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穩定的組織及領導者;以違法活動攫取經濟利益;以暴力、威脅等手段為非作惡;在一定區域或行業內形成非法控制。這是我國界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四個標準。
尖沙咀霸王」李泰龍為幫會拼殺二十餘年,傷人無數,卻在短短30秒內,被仇家斬殺街頭。
2009年8月4日凌晨,李泰龍身穿白襯衫、牛仔褲,帶著一名門徒和兩名年輕女子,驅車至尖沙咀香格裡拉酒店。平日,出於安全考慮,他總是把房車停在司機位靠牆的位置,這次卻停在了牆對面。
下車後,李泰龍點了支煙。就在這時,一輛七人車急速駛來,將他撞飛。另一輛車瞬間而至,數名男子揮舞利刃,朝他身上猛劈。短短30秒,新義安門下「五虎十傑」之一、人稱「四二六雙花紅棍」(俗指「紅棍」中最能打的一個)的李泰龍,在自己的地盤上,被仇家有計劃地斬殺。
事發後,李泰龍的數十名門徒趕到兇案現場。一名年輕「古惑仔」當場哀號:「劈友嗟!使唔使攞命啊?(砍人而已!非得奪命嗎?)」
李泰龍死後,新義安及水房、勝和、敬義等幫會的大佬,紛紛現身致祭。殯儀館的靈堂上,擺放著各路人士送來的花圈和花籃,落款多為江湖稱號,如「文只權」、 「高佬仁」等。靈堂外,數以百計穿黑衣、戴口罩者,負責接待弔唁者,並擋住記者鏡頭。現場實施監控的反黑警員,有近兩百人。
為防黑幫報復廝殺及趁機爭奪地盤,香港警方隨即展開全港反黑行動,連續多天在油尖旺屬於李泰龍及其仇家的場地查牌掃蕩,高調警告各方不要滋事。各幫會頭目也紛紛被請至警署問話,追尋下手之人。
三合會崛起
三合會起源於清朝的民間秘密組織「天地會」,以中下階層為主體,因社會動蕩而不斷壯大
「三合會」是香港黑社會組織的統稱,其源頭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的民間秘密組織「天地會」。天地會創立於康熙年間,活躍於我國南方數省,以反清復明為宗旨,會內又稱「洪門」。三合會即為洪門的一個分支,發源於1830年代的兩廣地區。
並無直接證據證明,香港三合會是內地三合會的附屬,但兩者在產生時間、入會儀式、組織制度等方面,頗為相近。1842年,香港開埠時,三合會已在香港設立堂口,發展組織。
對於這股地下勢力,港英政府從一開始便採取打壓手段,並於1845年頒布《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規定凡三合會成員,一律判處三年以下徒刑,刑滿後於右頰制字。
即便如此,在殖民地特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下,三合會仍迅速擴張,加之原廣東等地的三合會成員因遭鎮壓而避至香港,至1847年,香港島已成為華南地區三合會的重要據點。
據統計,當時香港的三合會人數已達兩萬,主要分布於中下階層,大多數苦力館均為三合會的聚集處,甚至在船政廳、華民政務司、巡理府,以及華人警察中間,亦有其成員。
1909年,黑骨仁召開香港第一次「洪門大會」,各幫派由此形成相對統一的組織架構及規矩。
二十世紀初,香港已有二三十個堂口。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和」字頭派系,發起者為「勇義堂」堂主黑骨仁。
1909年,黑骨仁提倡聯合所有堂口,和平相處,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旦發生糾紛,以「講數」(粵語「協商」)方式解決,非萬不得已,不得訴諸武力,即使非打不可,也應到指定地點,決一雌雄,不論何方勝負,均不能驚動官府。
這一倡議獲得各堂口支持,於是,同年端午節,黑骨仁出面召開了香港開埠以來第一次「洪門大會」,決定在各堂口名稱之前,一律冠以「和」字,如「勇義堂」改為 「和勇義」,「洪勝會」改為「和洪勝」,意指幫派之間應「以和為貴」。杜琪峯執導電影《黑社會之以和為貴》片頭,即以此為背景。
彼此獨立又相互聯合的「和」字頭派系由此形成。早期的「和」字頭共36個堂口,其組織架構自上而下分為「香主」、「二路元帥」、「紅棍」、「紙扇」、「草鞋」、「四九仔」六級。
1925年,省港大罷工,失業者的加入助長了各堂口的壯大。1930年,「勝和堂」脫離「和合圖」自立門戶,稱「和勝和」。1934年,「安樂堂」脫離「和勝和」自立門戶,稱「和安樂」。
隨後二十年,「和安樂」成為香港規模最大、經費最足的三合會組織,因總部曾設於九龍安樂汽水廠,亦被稱為「水房」或「汽水房」。
14K與新義安
14K的創立帶有濃厚政治色彩,1956年香港「雙十暴動」,被認為與「國民黨之信仰者」有關。
1949年春,國民黨大勢已去,曾任國民黨第93師連長的葛肇煌,受命於廣州設立洪門組織「洪發山」,重建「內八堂」。
廣州解放前夕,葛肇煌率各堂香主及心腹遷往香港。不久,他赴臺灣「歸隊」,留在香港的人馬成為三合會組織「14K」的初創者。「14」指其發源地廣州市寶華路14號洪發山忠義堂會址。
在香港設壇立舵後,14K公開承認效忠國民黨,政治色彩濃烈,與當地其它幫派格格不入。前者自認「不是猛龍不過江」,後者強調「強龍難壓地頭蛇」,雙方時常火併,勢同冰炭。
此後二十年間,14K在香港站穩腳跟,迅速擴容,會員一度達到20萬人,並擴張至歐美各國唐人街及東南亞地區,成為全球華人三大幫會之一。
