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秦俑!

2020-11-29 新華社

新華社西安8月27日電題: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雄偉軍陣中的一個個八尺男兒,魅力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4年,秦陵兵馬俑重見天日,震撼世界的同時,也陸續解開諸多歷史密碼。

這個秦始皇地下軍陣自發現以來,承載與見證了中華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進步,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參與者。

(小標題)每個秦俑都是會「說話」的傳奇

1974年3月29日,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西楊村,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袁仲一任領隊。除了必要的工具,他們只帶了蚊帳和行軍床。「當時我們預計一周便可結束工作,因為在任何史籍中都沒有秦陵有陶俑的記載,誰也沒想到兵馬俑的規模竟然這麼大。」年過八旬的袁仲一回憶說。

然而,等真正開始鑽探,考古隊員們卻發現他們腳下的這片遺蹟似乎「大得沒邊」,原計劃一周完成的工作變成了後來幾代考古人的「尋尋覓覓」。

40多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鋪開,在秦始皇陵區發現了各類陪葬坑、陪葬墓等600餘處,出土了包括秦兵馬俑在內的珍貴文物6萬餘件。儘管這只是秦陵極少的一部分,但專家從中獲取的歷史信息令人驚嘆。

近距離觀察陶俑,會發現這些身高八尺左右的「彪形大漢」千人千面、造型逼真。他們有的大口、厚唇、寬額,淳樸憨厚,似來自陝西的秦卒;有的圓臉盤、尖下巴,神情機敏,好像是巴蜀的士卒;有的額頭微向後縮、高顴骨,結實強悍,具有隴東人的特徵。

這些體型高大、造型精緻的兵馬俑是怎樣製作的,是考古工作者多年來考察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我們發現,大體上是先用泥塑造大型,再進行二次復泥加以修飾和刻畫細部。製作過程中,工匠巧妙解決了重心難找準、泥胎易坍塌變形、造型比例難把握等難題。」袁仲一說,兵馬俑的塑型及細部雕刻集傳統泥塑技法之大成,並經過能工巧匠的創新,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表示,秦始皇陵考古成果一再表明,中華文明在秦代已經取得突出成就,在當時的世界文明體系中具有獨特地位,對秦始皇陵的研究對認識秦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小標題)從「素顏」到「彩妝」的秦俑

兵馬俑從發現之初就帶給秦俑考古人諸多難題,色彩保護是最難攻克的難關之一。

超出很多人的想像,兵馬俑原本是通體彩繪的,朱紅色的上衣配天藍色的下裳,粉綠色的上衣配粉紫色的下裳,是「地下勇士」們常見的裝束。然而,在埋藏2000多年、經歷了水浸火焚之後,大部分兵馬俑的彩繪已脫落。出土時,又因環境變化,僅存的顏色也會在短短幾分鐘內脫落。

為了還原繽紛的「大秦帝國軍隊」,文物保護工作者展開了與時間的賽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員、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說,秦人在給兵馬俑上色時,先刷一層生漆,再塗飾礦物顏料,發掘時生漆會因失水而弱化脫落,因此考古人員非常精細地用竹籤、手術刀等工具處理。可即便如此,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保技術還是無法穩定脆弱的生漆層,只能遺憾地看著兵馬俑從「彩妝」到「素顏」。

上世紀90年代,兵馬俑博物館與德國文物部門開始聯合攻克陶質文物色彩保護難題,終於在1999年首次較完整地保護了兵馬俑的彩繪。200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正式成立,標誌著我國對陶質彩繪文物的保護進入了標準化、規範化的新階段。

據夏寅介紹,近幾年,帶有色彩的兵馬俑一出土,立即根據不同彩繪類型和保護狀況,採用噴塗、塗刷、注射和包敷的手段進行保護處理,並用塑料膜包裹,以保持溼度,隨後將兵馬俑與周圍可能粘有色彩的土塊一起送到實驗室,進行更科學精細的處理,「新的色彩保護技術是目前能夠提供的最佳技術手段,能夠儘可能地延長彩繪保存」。

文物保護技術的每一步提升都意味著更多歷史遺存能得到妥善保護。秦俑色彩保護的成功經驗為河南焦作陶倉樓保護修復、山東青州香山漢墓出土彩繪陶器保護修復等重大項目提供了技術支持。

(小標題)走向世界的秦俑

兵馬俑的發掘和修復是一項百年工程,因此與傳統的先發掘修復再展示的步驟不同,兵馬俑發掘之初就制定了發掘、保護、展示同時進行的方式。1979年,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40年來突破1億人次的國內外觀眾前來一睹「大秦風採」,其中包括200多位外國的元首和政府首腦。

觀眾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僅能看到修復好的兵馬俑陣、正在發掘和修復的兵馬俑和未發掘狀態的俑坑,還能通過各種科技展示手段欣賞文物。

