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有很多因為自卑心理而踏錯了人生的節奏

2020-12-16 萬物30秒

01

有兩類年輕人,他們的生活模式很不相同。

第一類,工作非常努力上進,有強烈的企圖心。下班後的風貌卻是截然不同,徑直回到出租房裡,吃完外賣蓋飯,就一直宅著玩電腦玩手機,困了睡覺,第二天早起上班重複前一天。

到了周末,依然宅在屋裡不出門。沒結婚,很多年裡都沒有談過戀愛,很少參加社交活動。幾乎不出去旅遊。因為要存錢買房,所以儘可能壓低生活開銷。

第二類,在職業發展方面有些迷茫,工作表現雖然尚可,但很難讓上司優先考慮他。這類年輕人,敢於投資自己,很捨得把錢花在培養興趣愛好和所謂審美品位上。都有單眼相機,有好幾個鏡頭,長假一定會去外地旅遊。

他們絕不住群租房,更不接受城中村,一定要住市中心。因為覺得城中村住久了,人的精神風貌和品位會受影響。

這類年輕人的財務狀況通常都很差。看起來挺體面的一個人,不但沒存款,還負債纍纍。出門總是帶一個考究的長款皮夾,裡面滿滿當當各種卡。其中有好多張是刷爆了的信用卡。因為債臺高築,所以無比焦慮。

這兩類年輕人的共同點是:從外地來到這個大城市工作,家境普通,想在這大城市紮根,家裡卻基本上都幫不了什麼忙,只能靠自己。

02

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因為沒有踏準生活的節奏,而為自己未來的人生埋下許多隱患。

第一類,我似乎已經可以看到他們的未來了:職業發展會很不錯,再過一些年,也將會擁有在這個城市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房子,雖然位置偏了點、面積小了點。

有了房子後就會結婚生子。但他們心中卻會深藏著許多遺憾。畢業後的那麼多年,除了在公司勞作,就是在出租房裡窩著,從來沒有真正感受過這個城市。在其他年輕人戀愛約會、狂歡聚會的時候,他只能在深夜打開E盤戴上耳機開始消耗大量紙巾。多年以後,回想起自己年輕時,是無盡的遺憾,這種遺憾永遠無法彌補。

結了婚生了子,各種各樣的煩惱層出不窮。夫妻之間越來越沒激情,孩子擇校,父母養老,工作壓力,中年危機,等等等等。

面對疲憊的現實,回憶裡卻只有失落的青春,靈魂沒有可喘息的歇腳地。這會讓他們徹底喪失獲得感,成為一具靠家庭責任而吊著一口氣強撐著的活死人。

第二類,他們的未來似乎也挺清楚的:職業發展狀況不太理想,經常跳槽,30歲了還只能做最基層的職員,工作經驗和能力被優秀的同期生甩了幾條街,精力體力又拼不過更年輕的人。他們終於意識到,該攢錢了,但為時已晚。

我對他們的未來如此鐵口直斷,不是因為狂妄,而是這兩類年輕人我見過太多了。有很多年輕人,我親眼見證了他們畢業後至少十年的人生歷程。雖然很多細節我不知道,但他們人生的大體軌跡我是很清楚的。

03

他們為什麼沒有踏準節奏呢?

第一類,他們沒有正確對待自己的自卑心態。確切地說,他們自我期待很高,但也明白自己現在的弱勢。由於無法忍受將自己的弱勢展現在別人面前,所以乾脆藏起來,少跟人打交道,更不敢談戀愛。孤獨時,只能寄希望於將來某天的功成名就。等將來有房有車有錢了,還怕沒有愛情嗎?他們這樣安慰自己。

第二類,問題同樣是出在自卑上。他們很羨慕大城市土著年輕人的生活,工作不用怎麼拼命,下了班就泡泡夜店逛逛街,周末了還能自駕到郊外野營玩星空攝影。他們很羨慕這樣的生活狀態。這些大城市土著年輕人有很多興趣愛好和特長,見多識廣,也不用為將來買房買車之類的事情考慮。

於是第二類年輕人開始模仿起大城市土著來。房子車子模仿不來,但幾件好的行頭、適合中產階級的手錶包包、以及文藝青年必備的單眼相機和各種時髦的電子產品,都是一定要買的。還要去上插花課、油畫課、鋼琴課,盡力提升自己的氣質。

怎麼樣,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我相信你身邊也有類似的年輕人,甚至你就是這兩類中的一類。

04

什麼樣的節奏才是正確的人生節奏呢?

