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作戰中,探照燈如何捕捉飛機?

2020-12-12 騰訊網

  探照燈是利用強光束來照亮飛機、空降兵等空中目標,為殲擊機、高射炮等防空武器創造有利條件的軍用光學裝備。作為配合夜間作戰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廣泛使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除配合殲擊機、高射炮用於夜間作戰外,還可配合陸軍在夜間進行進攻戰、防禦戰。原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利用探照燈配合空軍打飛機,配合陸軍打坦克,創造了輝煌的戰績,為敵所懼。

  探照燈在防空作戰中並不是獨立運作的,在重點目標為中心的很大範圍內都有預警發現部署,二戰時期主要是通過各個觀察所提早發現飛機來襲方向,然後通過電話電臺等報告防空指揮部,指揮部根據敵機來襲方向推算敵人飛行路徑,然後進行地面防空火力部署,探照燈提前對準飛機來襲方向,當前方的觀察哨所聽到或看到飛機後報告後方,探照燈就可以根據飛機的聲音等信息確定開燈時機,同時防空炮火根據指引進行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雷達被引入探照燈裝備,使探照燈有了「眼睛」,提高了及時發現目標的距離和跟蹤空中目標的準確性。

  二戰時期的吉斯-12探照燈車

  抗戰前夕,陳納德被聘為航空顧問,建議在南京周圍建立空襲預警網。陳納德聯合澳大利亞通訊工程師康莫道爾·奧斯汀·馬利,運用電話和電報設備,選址建立觀察通訊專線,在上海—杭州—南京三處區域構建了一個三角網絡來預警。陳納德請求配置防空高射炮和探照燈,加強防空技術力量,將分布南京周圍的數十盞探照燈重新布置,以覆蓋所有可能進犯南京的空域,用柵格光預防日機夜襲。建立這一預警網絡,在1937年8月至10月有效地保衛了南京,尤其在1937年 8月18日的日機夜襲中發揮了防空預警作用。

  抗戰時的中國軍隊防空探照燈

  新中國第一個探照燈團121團於1950年8月10日在上海組建,共1100餘人。團營領導全部從陸軍部隊選送的正在南京軍政大學學習的幹部中選任。主要號測手從軍政大學本科班中選調790人,還從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應屆畢業生中選調30人,作為技術骨幹培養。這支部隊全體成員的學歷之高,在當時是少見的。

  對於探照燈這一現代化裝備,全團幹部戰士幾乎一竅不通。排以上幹部大都習慣於衝鋒炸碉堡式的戰鬥生活,要他們坐下來學電工原理、光學、探照燈戰術,既不習慣,也很吃力。對於剛出校門的軍大學生,雖有文化,肯學習,但對探照燈也知之甚少,許多原來所學知識在這也用不上。

  對此,上海防空部隊領導對全團幹部戰士進行了教育、動員,還特地請來蘇聯專家和技術、操縱人員進行帶訓,僅用兩個多月,全團幹部戰士就基本掌握了探照燈的原理、操作和維修,於1950年11月17日擔負防空作戰任務。

  探照燈團的成立,使上海的防空兵器多了一把利劍。每當夜空中出現探照燈照中敵機、高射炮兵向敵機猛烈開火的場景時,上海人民無不拍手稱快。從1950年9月初至11月中旬,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在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兼上海防空司令員聶鳳智的陪同下,先後3次到探照燈團視察。在一次觀看探照團實兵演習後,陳毅市長緊握著團長吳瑞生的手說:「上海有了航空兵、高射炮兵,現在又有了探照燈,上海上空的安全,就有保證嘍!」

  防範國民黨部隊竄犯大陸的我軍探照燈部隊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進程、志願軍夜間防空作戰及國土防空作戰的需要,1951年初,根據軍委的命令,又先後組建了5個探照燈團。從1951年12月開始,先後有1個團、5個營、2個連赴朝參戰,配合志願軍空軍、高射炮兵在夜間打了一個個漂亮仗。

  防空軍探照燈兵某團

  第一批入朝作戰的探照燈第101團1營2營在5個多月的頻繁作戰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先後配合殲擊航空兵、高射炮兵擊落敵機9架,擊傷12架,特別是在保衛清川江、大寧江橋中,以出其不意、及時準確的照射,使敵相望而生畏,3個多月未敢前來襲擊轟炸。411團3營在半年內照中敵機400餘架,配合殲擊航空兵和高炮部隊擊落敵機15架。1952年9月一天晚上,10連1排1站,在美機施放幹擾的情況下,機智靈活,九照九中。在一片如利劍、似光網的光束下,一架架敵機被照得暈頭轉向,正在他們倉惶逃竄時,被我趕來的殲擊機一陣猛打,1架敵機被當即擊落,掉在探照燈陣地不遠處,戰士們高興地說:「雄鷹給我們放『禮花』來了,真過癮!」

