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6 23:19:4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最早聽說「兔兒爺」,是看電視劇《四世同堂》,劇中祁老爺子從小攤兒上買了一個「兔兒爺」哄孩子。可能因為「兔兒爺」是老北京獨有的風物,鏡頭給出它不少特寫,看上去模樣怪怪的,至於為何呼「兔」為 「爺」卻並不得而知。於是,後來讀小說時,便對有關「兔兒爺」的描寫格外經心。老舍先生說那「兔兒爺」——「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戰亂時期在重慶創作完成的,這些津津樂道故土風物的精緻文字,包含著多麼濃鬱的鄉愁啊。 舊時過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動。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戶戶的庭院裡,都要面向東南方擺設一張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藕、西瓜等。桌前鋪有一塊紅氈供人們祭拜之用,布置停當後,只見月亮漸漸由東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京城習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說)依長幼順序,一一叩拜月亮。供畢,全家團坐,飲酒賞月,分享瓜果、月餅等祭品。故民間又稱中秋節為「團圓節」。桌上的毛豆枝,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 爺,是封建時代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每逢中秋,「請」一尊泥塑的「兔兒」且稱之為「爺」恭而敬之地「供」起來……這種風俗源自一段民間傳說: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藥也不見好。月宮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消災治病。於是,玉兔變成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都要送給她東西。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直到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才又回到月宮中去了。 為了紀念玉兔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人們便用泥塑造了它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高的有三、四尺,小的只有兩、三寸……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它,酬謝它。 常見的「兔兒爺」,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樣。而且,插在頭盔上的野雞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後語:「兔兒爺」的翎子——獨挑。後來,「兔兒爺」又由單個武士,發展成整出武戲的「兔兒爺」,如《長板坡》、《天水關》、《戰馬超》等,其服裝、道具,無一不和舞臺上相似。再後來,又有了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的「兔兒爺」,如剃頭的「兔兒爺」,推車、挑擔的「兔兒爺」等等。甚至人們還把「兔奶奶」也請到了供桌上,讓他們夫唱婦隨,二者衣著打扮,也隨時代變遷而變化。 不過,「兔兒爺」再神氣,被「請」回家也只能風光一天,第二天就成了孩子們的玩物。關於「兔兒爺」的歇後語還有:「兔兒爺」出水——兩腳泥; 「兔兒爺」洗澡——一灘泥;「兔兒爺」掏耳朵——崴泥……總之不是這泥就是那泥。其實,無論「兔兒爺」作為一方神靈還是民間工藝品,它本質上不就是一團可愛的泥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