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織布
珞巴織布技術與珞巴族服飾習俗緊密聯繫,珞巴的服飾習俗經歷了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當麥稈和獸皮不再滿足禦寒、審美的要求時,珞巴人便自創出織布機織布,其原材料為自種的棉花和芋麻等野生植物纖維,並用天然植物或礦物染料染出的彩線織成各種美麗的花紋圖案。
自2007年6月珞巴族的織布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珞巴族的古老手工傳承得到了新生。文化部特意委派專家和設計師評估了珞巴服飾紡織技藝,在原有的工藝基礎上幫其制定了既提高珞巴紡織技藝手工藝品質又符合現代生活要求的實用方案,使珞巴族的傳統紡織技藝得到了最大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由於在原材料方面得到了林芝毛紡廠的支持,工藝技藝得到了更有價值的提高。
長期以來,珞巴族都有手工織布做衣服的習俗,把山羊毛或綿羊毛碾成線,用植物、礦物上色,織成氆氌,最後剪裁成上衣、圍巾或短裙。

米林珞巴織布製作工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亞依是珞巴族服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於織布聲,她再熟悉不過。小時候,母親常常為她織布裁衣,亞依覺得很有意思,9歲那年便跟著母親學織布。
多年以後,亞依仍然保持傳統織布裁衣的習慣。當時,村裡幾位60歲以上的長輩已經做不動了,年輕人裡只有亞依會這門手藝。2007年,亞依開始收徒。她挨家挨戶敲開村民家的大門,經過不斷勸說,陸續收了10多個女孩子做徒弟。南伊珞巴民族鄉專門把駐村工作隊的一間房騰了出來,作為她們的工作室。
為了提升商品「獨一無二」的價值,工坊製成的每條圍巾或錢包的成品上,都印著製作者的姓名。
珞巴族工匠用祖輩的技藝「織出」新日子,一門受冷落的「非遺」手藝活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