  最使探照燈兵們解氣高興的是,探照燈以準確、集中的照射,使敵飛行員發生錯覺或暫時失明,先後有4架美機被直接照落。特別是421團1連在1953年3月15日至4月12日不到一個月內,直接照落美F-80型戰鬥轟炸機和F-84型戰鬥轟炸機各1架,開創了我探照燈部隊直接照落美飛機的範例,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

  南京人防)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戰場上我探照燈部隊輝煌戰史:連續照落4架美軍飛機
    志願軍高炮部隊裝備的觀測器材都是光學儀器,夜間看不到敵機,只能採取攔阻射擊,但效果不理想;志願軍殲擊機部隊尚不具備夜間作戰能力,交通運輸線上的鐵路、橋梁等屢遭美軍夜間轟炸破壞。1951年12月中旬,中央軍委防空兵司令部命令東北軍區防空司令部的探照燈第101團(後改為第401團)入朝,配合殲擊機和高射炮部隊夜間作戰。
  • 第一支探照燈部隊:守衛夜空安全的利劍
    央廣網11月24日消息 探照燈部隊是隨著夜間防空作戰的需要建立起來的。1950年7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和華東軍區陳毅司令員的指示,成立了由華東軍區防空司令部參謀長黃徑琛為首的探照燈團籌建小組,開始按照蘇軍探照燈團的編制組建探照燈團。
  • 我軍曾成立一支神秘部隊,不用槍彈專打飛機,還立過戰功
    ▲國民黨軍隊飛機編隊轟炸上海為堅決打擊其囂張氣焰,我國在加強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防空的同時,與蘇聯協商派遣蘇軍混合集團軍來華協助防空。1950年3月上旬,蘇軍混合集團軍到達上海,很快制訂了空軍航空兵、高射炮兵和探照兵相協同的作戰計劃。
  • 郭山大橋保衛戰:美軍空中堡壘遭重創,志願軍探照燈部隊首戰告捷
    由於是夜間轟炸,美軍轟炸機給志願軍高炮防空部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火控雷達,對空作戰還需目視觀察敵機方位,然而在夜間就只能聽到飛機的轟鳴聲而無法看到敵機。志願軍高炮部隊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保障後勤交通運輸線暢通無阻,中國人民志願軍防空部隊探照燈第121團(後改為探照燈第421團)奉命從全團內抽調180多人,雷達探照燈3部,跟蹤探照燈
  • 鷹從夜間起飛:二戰德國夜間防空作戰簡介(圖)
    德國本土的防空工作,除了重要設施和大城市由專門的高炮部隊負責外,其他的都交由夜間戰鬥機部隊負責。德國夜間戰鬥機兵種中將約瑟夫·卡姆胡伯建立起了一套夜間防空體系,被稱為「卡姆胡伯防線」。
  • 美軍海上防空作戰發展
    海上防空是指海上作戰中艦船的對空防禦任務,是保衛海上艦艇(編隊)免受各種空中目標 (反艦飛彈 、有人 /無人飛機等 )打擊的作戰行動 ,是遂行海上作戰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艦船面臨的最大威脅主要來自於空中,因為空中威脅具有速度快、體積小、相對價值低。
  • 並非如電影《金剛川》裡只有血肉對抗轟炸 ,志願軍防空軍也曾打破...
    但當年真實的朝鮮戰場,戰鬥遠比電影《金剛川》慘烈,也並非如電影裡拍攝的那樣,志願軍只有豪情和血肉來對抗傾洩如注的炮彈轟炸,只能用落後的高炮零星反擊美軍的戰機頻繁「囂張」,志願軍防空軍序列中高射炮兵、探照燈兵、雷達兵、對空情報兵四大兵種協同配合,也曾打破美軍制空霸權,狠狠地」教訓「了美軍戰機。
  • 二戰中最成功的飛機殺手——高炮
    ——哈裡·克羅斯比上尉,第100轟炸機大隊德國空軍的高炮部隊在末日防空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高峰時期,德國空軍擁有6387門重型和9333門輕高炮,以及5360臺探照燈。日復一日,夜以繼夜,盟軍轟炸機機組不得不飛入這塊鋼彈鐵幕。這是他們最害怕的敵方武器,他們可以直面德國戰鬥機,這種反擊方式能帶來控制感。
  • 二戰莫斯科防空部隊首戰擊落四架戰機竟是烏龍事件
    經過一個小時的激戰,蘇軍防空部隊擊落了4架飛機。然而戰鬥勝利的喜悅之情很快便煙消雲散。原來事後經過核實,被擊落的「敵機」竟然是空軍遠程航空兵的飛機。原因在於遠程航空兵的一個轟炸機機群在返航時因為迷失方向而徑直飛向首都,再加上通報不暢通,造成了此次誤擊。此次誤擊除了飛機的損失外還造成了1名飛行員的犧牲。
  • 二戰中最奇特的戰術,僅用探照燈就讓人精神崩潰!
    提到二戰大家都知道,這次戰爭中是一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同時這也是少部分傑出領袖的舞臺,他們是這一時期的主角,人類的這段歷史也由他們續寫。在這期間發生過很多讓人捧腹大笑或潸然淚下的故事,但更多的是湧現出的一系列戰術,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個二戰中奇特的戰術。
