滿或迷茫,從而產生衝突,而這些內心衝突極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外在表現出許多青春期問題。 這些孩子內心一定有這樣一些聲音「我掌控不了這些!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對自己不滿意!我討厭我的父母」等。
  • 玩具有男女,顏色分性別!「性別偏見」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你懂麼
    認為男孩子就應該摒棄一些粉色等亮色系的衣物,選擇一些偏深色系的,女生則是相反之,認為這樣可以更好地預防孩子出現性別模糊的情況,但其實這樣一種做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相當大的,父母以此方法來預防孩子性別模糊往往得不償失。認為"男生應該怎樣、女孩理應如此"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種性別偏見。造成性別偏見的原因則是人們長期以往的刻板印象。
  • 孩子青春期「情竇初開」,家長堅持三步曲,避免孩子「偷吃禁果」
    青春期是一個人生必經的、自然的階段,這個發展的重點,是讓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家庭走向社會,從父母走向朋友。青春情從身高變化到心理變化,對待父母從仰視變成平視。所以青春期,孩子非常叛逆,避免不了跟我們吵架。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青春期溝通系列3:「我的孩子不叛逆,但他卻讓我懊悔終身!」
    【關注「在愛中進行管教」,讀完有禮哦】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的叛逆感到頭疼:「怎麼說也不聽,這可怎麼辦呢?」「我家孩子小時候可聽話了,現在越大越叛逆!」當叛逆期遇上了更年期,解決問題的出路在哪裡?其實,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叛逆背後的真相,我們或許會更容易接納孩子所謂的「叛逆」,更能從孩子的對抗中,成長我們自己。1.叛逆是孩子求生的方式這樣的場景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孩子玩遊戲或者學習不主動,媽媽就表現出不滿。媽媽強迫孩子放下遊戲,去寫作業,孩子要麼抗拒不去寫,即使去寫了,也是糊弄了事。
  • 孩子出現性別意識時,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親子教育#爸爸媽媽們也不難發現,自己的寶貝到了三歲左右就已經發現了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不同,並且有意識地去關注這種不同。這時孩子已經出現了性別意識,家長就要開始注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教育了。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的年齡還小,長大之後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正是因為年紀小,所以他們更需要保護自己,性別教育應該從幼兒就開始。那麼這個時期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呢?抓住機會向孩子介紹基本知識。當孩子提到與性別相關的內容時,家長可以抓住機會給孩子普及一些性別相關的知識。
  • 數學教輔也分男女?借大數據強化性別差異,不如反思差異何以形成
    在他看來,這種大數據分析,也許會有商業價值,卻不能算作嚴謹的科學研究。性別差異確實客觀存在,但比起聚焦於兩性究竟有何差異,更重要的是思考差異從何而來,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差異。採寫 | 肖舒妍周憶粟,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長期研究教育政策與發展、教育社會學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 青春期孩子常有心理偏執現象,為避免教育失控,家長需掌握這些
    有不少家長發現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格與脾氣大變,兒童期的他們還很活潑開朗,生活與學習態度都比較積極,可是進入青春期後卻變得不愛說話,且聽不進父母的話,有時情緒又變化無常,甚至有時會出現極端情緒。面對孩子的成長變化,大部分家長都讀不懂孩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表現。
  •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孩子生長發育,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需求層次不同1)0—2歲,以生理需求為主。剛出生的孩子首要任務是生存下去,所以以人類基本需求為主。於是,這一年齡段誰撫養他變與誰更親近,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一直哭著要媽媽或者奶奶。在現實中,奶奶帶大,他便跟奶奶親,媽媽帶大,他便跟媽媽親,孩子由誰帶大,他就跟誰親。這是由最基本的生理滿足獲得親情關係。
  • 孩子叛逆怎麼辦:與其費力管教,不如用心聆聽!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隨著外部生理特徵的日趨成熟,內在自我建構也不斷在發展著,孩子的言行舉止慢慢的不符合家長頭腦中的評判標準,於是我們大部分家長給孩子貼上了青春期叛逆的標籤。我們大部分家長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言行,還是沿襲老一輩的管教方式,結果就是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方面出現重重障礙,加上孩子處於叛逆期,情緒波動比較大,家長改善這些問題面臨的困難就更大。
  • 再小的孩子,幼兒園也應該分出男女廁所,家長們怎麼看?
    有的師資力量好,有的口碑好,有的價格貴,有的地段好,有的規模大,家長們在選擇幼兒園上,不能僅僅看看價格,如果幼兒園連男女廁所都沒有區分,那麼說明它在以下方面沒有做好!這些年齡段的孩子,其實在國外,早就進行性別教育了。分男女廁所的幼兒園,更懂得性別教育的重要性,能夠很好地保護好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對小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相反,那些不分出男女廁所的幼兒園,使得孩子的性別意識發育較晚,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 幼兒園男女混睡、廁所不分男女,中國孩子的性別意識到底有多缺失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幼兒園,甚至就連廁所都是男女共用的,而這些幼兒園背後的負責人,給出的回答大多都是「孩子不懂,沒關係、沒影響!」如果家長實在不懂如何入手,可以選擇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即給孩子觀看有關兒童性教育的影片、動畫或圖書。從有利於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兩方面出發,全面兼顧孩子的發展。 尤其是性心理方面,應當引導孩子正確且理性地看待「性」,並不是像以往那般抵制孩子了解這方面知識,又或者強行對孩子灌輸「性骯髒」的思想,這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性壓抑等心理。
  • 之所以和青春期孩子搞不好關係,只因父母不明白一個簡單道理
    媽媽疼得咬牙切齒,情緒失控地一邊哭一邊罵:你這個白眼狼,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竟然敢對我動手……在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問題上,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不聽話,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青春期孩子聽話呢?都比父母高出半個頭的大姑娘大小夥了,還能像小跟屁蟲一樣父母怎麼說就怎麼做嗎?這是不可能的!孩子不聽話怎麼辦呢,當然是講道理,像唐僧念經一樣絮絮叨叨講大道理。
  • 青春期叛逆,家長崩潰……超實用親子溝通法來了!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 「輔導教材分男女」與性別歧視無關
    有教育學者認為:「出版社與在線教育平臺攜手打造《男生女生學數學》,顯然是利用家長的焦慮情緒。對於數學學習,不少學生覺得很難,家長也找不到好方法幫助孩子學好數學,焦慮之下,有時也會找性別原因。因此,從圖書選題策劃與商業角度看,出版社還是』把準』了市場的脈搏,但突破了教育底線,進一步刺激家長的焦慮情緒,也會引發學科學習性別公平的質疑。」
  • 父母一定要明白,青春期的敏感、叛逆,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不僅不希望跟父母溝通,而且特別叛逆。無論父母說好話還是孬話,孩子都聽不進去。很多時候,父母往往說的一句無關緊要的事,就能讓青春期的孩子炸毛,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用現在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說,就是「你在教我做事嗎」敏感、叛逆、衝動,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特點。
  • 家長對青春期的孩子不能「硬管」,「硬管」容易兩敗俱傷
    孩子12歲之後,開始進入青春期發育,這時候不僅僅是身體上發生明顯的變化,心理上也會呈現明顯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自尊心、獨立意識增強,想要得到包括父母在內的其他人的尊重和重視,希望被當成大人平等對待,希望擁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