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燈是利用強光束來照亮飛機、空降兵等空中目標,為殲擊機、高射炮等防空武器創造有利條件的軍用光學裝備。作為配合夜間作戰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廣泛使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除配合殲擊機、高射炮用於夜間作戰外,還可配合陸軍在夜間進行進攻戰、防禦戰。原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利用探照燈配合空軍打飛機,配合陸軍打坦克,創造了輝煌的戰績,為敵所懼。
探照燈在防空作戰中並不是獨立運作的,在重點目標為中心的很大範圍內都有預警發現部署,二戰時期主要是通過各個觀察所提早發現飛機來襲方向,然後通過電話電臺等報告防空指揮部,指揮部根據敵機來襲方向推算敵人飛行路徑,然後進行地面防空火力部署,探照燈提前對準飛機來襲方向,當前方的觀察哨所聽到或看到飛機後報告後方,探照燈就可以根據飛機的聲音等信息確定開燈時機,同時防空炮火根據指引進行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雷達被引入探照燈裝備,使探照燈有了「眼睛」,提高了及時發現目標的距離和跟蹤空中目標的準確性。
二戰時期的吉斯-12探照燈車
抗戰前夕,陳納德被聘為航空顧問,建議在南京周圍建立空襲預警網。陳納德聯合澳大利亞通訊工程師康莫道爾·奧斯汀·馬利,運用電話和電報設備,選址建立觀察通訊專線,在上海—杭州—南京三處區域構建了一個三角網絡來預警。陳納德請求配置防空高射炮和探照燈,加強防空技術力量,將分布南京周圍的數十盞探照燈重新布置,以覆蓋所有可能進犯南京的空域,用柵格光預防日機夜襲。建立這一預警網絡,在1937年8月至10月有效地保衛了南京,尤其在1937年 8月18日的日機夜襲中發揮了防空預警作用。
抗戰時的中國軍隊防空探照燈
新中國第一個探照燈團121團於1950年8月10日在上海組建,共1100餘人。團營領導全部從陸軍部隊選送的正在南京軍政大學學習的幹部中選任。主要號測手從軍政大學本科班中選調790人,還從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應屆畢業生中選調30人,作為技術骨幹培養。這支部隊全體成員的學歷之高,在當時是少見的。
對於探照燈這一現代化裝備,全團幹部戰士幾乎一竅不通。排以上幹部大都習慣於衝鋒炸碉堡式的戰鬥生活,要他們坐下來學電工原理、光學、探照燈戰術,既不習慣,也很吃力。對於剛出校門的軍大學生,雖有文化,肯學習,但對探照燈也知之甚少,許多原來所學知識在這也用不上。
對此,上海防空部隊領導對全團幹部戰士進行了教育、動員,還特地請來蘇聯專家和技術、操縱人員進行帶訓,僅用兩個多月,全團幹部戰士就基本掌握了探照燈的原理、操作和維修,於1950年11月17日擔負防空作戰任務。
探照燈團的成立,使上海的防空兵器多了一把利劍。每當夜空中出現探照燈照中敵機、高射炮兵向敵機猛烈開火的場景時,上海人民無不拍手稱快。從1950年9月初至11月中旬,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在華東軍區空軍司令員兼上海防空司令員聶鳳智的陪同下,先後3次到探照燈團視察。在一次觀看探照團實兵演習後,陳毅市長緊握著團長吳瑞生的手說:「上海有了航空兵、高射炮兵,現在又有了探照燈,上海上空的安全,就有保證嘍!」
防範國民黨部隊竄犯大陸的我軍探照燈部隊
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進程、志願軍夜間防空作戰及國土防空作戰的需要,1951年初,根據軍委的命令,又先後組建了5個探照燈團。從1951年12月開始,先後有1個團、5個營、2個連赴朝參戰,配合志願軍空軍、高射炮兵在夜間打了一個個漂亮仗。
防空軍探照燈兵某團
第一批入朝作戰的探照燈第101團1營2營在5個多月的頻繁作戰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先後配合殲擊航空兵、高射炮兵擊落敵機9架,擊傷12架,特別是在保衛清川江、大寧江橋中,以出其不意、及時準確的照射,使敵相望而生畏,3個多月未敢前來襲擊轟炸。411團3營在半年內照中敵機400餘架,配合殲擊航空兵和高炮部隊擊落敵機15架。1952年9月一天晚上,10連1排1站,在美機施放幹擾的情況下,機智靈活,九照九中。在一片如利劍、似光網的光束下,一架架敵機被照得暈頭轉向,正在他們倉惶逃竄時,被我趕來的殲擊機一陣猛打,1架敵機被當即擊落,掉在探照燈陣地不遠處,戰士們高興地說:「雄鷹給我們放『禮花』來了,真過癮!」
最使探照燈兵們解氣高興的是,探照燈以準確、集中的照射,使敵飛行員發生錯覺或暫時失明,先後有4架美機被直接照落。特別是421團1連在1953年3月15日至4月12日不到一個月內,直接照落美F-80型戰鬥轟炸機和F-84型戰鬥轟炸機各1架,開創了我探照燈部隊直接照落美飛機的範例,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
南京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