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反映物價變動的重要指標,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一直很受關注。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
今年以來,CPI從1月的同比上漲5.4%逐步回落,到11月轉為同比下降,CPI轉降的原因是什麼?物價數據為何與一些公眾主觀感受有差異?下一步物價會怎麼走?
CPI為什麼降了?
要解釋CPI由升轉降的原因,不得不說說CPI的構成。在編制CPI時,統計部門會選擇一組固定數量的商品和服務,也就是CPI編制的「商品籃子」。
具體來看,CPI的統計調查涵蓋了全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食品菸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等8大類、262個基本分類的商品與服務價格。
在「商品籃子」中,不同商品和服務在居民消費支出中所佔的比重不同,對CPI的「貢獻」大小也不同。
今年以來,食品價格特別是豬肉價格是影響CPI的主要因素。去年下半年,豬肉價格出現比較明顯的上漲,漲勢一直延續到今年。這就導致去年上半年的基數較低,在與去年上半年相比時,今年上半年CPI漲幅就會比較大。今年1月,CPI同比漲幅達到5.4%,而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16%,影響CPI上漲約2.76個百分點,對指數的「貢獻」過半。
近幾個月,隨著國家前期積極推動擴大生豬產能和投放儲備等保供穩價措施效果進一步顯現,豬肉價格開始下降。11月,豬肉價格比10月下降6.5%,已經連續3個月環比下降;與去年11月相比,豬肉價格下降12.5%。在豬肉等主要食品價格回落影響下,11月食品價格同比下降2%,拉動CPI同比下降。
CPI降了為何一些公眾感受不同?
CPI同比下降,意味著總體物價比去年同期「便宜」了。但數據發布後,一些網友表示「沒覺得東西便宜了」,也有人「感覺物價還是貴」。
客觀數據與主觀感受之間的「溫差」來自哪?記者採訪相關專家了解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來源於平均數與個體的差異。CPI的抽樣調查數據來源於全國31個省(區、市)500個市縣、8.8萬餘家價格調查點,包括商場(店)、超市、農貿市場、服務網點和網際網路電商等。儘管數據來源豐富也有代表性,但CPI編制是對分類數據進行加權平均後得到的,這意味著其更多反映的是物價總體變動情況,個體的感受肯定會與平均數據有差異。
其次,來源於對比時期的差異。CPI的數據有同比(與去年同期相比)、環比(與上個月相比),有月度數據(11月當月)、累計數據(今年前11個月)。對比時期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比如,11月當月豬肉價格同比下降,但前11個月累計豬肉價格同比仍然上漲56.7%。這意味著豬肉價格比去年11月是便宜了,但總體上比前兩年貴了,還處在漲價後的逐步回落中。
再次,來源於物價數據的關注點不同。經常買菜的人會更多關注鮮菜和水果漲價,感覺到「姜你軍」「向前蔥」等價格短期波動;經常開車的人可能會更關注油價變動;中年人更關注子女的教育培訓價格,年輕人則更多關注衣著、房租,等等。比如,11月,鮮菜價格同比上漲8.6%,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同比上漲1%,相關商品和服務比去年同期確實貴了。
此外,收入差異、消費習慣等,也會對公眾主觀感受產生影響。
專家建議,針對物價的結構性變化,一方面要加強豬肉等民生類商品保供穩價,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一方面要加強監測預警,加大對困難群體的關注和幫扶。
下一步物價怎麼走?
物價是反映社會總供求狀況的「晴雨表」,CPI是研判物價走勢的重要指標,此外還包括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等。
專家分析,物價穩定是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CPI並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尋求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以穩定的物價助力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由於食品和能源受極端天氣、地緣政治等影響容易出現較大波動,因此,觀察宏觀物價總水平的變動,也要參考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實際上,國際上也有不少經濟體採用核心CPI作為宏觀調控特別是貨幣政策的「錨」。
1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繼續保持穩定,同比上漲0.5%,漲幅連續5個月相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主任郭麗巖分析,除了核心CPI穩定,從累計來看,1至11月CPI同比上漲2.7%,也在全年3.5%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範圍內。此外,11月PPI降幅比上月明顯收窄。綜合來看,當前社會總供求關係是相對平衡的。
郭麗巖進一步分析,考慮低翹尾、高基數等技術性因素影響,短期內CPI可能延續低位波動態勢,但隨著新年消費旺季來臨,食品、工業消費品和服務價格可能小幅回升,支撐CPI總體平穩運行。同時,受上遊經濟效益改善和價格穩步回穩推動,預計PPI同比降幅會進一步收窄,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穩定物價總水平。(記者 陳煒偉)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