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體官員,簡稱裸官,是指配偶和子女非因工作需要均在國(境)外定居或加入外國國籍,或取得國(境)外永久居留權的公職人員。2010年2月22日,監察部網站發布《國家預防腐敗局2010年工作要點》,監管裸官首次作為預防腐敗局工作重點被提出。2010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了關於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和關於對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加強管理的暫行規定。2011年3月5日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馬馼表示,2011年我國將對「裸官」進行登記管理。
廣州市委副書記方旋第一個被指為「裸官」提前5個多月退休的官員。
「裸官」一詞誕生於2008年。它的提出和流行,以及對於這種現象自民間到各級政府再到中央高層的漸次重視,實則正與中國反腐規劃的進程互相映照、息息相關。
2008年6月22日,新華社經授權發布《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即中國第一個「五年反腐規劃」。時隔十日後,2008年7月3日,一篇《還有多少貪官在「裸體做官」》的文章開始在網上廣泛傳播。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安徽省蕪湖市政協常委周蓬安。時逢陝西省政協原副主席龐家鈺案發,文章評論道:「由龐家鈺案,我們又很容易聯想到諸多先安排好妻兒乃至情婦出國,自己在國內『裸體』當官,並使用手中權力將國家大批財產轉移至境外私人帳戶的貪官。」
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周蓬安如是道出初衷:為形容龐家鈺案等類似現象,他一直想尋找一個抓人眼球的詞彙,以期引起社會公眾和政府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周將「裸體」與「做官」兩詞結合,製造出「裸體做官」的概念。此後經過網絡發酵,這種說法被簡稱為「裸官」,並流行開來。
自此,「裸官」一詞誕生。
2008年7月3日晚,周蓬安寫下題為《還有多少貪官在「裸體做官」? 》博文,率先提出了「裸官」概念,隨後《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均在首頁推薦,一時間「裸體做官」成為社會熱門的話題,且至今不衰,營造出了一股良好的網絡民意,收到了預想的效果。
此外,限制「裸官」是深圳市委市政府2009年11月25日頒布實施的《關於加強黨政正職監督的暫行規定》中提出的新概念,目的是加強官員的有效管理和廉政監督,成功阻止國內或某些外派機構的官員腐敗犯罪後攜巨款潛逃海外、逃避打擊。如原陝西省政協副主席龐家鈺,其妻兒早在他大權獨攬的時候,於2002年移民加拿大。龐家鈺自己在國內當官腐敗、將家屬移居海外,直至2008年6月被判刑,這種現象被網友稱為「裸體做官」或「裸官」,一出現迅速成為網絡熱詞。
責編:賈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