1.別太慢。該談戀愛的時候一定要談戀愛,不管你多窮多醜多挫。如果實在沒辦法,應該重新審視下自己的現實條件和擇偶標準。我不是讓你將就、對自己的愛情敷衍,而是讓你不被憑空捏造的條條框框耽誤,避免留下不該有的遺憾。

縱然有一天你功成名就,也找不回年輕時戀愛的感覺。這不是雞湯。

何況「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大部分人一輩子就那樣了,不會有什麼大的起色。不要把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明天,要立足於當下。現在是什麼樣的能力,就過什麼樣的生活。友情、愛情等,都要「當春乃發生」,不要等,不要拖。

2.別太快。該存錢的時候存錢,該住城中村的時候就住城中村。不要輕信「再窮也要住市中心、穿名牌衣服才能持續提升氣質、倒逼自己進步」的無聊雞湯。

從外地來大城市上班,家境一般,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想要在氣質氣場、生活品位方面趕上城裡人。所以他們不惜花錢在各種對他們來說很奢侈的東西上。但這是本末倒置。要知道,對這樣的年輕人來說,第一要務是把時間、精力、金錢、人脈等所有一切資源都集中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上。升職加薪都做不到,你品位越高、眼界越高,自己就越痛苦。

今天聊這個,就是要提醒一句,出身底層的年輕人,要想有個日子還過得去、前景不太差的人生,就一定要踏對節奏。

相關焦點

  • 年輕人不去大城市闖一闖,就一輩子沒有出息嗎?
    現在年輕人在事業上的選擇越來越自由,去不去大城市發展,其實也就是人生目標、夢想的不同。而與是否有出息並沒有多大的干係,也沒有必然的因果。去到大城市可能是懷抱夢想去闖一闖拼搏一把,成功了自然成了「有出息的人」,失敗了也是為了夢想和追求努力拼搏奮鬥的了,另一層面來說也是「有出息的人」,畢竟有想法並付諸行動的人也是「了不起的」。
  • 適合年輕人的兩座城市,一座適合奮鬥,一座適合居住
    現在的年輕人在從學校畢業後大多都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這也是由於大城市的發展比較多,其實我們也能夠感受到現在大城市的人是越來越多,在城市生活壓力是難免會有的,所以在很多人心中也會萌發出「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都說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其實這些城市是非常適合奮鬥的,在我國還有一座生活節奏很慢的城市是非常適合居住的。
  • 人到中年是該留在大城市奮鬥呢?還是該回到小城市享受呢
    說句實在話,關於這件事我是有絕對的發言權,因為前些年我就是從深圳回到了老家發展,很小的一個小縣城,當時我想的是不用承受一線城市的壓力,生活的競爭也沒那麼大,多好啊!但是回老家待過了兩年之後呢,我就熬不住了,因為只要在大城市待過,如果你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地方上過學或者工作過, 你很難去適應小城市的那種節奏,因為大城市的文化、大城市的價值觀、大城市的生活方式跟小城市是完全不同的。
  • 年輕人,為什麼做月光族,也要留大城市?不,回家鄉也有詩和遠方
    大部分同事認為:年輕人應該留在大城市,順便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宅在農村老家。而小部分同事則認為:留在農村老家只會也不失為一種安逸的選擇。其實我個人覺得:對於外面的世界,留下吧,在外漂泊容不下這具肉身;離開吧,貧苦農村又安放不了悸動的靈魂。選擇的同時意味著捨棄,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年輕人究竟應該如何呢?
  • 李現戲內因自卑失去楊紫?心理學3招教你克服自卑心理
    其實不然,這部劇有著強烈的愛國情結,一群年輕人為了讓中國的名字登上世界的舞臺,心裡都置著一口氣,就算再累再苦也要完成自己的夢想,實現心中的那個中國夢。而且裡面的人物關係也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真摯的兄弟情,因為年齡的差距而糾結的愛情,以及那個有些自卑的韓商言,像極了生活中的很多人。
  • 成功路上的十大絆腳石,第一:自卑心理
    也能產生消極的影響,成為人生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讓成功變得遙不可及,困難重重。一,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及表現自信心的反面極端的表現就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個人心理缺失導致的。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某種壓力是誘發自卑的起因。由於心理缺陷而無法承受某種壓力時,自卑感就會發作。讓人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對人生的前途感到一片暗淡,對人生的意義感到茫然。我的一位同事,來自農村貧困的家庭。剛來時信心滿滿,因為他是通過考試進來的。不到兩個月他就蔫了。
  •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人過於自信會自負,而過於不自信就會自卑。自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自卑的人常常會在心裡看不起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很多自卑的人也深知自卑的弊端,但就是無法從中走出。小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幾個能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 劉暢:大城市永遠是年輕人的夢工廠
    如何面對正在大都市奮鬥的青年人,是倡導讓他們「正視現實」,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代名詞),還是留在大都市執著於自己的夢想,似乎成為一個帶有強烈情感傾向的選擇題。從「蟻族」一詞走進社會視野開始,幾乎所有的旁觀者、議論者,都把自己對於當下社會的不滿和灰色情緒寄託到這個群體身上,以悲情和控訴的筆調,追問現在的年輕人「青春在哪裡安放」?
  • 買不起房,年輕人還要奮鬥嗎?
