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傳統節日的來歷與內涵

2020-12-11 中國僑網

    除夕

  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

  【來歷】春節原名為元日,相關的慶祝活動在夏代已經開始。作為歲首大節,它確立在漢朝。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每年的最後一天,就是除夕。

  【內涵】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是節日體系中的核心大節,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春節蘊涵的辭舊迎新、合家團圓的意義,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一個文化符號。除夕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熬夜守歲,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在外的遊子不遠千裡萬裡也要趕回家來。

  清明節

  祭祀踏青兩相宜

  【來歷】清明節是傳統節日中少有的依陽曆而確定的節日,固定在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清明節舉行的掃墓、踏青等習俗主要來源於古代的寒食節和上巳節。

  【內涵】這兩年,每到清明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都要舉行大型公祭,海內外華人從祭祀的儀式中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華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時節,上墳祭掃先人顯示了「慎終追遠」的傳統,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也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清明時節春光最好,適合人們到郊外親近自然,擁抱春天。我國的許多地方在清明還有植樹的習慣。

  端午節

  粽葉飄香習俗多

  【來歷】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盂蘭節、蒲節等。關於端午節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東漢,五月初五,人們用彩色的絲帶系在手臂上,用來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龍舟則是後來不斷形成的風俗。

  【內涵】圍繞端午節及其習俗的來源,形成了一些影響很大的民間傳說,並為端午節增添了新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如吃粽子、划龍舟等習俗,較通行的解釋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增加了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而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賽龍舟等多種體育競技活動,也有助於培養合作精神。

  中秋節

  花好月圓人團圓

  【來歷】在中國的民俗節日體系中,中秋節形成較晚。漢魏時期,中秋節日尚無蹤跡,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時期,中秋上升為民俗大節。