今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聯合騰訊共同推出「尋跡始皇陵」小程序,將秦始皇陵和兵馬俑坑「裝進」手機裡,不僅能看到每個兵馬俑坑的360度超清全景圖,放大照片甚至連兵馬俑的頭髮絲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早在201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和騰訊就「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的秦文化傳播項目達成合作,以微信平臺為載體,實現了導遊預約和在線語音畫冊等功能。侯寧彬說,近年來,博物院不斷創新展示方式,歷史文物與網際網路技術跨界融合是讓千年兵馬俑「活」起來的探索之一,更多富有知識性、趣味性、功能性的展示方式將不斷湧現。

作為「文化使者」「國家名片」,兵馬俑數度走出國門,先後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41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城市展出,海外觀眾超過2000萬人次,日益成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完)

相關焦點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新華社西安8月27日電  題:秦俑!秦俑!  新華社記者蔡馨逸  雄偉軍陣中的一個個八尺男兒,魅力穿越時空,歷久彌新,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4年,秦陵兵馬俑重見天日,震撼世界的同時,也陸續解開諸多歷史密碼。
  • 西安市臨潼區秦俑民俗村
    秦俑民俗村是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街道下轄的行政村。秦俑民俗村附近有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驪山國家森林公園、秦始皇陵等旅遊景點,有臨潼石榴、柿子餅、臨潼火晶柿子、黃桂柿子餅、臨潼醪糟等特產。
  • 修秦俑的人|百家故事
    蘭德省修復秦俑24年,修復了150多件。他了解秦俑對研究中國軍事史、藝術史和科技史的巨大價值,他說,修復秦俑和其他文物一樣,需要耐心和熱情,但也有不同——它很沉,平均每件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每一塊陶片可能都有幾十斤。但這些沉重的秦俑上,有指紋,有彩繪,有製作的痕跡,有掉落的髮絲,還有陶工的名字。
  • 讓秦俑走向兒童——評西安兒藝兒童劇《我們是秦俑》
    兒童劇《我們是秦俑》劇照  《我們是秦俑》(楊碩編劇、廖偉導演、鍾浩總導演)是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由西安演藝集團旗下的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排演出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保留了秦地遺風、陝西特色,它構思巧妙,採用一個秦俑形象的機器人零零九作為敘事主體,讓他介入劇情,在博物館二十五點這樣一個奇妙的時刻,跟那些復活的將軍俑秦大白、跪射俑、執戈俑、唐三彩仕女俑、北魏飛天塑像、元青花海撈瓷、唐代鎏金鐵芯銅龍等聚在一起,以他的全能視角,介紹博物館裡各種文物的前世今生。
  • 大秦遠古的輝煌——秦俑
    如果說漢字蘊藏著的是顯性中國文化的基因和密碼,那麼秦俑所蘊藏的則是隱性的,對西方世界而言,秦俑地下奇觀是他們最想進入的中國文化密室,也是探索和破解中國文化的第一站。文明和權力、分裂與統一,和平和殺戮,傳奇與未知,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縮影,也是人類文明與權力較量的結晶,時光定格了他們歷史的怒吼,但秦俑給予人類的啟迪以及對後世影響依舊振聾發聵。
  • 《古今大戰秦俑情》全集/分集劇情介紹
    【文章摘要】2010年新版電視劇《古今大戰秦俑情》在央視一套隆重上映,這部大戲一經開播便受到各界的關注,收視一路飄紅。該劇由內地第一小生杜淳攜手臺灣小天后安以軒擔綱主演,陣容十分強大,極具畫面美感,還將懸疑、動作、穿越等元素巧妙的融合,讓故事更具觀賞性……  《古今大戰秦俑情》是作家李碧華的代表作,1989年由程小東導演,張藝謀、鞏俐主演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可謂是穿越時空玄幻片的開山鼻祖,播出曾引起巨大轟動。
  • 「真彩秦俑」重現2200年前歷史色彩
    「真彩秦俑」重現2200年前歷史色彩本次展覽內容分為四個單元:色彩的奧秘、裝飾的靈感、喪葬的藝術、智慧的延續,從不同層面上分別探尋秦俑色彩的物質構成及其文化上的象徵意義,為觀眾還原真實的秦帝國色彩世界。
  • 小仙文藝|古今大戰秦俑情
    今天,我有一個故事,關於前世、今生、來世——《古今大戰秦俑情》。 是《古今大戰秦俑情》裡,韓冬兒對蒙天放說的那一句,「矢志不渝」! 古今大戰秦俑情,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糾糾纏纏,一輩子的,我們無法解釋的,莫名的,但走過來都認為是美的小事,叫愛情。
  • 博物院上演秦俑主題兒童劇(1)
    新華社照片,西安,2019年7月20日博物院上演秦俑主題兒童劇7月20日,演員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表演兒童舞臺劇《我們是秦俑》。當日,由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作的兒童舞臺劇《我們是秦俑》在位於陝西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演。該劇以秦兵馬俑等文物元素為創作原型,讓卡通化的文物在劇中「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少年兒童喜愛的方式進行歷史知識普及。作為秦兵馬俑保護展示四十年系列主題活動之一,該劇將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連續上演十場。