  • 第一支擔負作戰任務的飛行中隊:在保衛北平防空安全中應運而生
    常乾坤回到燈市口航空局,連夜傳達周恩來的指示,並組織人員起草建立防空作戰分隊的計劃。所需飛機和空、地勤人員,從各軍區航空處和東北老航校抽調,儘快集中到北平。  8月15日,飛行中隊在北平南苑機場正式成立。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個擔負作戰任務的飛行中隊,中隊長徐兆文、政治委員王平陽。飛行中隊成立不久,徐兆文在一次飛行訓練中因發動機故障被迫跳傘後負傷,由在公主嶺負責飛行訓練的邢海帆代理中隊長。
  • 「絞殺戰」美軍慘敗,一夜被擊落3架B29,將我軍防空部隊誇大十倍
    在這種情況下,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集中了其大部分空中力量,投入到對我後方運輸線的攻擊中,企圖以這種「絞殺戰」來癱瘓我軍的後勤供應,瓦解前線我軍,以此造成我軍戰線的動搖和崩潰。為了加強郭山地區的防空力量,我防空探照燈部隊於1952年6月奉命開赴郭山,參加保衛郭山大橋的戰鬥。
  •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條令之戰鬥機作戰條令
    文:德國國防部部隊局譯:小小冰人要了解二戰期間德國陸軍的心理、哲學和社會價值,關鍵性的東西可在《作戰指揮》(Truppenführung)手冊中找到。這份手冊作為德國陸軍軍事條令出版於1933年(第一部分)和1934年(第二部分)。
  • 82年前南京如何防日軍空襲 我國早期防空一手史料被發現
    本報訊 今天是9月18日,我省將第五次試鳴防空警報,警示人們居安思危。82年前,這樣的防空警報曾在南京上空響起數百次,近日,一本總結當時防空經驗的書籍被整理出來,提供了我國早期防空第一手史料。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陷南京前,曾對南京進行無差別轟炸。
  • 艦隊防空發展歷程——飛機出現至二戰前的艦隊防空
    從飛機對艦船實施攻擊的那天開始,防空便成為艦隊的重大任務。長期以來,艦隊防空主要由水面作戰艦艇負責;現在,擁有海上航空打擊能力的航母和具備兩棲作戰能力的兩棲登陸艦也成為艦隊防空力量的構成要素。飛機出現至二戰前的艦隊防空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進行了首次有人飛行試驗,受到世界關注。隨後,各國開始研究飛機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一戰前,在飛機領域走在前列的是英美海軍,他們已成功進行了水上飛機試驗運用,還在巡洋艦上臨時設置飛行甲板,進行路上飛機起降試驗並獲成功。
  • 作戰效能曾經被一度低估,二戰時期的德國空軍高射炮兵部隊
    德國空軍高炮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在戰時為德國城市、重要的工業設施或軍事目標提供防空保護,同時也伴隨陸軍部隊作戰,在前線地帶執行野戰防空任務,而在實戰中還常常參與防空作戰以外的戰鬥,比如反裝甲作戰、炮火壓制等等。
  • 毛岸英之死與毛澤東屢屢告誡防空的電報
    毛岸英最後的不幸,雖不至於「文革」中彭德懷專案組「欲加之罪」的誣衊——「毛岸英不是美國飛機炸死的,而是彭德懷有意害死」的情形,但他的確負有防空經驗不夠的一定責任。對於志願軍總部的防空問題,毛澤東曾多次告誡彭德懷等人注意。
  • 88毫米高射炮:二戰德軍防空作戰主力,但卻以反坦克而聞名於世
    ,是二戰時期,最成功的中口徑高射炮。 88炮防空最大射程9900米,對地打擊最大射程14000米,一名訓練有素的88炮操控員,每分鐘可射出15發88毫米高射炮彈,是射程極高的中口徑高炮。
  • 《金剛川》中的高射炮只用十多發炮彈就打下一架飛機,是真的嗎?
    用十多發炮彈打下一架戰鬥機在當時的武器裝備性能條件下倒也挑不出毛病來,戰場上的事本身就是一種無法預估的,打幾千發炮彈打不下一架戰鬥機也正常,用十幾發炮彈打下一架戰鬥機也正常,一支步槍打下一架飛機的事也不是沒有,所以,電影中描述的情況不算是有問題。
  • 用探照燈營造出來的光柱圖騰 戈林曾反對希特勒稱可在下面遊泳
    它由130個防空探照燈組成,每個間隔12米,直射天空,圍繞著會場營造出一系列的垂直光柱。 (來自:愛歷史) 營造氣氛的探照燈是從德國空軍借來的,曾讓空軍司令戈林頗為不滿,因為這等於將德國的戰略設施用在了不該用的地方。 (來自: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