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有個人去廟裡拜觀音菩薩,當他拜的時候,忽然發現身邊站了個和觀音菩薩一樣的人,也在跟他一起拜於是他就問:你是觀音菩薩也拜自己嗎?這個時候,身邊的這位觀音菩薩說話了:「求人不如求己。」他覺得很奇怪,菩薩還需要求自己嗎?
很多人覺得這個故事是編撰的。不管真的也好,編撰的也好,裡面確實藏著很深的意義。有很多人說,求人不如求己,這是事實呀,哪有什麼其他的深意?
確實,我們生存的條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努力奮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退縮,要積極進取。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很為難的時候,如果有人幫那麼一把,能讓自己的境況發生很大的改觀。
但是,「求人不如求己」這句話裡面,卻帶著菩薩本身的意思在裡面。
菩薩之所以稱之為菩薩,就是與普通人有著根本的不同。她有無邊的法力,能解決世間的任何困難。正因為她能解決世間的任何困難,所以,她對事物的看法,也必定與普通人有所不同。
如果上文中的觀音菩薩是真的,那麼,她所說的「求人不如求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們知道,普通人一般去拜菩薩,是希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或者獲得錢財姻緣之類的。菩薩在幫助你的時候,就屬於「布施」了。菩薩所有的布施都是為的積攢功德,最後成就佛道。
也就是說,菩薩在幫助你的時候,是為了積攢功德。一旦事情幫助你做成功了,你得到你想要的,菩薩也會得到她想要的,皆大歡喜。
但是菩薩幫助人,並不能抱著求功德的心,否則,就會得不到那些功德。
當別人在求她的時候,她說「求人不如求己」,其中一個意思確實是告訴你:你要靠自己的努力,事情才能成功。
佛教中講因果,無論任何事,都要遵循因果的原則。你拜菩薩是因,得到菩薩的幫助是果。你靠自己的努力是因,得到豐厚的回報是果。
但是你的努力,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也有可能是菩薩幫助了你。不過,即使菩薩幫助了你,她也不會將功勞據為己有。因為她屬於「不住相布施」,也就是不會求得你的回報,也不會求得任何功德。她會認為,這是因為你的努力才得到的成功。
居功而不求回報,這種心態與行為,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有些人,哪怕幫了你一點點,他會四處張揚,我費了多大力氣,才幫你獲得成功。也有些人,不那麼誇張,但是,他卻想通過幫助了你,從你身上得到更大的回報。
這就是人心。
所以,我們真該學學菩薩。不僅要自己努力奮鬥,在幫助別人時,也有一種不求回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