  • 張藝謀出演《古今大戰秦俑情》始末
    摘自:黃曉陽 著 《印象中國:張藝謀傳》 華夏出版社 出版    香港導演程小東正在籌拍《古今大戰秦俑情》,編劇是李碧華。這是一個玄幻故事:蒙天放和冬兒偷嘗禁果,以欺君之罪被賜死。臨刑前,冬兒將金丹送於蒙天放的口中,蒙天放被埋入秦始皇墓,成為一具秦俑。冬兒經過幾世輪迴,回到陝西去尋找蒙天放。編劇李碧華對張藝謀一眼看中,在她看來,張藝謀根本不需要化妝,就是一具活脫脫的秦俑。加上張藝謀連拿攝影、演員以及導演等國際大獎,有了這一切,就有了票房保證。
  • 23號放映廳:《古今大戰秦俑情》
    在我的童年時代,有一部充滿奇幻、搞笑與溫情的電影,它的名字叫《古今大戰秦俑情》,改編自香港鬼才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秦俑》。蒙天放不願一人獨活,自願以身封泥作為秦俑守護皇陵。 成龍與金喜善合拍的電影《神話》,故事情節與《古今大戰秦俑情》極為相似,只不過從古墓復活的是美女,而不是英雄。
  • 《我們是秦俑》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經國家藝術基金專家評審,並報國家藝術基金理事會批准,由西安兒藝創排表演的《我們是秦俑》從全國125個劇目中脫穎而出,日前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記者了解到,這是全國唯一入選該項目的兒童劇,也是陝西省唯一入選的舞臺劇作品。
  • 兒童劇《我們是秦俑》讓博物館的文物「活」了
    13日亮相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帶著孩子們體驗了一次特殊的「文物之旅」:在「25點鐘」,兩千年前的秦始皇兵馬俑復活了,和這個叫「秦大白」的秦俑一起復活的,還有春秋青銅龍、漢竹簡、泥塑飛天、唐三彩、青花瓷……  由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排的《我們是秦俑》,整部劇節奏明快、寓教於樂,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和解讀歷史,鼓勵少年兒童自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 秦俑熱播 安以軒新劇造型酷似《天龍2》
    日前,由著名穿越玄幻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古今大戰秦俑情》正在央視熱播中,曲折離奇的情節與演員的出色表現徵服了無數觀眾。有細心的劇迷與粉絲發現,該劇女一號安以軒的劇中造型,竟與她為武俠網遊巨作《天龍八部2》所拍攝的古裝COS照十分神似,難道只是巧合?還是先親眼來看看像不像!
  • 杜淳、安以軒領銜《古今大戰秦俑情》 故事簡介
    《古今大戰秦俑情》是作家李碧華的代表作,1989年由程小東導演,張藝謀、鞏俐主演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可謂是穿越時空玄幻片的開山鼻祖,播出曾引起巨大轟動;2010年新版電視劇《古今大戰秦俑情》經典再現螢屏,由內地第一小生杜淳攜手臺灣小天后安以軒擔綱主演,陣容十分強大,非常值得觀眾期待。
  • 別了,秦俑考古發掘的拓荒者
    自述與秦俑相遇三生有幸  5月16日晚9時30分,趙康民老師因病去世,享年82歲。他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文物保護事業,在他曾長時間任職的臨潼博物館裡,陳列部主任梁方保存了足足十釐米厚的趙康民老師的手稿,其中他這樣描述自己與秦俑的緣分。  「近水樓臺先得月。
  • 兒童劇《我們是秦俑》:活起來的不僅是文物
    兒童劇《我們是秦俑》劇照   近日,正在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上,由西安演藝集團旗下西安兒童藝術劇院打造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真正讓文物「活」了一把。   作為在國內為數不多的一臺以文物保護為主題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有特殊的意義。   首先,兒童劇選取文物為題材值得肯定。寓教於樂是兒童劇的主要特徵。
  • 【秦俑百問微講堂】秦俑坑出土青銅兵器上的銘文
    文物工作者對秦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兵器進行清理時,發現有些青銅兵器的表面刻有銘文,就其文字類型看,多數是刻文,少數為鑄文,字體為篆體。文字的內容,多數是僅有一二個字的編號,少數是帶有紀年和督造者、製造者名字的銘文。
  • 《古今大戰秦俑情》開機 中視影視將重塑經典
    1月24日下午,電視劇《古今大戰秦俑情》在杭州舉行了盛大的開機發布會,中視影視領導張海潮、張魯燕和中視影視經紀工作室主任武丹丹作為製片方出席了開機儀式。  二十年前的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可謂穿越系列的開山鼻祖,由鞏俐(在線看影視作品)和張藝謀(在線看影視作品)演繹的浪漫愛情故事曾打動許多觀眾。
  • 秦俑坑逮著「德國兵」
    城市快報/綜合消息據《新京報》報導,9月16日下午2時許,德國遊客Pablo穿上自製的秦俑服裝,跳入兵馬俑一號坑,和兵馬俑來了次「親密接觸」,所幸沒有造成文物損壞。據悉,Pablo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館26年來,首個躍入俑坑的遊客。  26歲的Pablo來自德國斯圖加特市,中文名叫馬林,目前是杭州某學院行為藝術專業的一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