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中國的六大古都,杭州自秦朝設縣以來,先後曾作為五代十國之一吳越國的首都和南宋的首都,屬於地區政權的核心。
臨安,杭州市轄區。古時候為臨安縣,現在為臨安區。
下面,我們來聊一聊杭州和臨安的歷史變遷,以及名字的由來。
一、杭州名字的由來。
古時候大禹治水經過杭州,大家就稱此地為禹杭,後變為餘杭。
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裡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改置為餘杭郡。
到了唐朝,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
二、杭州曾為地區政權中心。
唐末軍政割據,杭州曾作為地方政權吳越國的中心。
吳越國(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統治者為臨安錢氏。由錢鏐在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吳越先後尊后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且接受其冊封。
龍德三年(923年),錢鏐被冊封為吳越國王,正式建立吳越國,定都杭州。他改府署為朝廷,設置丞相、侍郎等百官,一切禮制皆按照皇帝的規格。
吳越錢氏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這位在後世流傳「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皇帝錢鏐常說:「民為社稷之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幹戈即所以愛民也。」他不僅尊崇中原,還教誡子孫要恪守臣節,要「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
當時,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趙匡胤消滅了割據政權南唐,十國之中僅剩吳越國。
吳越王錢俶審時度勢,遵循祖宗武肅王錢鏐的遺訓,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念,採取「重民輕土」之善舉,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入宋京開封,遵從祖訓,納土歸宋,將吳越國獻給宋朝,避免了生靈塗炭,促進了北宋的大一統。吳越錢氏的最大功績,開了和平統一的先例。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9個縣。當時人口已達20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
三、臨安名字的由來。
臨安是杭州的別用名。
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王朝升杭州為「臨安府」,級別為「行在」(陪都)。臨安縣為其屬縣。
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臨安。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
「杭州」在南宋稱為「臨安」有兩種說法:
1、南宋偏安江南,有「臨時安置」之意。
2、「君臨即安」的意思,南宋君王到了杭州就可安定。
3、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對杭州的歷史功績,以其故裡「臨安」為府名。
四、現在的臨安
臨安縣名是從西晉太康元年一直沿用至今的。
臨安市由原來的臨安、於潛、昌化三縣合併。漢以前三縣均無建制。
1、臨安縣。
臨安縣在秦朝、西漢時為會稽郡餘杭縣地。東漢建安16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在高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隸屬吳興郡。
2、淤潛縣。
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丹陽郡,領縣有於潛,東漢更名為於潛縣。
3、昌化縣。
昌化原屬於潛縣境。晉時臨安、於潛(含昌化)同屬吳興郡,隋時同屬杭州。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與臨安、於潛同屬杭州餘杭郡。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紫溪改名稱昌化縣。
南宋歸於臨安府。
自宋以後,臨安、於潛、昌化縣建置和名稱基本穩定。北宋屬杭州,南宋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清屬杭州府。
今天的臨安,是杭州市轄區,為臨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