1956年10月,香港九龍及荃灣等地爆發「雙十暴動」,導致約60人喪生,300多人受傷,成為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騷亂。其間,14K等三合會組織推波助瀾,趁火打劫,例如封鎖部分路段,要求經過者必須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無此旗者須以5元至20元不等的高價,向其購買。
暴亂平息後,時任港督的葛量洪在《香港總督呈殖民地部大臣函》中稱,此次事件是「罪犯,強徒,及三合會之黨羽,利用紛亂,以遂其欲。……惟似有國民黨之信仰者與三合會黨徒連結,以清算舊帳,並意圖在勞工方面,爭取領導地位」。
1953年,龍頭大佬葛肇煌病逝後,14K逐漸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36個「字堆」各自為政。此時,以向氏家族為龍頭的「新義安」異軍突起,取而代之。
新義安發源於1866年潮汕人創立的「萬安」社團。1919年,萬安內部分裂,部分成員自組「義安」。1921年,國名黨將領出身的向前以「義安工商總會」 的名義,向香港華民政務司署註冊。1947年,義安工商總會因涉嫌黑社會活動,被當局取消社團註冊,隨後改名為新安公司及其分支永安公司,即今日之「新義安」。
新義安組織嚴密,等級分明,一直以來唯向氏家族馬首是瞻,下設「五虎」、「十傑」、「十一哥」,在各主要地區設有「坐館」等職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向氏家族一度主導香港電影業。香港知名電影出品人向華強,即為向前之子。
談及三合會勢力向影視圈滲透的原因,長期研究黑社會的廣東警官學院副教授周心捷認為:「首先它是一個投資較少、周轉期短和收效較快的行業,同時可利用投資電影業作掩護,進行洗錢、走私、販毒等犯罪行為,另一方面可間接提高幫派知名度。……
「根據資料顯示:周潤發、成龍、周星馳、李連杰、張學友等香港著名影視明星都曾先後受到黑幫的敲詐和勒索。相比之下,普通藝員的遭遇就更慘,被強逼拍三級片者也不在少數。」
「五億探長」與「O記」
1960年代,三合會組織與香港執法部門之間,形成既相互對峙又相互合作的關係,腐敗盛行。
當黑社會組織與政府部門之間,形成既相互對峙又相互合作的關係,腐敗便會滋生。前者充當後者的「打手」,後者則成為前者的「保護傘」。
1956年「雙十暴動」後,香港警方加大對三合會組織的打擊力度。時任深水埗警署高級探目的呂樂,因熟諳黑社會各幫派及其成員,受到重用。1962年,香港警隊重設「總探長」一職,呂樂被任命為總探長,駐守香港區,成為警隊內最具權力和調度力的人物。
任職期間,呂樂建立起一套與黑幫運作密切相關的貪汙體系,導致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警匪勾結問題嚴重,黑幫活動再度猖獗。
據加拿大皇家騎警1999年的一份機密報告《三合會及其他亞裔有組織幫派》披露,當時約35%的香港警察有三合會背景。在此情形下,警務處處長亦無法有效指揮警隊,基層華籍警員均聽命於總探長。在內外勾結的氛圍中,警隊成為當時貪汙腐敗最為嚴重的香港政府部門。
1974年,廉政公署(ICAC)成立後,香港警方的腐敗活動得到遏制,已移居加拿大的呂樂成為通緝犯。據汙點證人指稱,呂樂至少擁有5億港元身家。1991年上映的以呂樂(劉德華飾)為原型的電影,即以《五億探長雷洛傳》為名。
如今在香港,身為三合會成員、自稱三合會成員、使用三合會組織名稱,均屬三合會犯罪,一旦發現,最高可判處監禁7年、罰款25萬港幣的刑罰。
為加大打黑力度,1991年,香港警方設立「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俗稱「O記」。1995年,《有組織及嚴重犯罪條例》正式實施,一系列掃黑行動旋即展開。當年上半年,香港警方即執行12次行動,拘捕涉嫌三合會成員800多人,連根拔除新義安、和合桃等數個黑幫的分會。
運用臥底偵破黑社會罪案,是香港警方反黑的一大特色。《臥犬》中的沈威、《無間道》中的陳永仁、《學警狙擊》中的Laughing哥,均是打入幫會內部的警方臥底。這些角色並非完全虛構。
1995年,西九龍警區警員Ricky經過兩年臥底,協助警方瓦解新義安多個支部,並出庭檢控新義安的90多名核心成員,其中25人被起訴。
另一宗代號「Parricide」的行動中,臥底警員以無業漢身份,前往一家黑幫成員和色情販子聚集的餐廳工作,搜集了大量資料,包括色情地點、聯絡電話、暗號、行內暗語及經營手法。三個月後,該警員配合刑偵人員,一舉抓獲80多名三合會成員,打擊了活躍於旺角區的由和勝和、14K操縱的賣淫及洗錢集團。
時至今日,臥底仍是香港警方打黑的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O記」共完成三次臥底行動,拘捕176名三合會成員。
如今,由於香港警方的持續掃蕩,三合會的活動受到極大遏制。部分組織以暴力為投資並獲取原始積累後,逐步向其它行業滲透。
—END—
因為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時間線被打亂了。如果你沒有將我們設為星標或經常分享點「在看」,我們的推送可能會淹沒在你的茫茫訂閱列表中。
守正一燈特別害怕你會看不到一燈微弱的光,所以,需要你將一燈設為星標,每次看完文章在文尾處點亮「在看」或者分享出去,這樣我們才能不走散!
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