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發布2018年環保成績單:空氣品質優良天數超2/3
中國江蘇網4月28日訊(記者袁濤 胡悅)4月28日上午,江蘇省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2018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會上,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錢江介紹相關情況。記者了解到,2018年,在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7%、總量達9.26萬億元的情況下,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新聞發布會現場。
空氣品質:全省優良天數佔比近七成
2018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68.0%,與2017年相比保持穩定,13個設區市優良天數比率介於56.2%~79.7%之間。主要汙染物中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濃度同比有所下降,臭氧濃度同比持平。其中,全省PM2.5年均濃度較2017年下降2.0%,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2018年,按照《江蘇省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全省共發布5次藍色預警、5次黃色預警、1次橙色預警。
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為12.1%,降水年均pH值為5.69,酸雨年均pH值為4.94,與2017年相比,全省酸雨平均發生率下降3.5個百分點。
水環境:總體有改善 太湖處輕度富營養狀態
納入國家《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104個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為68.3%,較年度考核目標高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0%,優於年度考核目標0.9個百分點。納入江蘇省「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的380個地表水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Ⅲ類的斷面比例為74.2%,Ⅳ—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25%,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8%。與2017年相比,符合Ⅲ類斷面比例上升6.6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持平。
長江幹流江蘇段總體水質為優,10個斷面水質均為Ⅱ類。41條主要入江支流的45個控制斷面中,年均水質符合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斷面分別佔73.3%、15.6%、4.4%和6.7%。與2017年相比,符合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上升4.4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持平。淮河幹流江蘇段4個監測斷面年均水質均符合Ⅲ類標準,與2017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太湖湖體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年均濃度均處於Ⅱ類,總磷和總氮年均濃度均處於Ⅳ類。列入省政府目標考核的太湖流域137個重點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4.2%,較2017年上升9.5個百分點。太湖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6.0,同比下降0.8,總體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
全省近岸海域31個國省控海水水質測點中,達到或優於《海水水質標準》二類標準的比例為64.5%,三類、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比例分別為9.7%、16.1%和9.7%。全省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水量為66.7億噸,佔取水總量的99.8%。
聲環境: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仍是影響主因
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各類聲源、聲強及分布情況無明顯變化,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仍是影響全省城市聲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全省設區市晝間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4.9分貝,13個設區市中有7個市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二級(較好)水平,有2個市達到夜間二級水平,其餘均為三級(一般)水平。全省設區市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6.2分貝,同比略降0.1分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6.0分貝,較2013年上升0.3分貝。
生態環境:處良好狀態
生態遙感監測結果顯示,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66.2,各設區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處於61.4~70.7之間,生態環境狀況均處於良好狀態。全省13個設區市的主要飲用水源地水質微生物指標達標率為100%。64個城市空氣微生物測點中細菌含量評價為「清潔」的測點比例為76.6%,較2017年上升9.9個百分點。
2018年,對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實施了環境質量狀況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監測結果表明,蘇北淺灘生態監控區鄰近海域水質符合一類、二類、三類、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標準的站位分別佔27.3%、33.3%、30.3%、0.0%和9.1%,浮遊植物、浮遊動物生物密度豐富,底棲生物、潮間帶生物資源穩定。
輻射環境:狀況良好
全省輻射環境59個國控點和231個省控點監測結果表明,太湖、淮河、長江等重點流域水體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濃度與1989年江蘇省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調查測量結果處於同一水平;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放射性指標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環境中電磁輻射監測結果均低於《電磁環境控制限值》中公眾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
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穩步提升
截止2018年底,全省共建成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70座,其中焚燒處置設施53座,焚燒處置能力121.4萬噸/年;填埋處置設施17座,填埋處置能力41.9萬噸/年;全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163.3萬噸/年,同比增長66.8%。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