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日,致祭財神,鞭炮甚夥,晝夜不休。」,每逢新春佳節,人們都會按習俗,去燒香拜佛,祈求全家平安幸福。等到了大年初二開始,全國人民都會去做一件事,祭財神!祭財神,說是這麼說的,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全國各地的人都在祭財神,那你知道住在都城的北京人,他們是怎麼祭財神的嗎,他們有時祭祀的哪一位財神呢?是範蠡、比幹、關羽還是趙公明 ?中國的財神爺那麼多,一般都有誰?我們先來看看這些財神。
範蠡,是春秋時期勾踐手下的能臣,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構件臥薪嘗膽,發誓要報仇雪恨。在範蠡的幫助下,構件打敗了吳國。在打敗吳國之後,範蠡隱姓埋名,帶著西施泛舟西湖之上。後來他來到了齊國,開始經商。我們都知道齊國的國都臨淄是當時最富有的城市,他來到這裡從商之後,很快就發了財,就改名陶朱公,於是被後人奉為財神。
比幹,是殷紂王的叔父,殷紂王因為非常寵愛他的妃子打擊,而聽從從了打妲己的話,要比幹把自己的心給挖出來。比幹偉人忠耿正直,二話不說,就把自己的心親手挖了出來。也正是因為他「無心」,所以行事公正不阿,就被後世人奉為財神,這也反映出了當時人們希望做生意的一種心理。
關羽,也就是關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關於是三國時蜀國的大將,他最重義氣,為人忠勇。因為人們把「義」和「利」都放在一起看待,所以後人都把關羽奉為財神。在現在,信奉關羽的一般都是商號,因為關羽本身勇武,而且為人忠義,所以上人們都供奉他,來保佑他們的商鋪。
趙公明,字公明,傳說中在開天闢地之時就已經修道成神,後來因為幫助殷紂王攻打西岐,而被西岐的諸神殺死。後來元始天尊讓姜子牙封神,姜子牙也把他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所以又稱趙公元帥。相傳他能得利得財,所以就成了財神。
在北京,老北京人其實一般並不會在家中供奉財神爺,只有到了大年初二,才會從香蠟鋪中「請」來一幅紙像,這股紙像名為「增福積寶財神」。如是你仔細的觀察紙像,你就會發現其實在紙像上印的財神,就是比幹丞相。
既然說到了祭財神,那麼老北京人有時怎麼祭財神的?傳統上來說,北方人一般是在正月初二和正月初五祭財神,這幾天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還是財大氣粗的老闆大亨,都會祭財神。老北京人一般會在初二的一大早,就在街市上點上爆竹,到時候祭財神的爆竹聲就會響成一片。街道人群熙熙攘攘,有錢的人家就會駕馬車、轎子車,一般人家乾脆步行,都是衝著五顯財神廟去的。富裕的人家,一進廣安門就會往外撒錢,來表示在上香的路上自己在做善事。
另外根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裡記載:「正月初二各家祭財神,其所祭財神,有由店鋪購買者,有自小孩手中買下來……於門口大呼『送財神爺來了!願意要者,付以一兩枚銅元之代價,既滿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蓋避不祥也。只答『已有』……」
普通人家的規矩一般比較簡單:一、去廣寧門外五顯廟拜財神,爭著去燒頭一炷香;二、花錢買上一兩對紙元寶,回家之後把元寶供奉在灶上,用各種各樣的顏色的彩勝加以裝飾;三、用新買來的各種美食當作祭祀的供品,以祈求一年的財運廣進。
至於大戶一些大戶人家,像王府宅門、富紳及大商號,規矩就會有許多的了。他們都是要舉行祭祀,祭品就要用「五大供」:一、整豬或用豬頭、前後爪、尾巴,象徵性地表示全豬;二、整羊或者用羊頭、前後蹄、尾巴,象徵性地表示全羊;三、整雞;四、整鴨(雞鴨煺了羽毛只留後尾上的翎子);五、紅色活鯉魚兩條,用紅綠線拴上,供在正中央,謂之「吉慶有餘」,又叫「一魚二龍」,有借水得財之意。
實際上春節期間的每次迎神祭神,都包括財神。許多的的商號,店鋪的老闆,亦或者是普通的百姓人家,都會去拜財神,有時候家裡會供奉上財神,不管供奉的,都是因為人們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夠生活的美滿幸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