    年輕人為什麼開始不相信奮鬥了到了這會兒,基本上北京場的上半場就結束了,吳聲退場,馮侖上場,其他嘉賓不變。下半場討論的主題換成了「年輕人為什麼開始不相信奮鬥了」。馮侖被稱為地產屆的思想家,也可以說是地產領域的百科全書。
  • 如何克服自身的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自卑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常見的有四種。第一種,能力不足,確實因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產生的自卑;第二種,錯誤的期望,因為自己對自己錯誤的期望產生的自卑;第三種,羨慕嫉妒,因為跟人比較產生的自卑;第四種,遺憾,因為身體或者心理方面的遺憾產生的自卑。
  • 大城市給年輕人的錯覺:3小時擠地鐵就是努力,主動加班就是成長
    但是現實對於多數人來說,來到大城市打拼也僅僅是一個奮鬥經歷而已,對於多數上班族來說,大城市和小城市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花在路上的通勤時間,小城市可能出門十幾分鐘就能到單位,但是一線大城市你可能需要提早一個小時,因為提早的這一個小時,你覺得你現在的自己比之前的自己努力多了,每天早起趕公交和地鐵,你以為這是奮鬥該有的樣子,但是現實是這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 自卑是職場中最常見的的心理問題
    自卑是職場中最常見的的心理問題,自卑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所面臨的問題,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  在職場中,不少實際上很有能力的人並沒有獲得成功,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內心非常自卑,「我肯定不行」是他們心裡永恆的魔咒。
  • 今日推薦書籍—自卑與超越—希望你可以在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深聊以後我發現,這些人往往是有一定能力的,在群體中的存在感算的上中。這些人在別人的眼中好像是挺優秀的,是樂觀的,是自信的。這世界的大多數人在某個階段都有過自卑的感受。該如何應對這樣自卑就成了自己人生階段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自卑與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
  • 花2小時上下班,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時間永遠「在路上」
    也是對長時間通勤的煎熬,最好的心理安慰。當然,除了自己一個什麼都把錢放在第一位的人,也有人會因為自己的生活愛好,去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朋友阿豪是一個比較喜歡寵物的人,因為上一個房東不允許他養寵物在家裡,只好無奈搬家重新找工作。
  • 為什麼我建議年輕人一定要去大城市發展?
    經常有人問我,年輕人應該去什麼地方發展?我的回答總是「大城市」或者「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上廣(包括且不限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但是有人反駁我說,大城市的壓力太大,競爭太激烈,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都適應不了,如今不是有很多人正在逃離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麼?
  • 大城市小城市 人生何處起航
    掙得少,花得多,留在大城市發展的成本越來越高,是繼續蝸居在喧鬧的城市當蟻族,等待發展的機會;還是回到二線城市享受悠閒與怡然自得?     在人生規劃的這道選擇題上,沒有對錯。     按照1月2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2009年有611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大學生就業率為87%。這個數字超出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預期。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名《自卑與超越》)中有深刻的論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走進《人生》,從高加林的人生悲劇,看路遙人生的自卑與超越
    路遙的作品多以他所生活的時代為背景,他筆下的人物,也都藏著歲月的影子,同是又和路遙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為夢想奮鬥的勇敢,還是《人生》中高加林對命運的不屈服,都是路遙本人對命運的突破。讓我們走進《人生》結合路遙的人生經歷,看路遙如何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高加林相結合。
  • 一線大城市還是年輕人最嚮往的,北京是首選
    據了解,現在還是有很多大學生選擇在畢業後前往我們國家的一線城市發展,畢竟一線的城市還是有很多的發展機會的。 況且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有很多優秀的涉及各領域的企業,可以給年輕人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奮鬥的平臺,而在這些公司收穫的經驗也使這些年輕人受益終身
  • 「心裡有火,眼裡有光」這就是當代年輕人在中年人心中奮鬥的樣子
    網絡圖片這是五四青年節最好的寄語,它跨越時空再次點燃青年的力量,當代年輕人適逢盛世,感謝時代有你們,後浪磅礴,青春有你們,你們要活出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的奮進人生。活出心裡有火,眼裡有光,這是來自70後的感動,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世世代代奏著時代的凱歌,朝著美好未來奮進。但很多年輕人覺得,講得都對,沒毛病,但這樣的話從小到大都在聽,講得太過於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