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工作會開了,總結2020年,部署2021年。在座談會上,一名基層同志講到「根據上級的安排部署,結合我自身所耕的一畝三分地,談一談2021的工作想法和計劃……」。萬萬沒有想到,會後大家對這句「一畝三分地」議論紛紛,當事人幾乎陷入被群批的局面。
有的人說,太自私了,只考慮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有的人說,太自我了,這塊地也不全是他耕的;
有的人說,太自大了,居然不滿足自己負責的那一塊地;
有的人說,太傲慢了,現有的地都不一定能耕好,還想耕多大地?
為什麼一個詞會引出這麼多不一致的評議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一畝三分地」?
「一畝三分地」來源於皇帝親耕地的面積
我國是農業大國,歷朝歷代皇帝都很重視農業。每年萬物復甦的春天,皇帝要舉行農耕祭禮。其中有個儀式就是,皇帝要親自耕一塊地,就像今天的剪彩開幕一樣。明太祖朱元璋對農業非常重視,在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在南京修建了先農壇。等到後來明朝遷都北京,又在北京重新修建了先農壇,以供「祭祀先農」和「行耤田禮」。先農壇裡皇帝「親耕」的這塊籍田的面積恰好為市制的「一畝三分地」。
皇帝親耕地的面積為什麼是「一畝三分」呢?
第一種說法是,在中國古代,單數一、三、五、七、九被當作是陽數,皇帝是至陽之身,應該選單數。同時又不能太過於勞累,所以,就取最小的「一」和「三」來計量親耕面積,就有了「一畝三分地」的說法。
第二種說法是,當時的中國一共劃分了十三個行政區,所以,就取了「一」和「三」來作為「耤田」面積。其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皇土,農民所耕之地,其實,都是向皇家借的。」
第三種說法是,與二月二的「龍頭節」有關,據說,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皇婚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
有關「一畝三分地」的一個小故事
傳說,康熙帝微服私訪時,曾路過一處農家,主人見他們器宇軒昂,就詢問道:「客官定是富貴人家,想必家裡田地不少吧?」康熙微微一笑,說:「我家只有一畝三分地。」由此,「一畝三分地」演繹至今。
「一畝三分地」的現實使用
後來「一畝三分地」被人們引申為「自己的小地盤」之意。其意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了「個人專屬利益」的代名詞。常用的場景有三種:一是在與人交往中指責對方的利己主義;二是喻地界兒狹小,微不足道;三是引申為個人生活圈子或個人勢力範圍。常用的例句是「不要只顧個人的一畝三分地,要多為大家著想點。」
根據上面的分析,大家覺得這位同志的表述準確嗎?這地方能不能用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