  【內涵】中秋是中國秋季的傳統大節,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團圓節」。人月兩團圓的意境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寄託了人生的美好願望。傳統中秋節俗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大節日插圖均為國畫作品。版式設計:王舒懷)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有望成假日
    國家法定假日安排即將調整,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有望成為法定假日。為了讓人們了解傳統節日、親近傳統節日,本報邀請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連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講師施愛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黃濤、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蕭放4位學者,對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四大傳統節日的來歷和文化內涵進行了解讀。
  • 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
    傳統節日從文化內涵、節日符號載體到節日儀式活動,都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缺一不可。近些年來,每當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到來時,部分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熱情。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要過得冷清、隨意得多,越來越淡的年味成為人們普遍的感受,甚至連其中的感情投入也越來越少了,一些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漸漸被人們遺忘。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端午節的來歷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節幾月幾日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春節
    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新一年的起始春節是傳統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
  • 與其抵制洋節不如豐富傳統節日內涵
    近年來,愚人節、萬聖節、聖誕節,各色的西方節日進入到越來越多的國人生活中。然而抵制洋節的聲音也不絕於耳,過洋節仿佛成了一種崇洋媚外、盲目跟風的行為,甚至有些學校對過洋節的學生給予處分。筆者認為,抵制洋節沒有必要。首先,洋節能在中國廣泛傳播必然有其原因。中國傳統家庭中,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較少,而洋節強調的開放式的情感表達,給含蓄的國人帶來了一個情感出口。
  •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一年之中中國有多少個傳統節日
    關於的除夕來歷和習俗(臘月的最後一天)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 為什麼偏偏它們被列為四大傳統節日?你能列對嗎?這次千萬記住了
    從古到今我們歡慶的節日也是數不勝數,然而,你知道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到底是哪幾個嗎?很多人一說節日分分鐘能列舉出十幾個來,而談起四大傳統節日卻沒有幾個人能列對。今天,我們便來看一下。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那為什麼偏偏是著四個節日被列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們有什麼獨到之處?請看下文。
  • 不忘傳統,過「新清明節」,不能忘記傳統節日的內涵
    祭祀和掃墓習俗被延續到今日,這也是當今清明節的主要內涵。2.節日的名人效應為了便於節日的傳播,從古代開始,中國的重大節日幾乎都和歷史人物有關。6.節日信仰農耕文明佔據中國古代史的絕大部分,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和農耕文化有關,深究其根源,不管是封建帝王,還是底層百姓,無不希望每年都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節日底蘊,理性看待西方文化節日
    在中國裡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演變而結合成一種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思想文化總體表徵,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有著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包含著「天下為公」的理想精神傳承著「愛國如家」的家國情懷。而這些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都是分不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縮影與象徵具有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古來清明節,今日話傳統,最古老節日的來歷與傳說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是千百年來祭奠、思念已故親人的重要節日。清明節能延續至今,是與中國傳統文化分不開的,中國人對已故親人的感情,是維繫系傳統文化的根基。清明時節,是祭奠祖輩,懷念祖先足跡的時候,念曾經的過往,讓心有所安放,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節日。雖然清明節由來已久,但清明的來歷大家可否清楚。清明節作為傳統的節日,可以說來歷最為久遠,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受迫害而逃亡曹國,在途中,到了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身體虛弱到極點,再也無力站起來。
  • 端午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品味傳統節日的深刻內涵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端午節期間,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作為遼瀋地區獨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博物館,在通過憶屈原、品歷史、包粽子、學英雄等內容豐富、形式創新的系列活動帶領觀眾共同了解歷史,品味傳統節日的深刻內涵。
  • 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是怎麼來的?發布時間: 2020-10-28 09:27:39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中國有哪些重要的傳統節日?
  • 春節的來歷 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那麼春節的來歷究竟是什麼呢?  春節的來歷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 中秋——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
    中秋又稱仲秋,是我國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中秋節和我國的另外的兩大節日春節和端午節相比,在歷史上形成的時間較晚。究其源頭是上古時期先民對於天象(月亮)的崇拜,在我國的傳統的曆法之中,農曆的八月正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是個收穫的季節,古人稱之為仲秋。
  • 「我們的節日」手抄報展評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學生作品  中國網山東頻道淄博3月24日訊 (於孔民)近日,周村一中初一級部舉行 「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手抄報展評活動。各班將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張貼在教室門前進行展評。同學們利用寒假期間通過搜集節日資料,學習節日文化,深入了解了春節、春聯、元宵節的來歷、習俗等文化內涵和寓意,通過自編自創「節日小報」。同學們創編的手抄報內容豐富,色彩豔麗,形式多樣,既很好的記錄了周村當地春節、元宵節的節日民俗,更展示了自己節日收穫和感悟。
  • 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由來
    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一個個傳統節日,實際上就是民族的一個精神圖騰。正值元宵佳節來臨之際,我們一同說說元宵節的來歷。祭祀太乙神的傳說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民間就已經有了用盛大的燈火祭神的習俗。漢武帝執政期間,每逢正月便會擇日在宮中掌燈一夜,以此祭祀「太乙神」。傳說太陽神的權力很大,能夠主使16條龍,能知風雨、水旱、饑饉、疫病。
  • 韓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寒食節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而在韓國,人們會在寒食節那一天掃墓祭祖。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韓國的寒食節。 寒食是自冬至起第105天,通常在陽曆4月5日前後。寒食節雖然是從中國傳到韓國,卻受到了韓國人的重視,與春節、端午和中秋並稱為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韓國人將這一天作為拜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日子。 相傳寒食節起源於中國春秋時期。
  • 清明節裡談傳統節日——傳統節日的凋零與西方節日的盛行
    如今像春節這種中國傳統節日日漸凋零,越來越沒有節日的氛圍,除了多了幾天假期,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傳統習俗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尤其是在近幾年流逝特別嚴重,除了年紀大的還知道一些,年輕人已經基本不知道了,更別說去遵守了!沒有了傳統習俗支撐的傳統節日,就像被剔乾淨的雞架一樣,只剩下一個空架子,索然無味了!這也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待見的原因之一!
  • 中國傳統節日英文 各種傳統節日的英語翻譯
    臨近年底,我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上已經過完了,現在剩下幾個節氣,如小雪、大雪、冬至,以及國外的感恩節、平安夜、聖誕節。即將開始新一輪的傳統節日,我國傳統節日主要有哪些呢?它們的英文名又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馬上就要清明節了,對於小編來說是三天美好的假期,相信各位讀者也會在清明節和家人一起踏青享受生活,但是大家對於清明節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吧。清明節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個節日,它其實融合了多個不同的節日並不斷變化才形成了今天的樣子,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改火節,北方冬天寒冷人們需要生火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