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毛澤東三次來到才溪,親自指導才溪鄉的工作。在毛澤東的指導下,才溪廣大幹部和群眾,在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擴大紅軍、擁軍優屬、婦女工作、生產支前、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創造了許多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經驗,成為中央蘇區模範區、模範鄉。
擁軍優屬的模範
為了配合擴紅支前運動,才溪區蘇維埃政府做了一系列的擁軍優屬工作。在政治上,給紅軍家屬掛光榮牌,使紅軍家屬受人尊敬;在經濟上,發給紅屬「土地免稅證」;在生活上發給紅軍家屬「優待證」「買貨證」;在生產上,發給「通代耕知書」,使紅屬可以享受代耕待遇等等。這些工作都是為了更好地使前線戰士更加踴躍革命,堅定信念,為紅軍家屬解決了後顧之憂。
《紅軍優待條例畫集》及群眾幫助紅屬代耕的內容
毛澤東在總結才溪擴紅經驗時指出:「大數量的動員群眾去當紅軍,依靠於:(1)政治上的充分的宣傳鼓動,廢除一切強迫辦法;(2)充分的優待紅軍家屬;(3)健全的編制與訓練地方武裝。而優待紅軍家屬,是使群眾歡喜去並安心留在紅軍部隊的一個根本工作,長岡鄉、才溪鄉的經驗,給我們完全證明了。」
「大數量的動員群眾去當紅軍,依靠於:(1)政治上的充分的宣傳鼓動,廢除一切強迫辦法;(2)充分的優待紅軍家屬;(3)健全的編制與訓練地方武裝。而優待紅軍家屬,是使群眾歡喜去並安心留在紅軍部隊的一個根本工作,長岡鄉、才溪鄉的經驗,給我們完全證明了。」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
1932年10月13日,才溪區召開歡送新戰士大會,各鄉群眾捐獻出蔬菜和各種慰勞品20擔;1933年1月14日,才溪區舉行大規模慰勞紅軍傷病員的活動,群眾代表百餘人前往紅軍醫院。他們帶去慰問品90餘擔、黏米100多斤、禾稈2000多捆、番薯數百斤。晚上還為受傷的紅軍舉辦慰問演出,演出白話新劇等等;1933年2月7日,《紅色中華》第50期第四版刊載《上杭才溪區群眾慰勞傷病戰士慰勞品九十餘擔,傷病戰士極欣慰》,報導才溪數百群眾贈送90餘擔慰勞品並分頭進入醫院慰勞傷病紅軍,戰士甚為欣慰的情形。1933年4月《紅色中華》稱讚:「這才是才溪區優待紅軍的光榮模範,才溪能擴大三千紅軍,就是優待紅軍的參與執行,在擴大百萬紅軍奮鬥中,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紅色中華》對才溪慰勞紅軍情況的相關報導
才溪黨組織及區、鄉蘇維埃政府十分重視優待紅屬的工作,成立了「擁護紅軍委員會」和「有待紅軍家屬委員會」,制定了各種優待紅軍家屬條例和措施,如種紅軍公田、紅軍子女免費讀書、紅軍減價購商品、代耕,等等,並把優待紅軍家屬條例用口頭、文字、漫畫及編成山歌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因此,到處都可以看到解釋《優待紅軍18條》的人群,到處都可以聽到《優待紅軍18條》的山歌。
1933年3月,才溪群眾得到閩西紅軍在黃潭戰役擊潰敵人張貞部四營、消滅二連,並繳獲許多戰利品的捷報後,個個興高採烈,自動募捐慰勞紅軍的物品,當勝利的紅軍回師舊縣,他們又送去慰勞紅軍的物品,如豬肉、青菜、豆腐、草鞋、柴火;4月,紅十九軍和一、二縱隊開往前線,經過才溪時,群眾又自動送米送菜送柴火。
「上杭蘇區群眾,有了最光榮的鬥爭歷史,不僅在擴大紅軍中創造了許多光輝的例子,就是在慰勞紅軍的工作也是在中央蘇區第一的光榮的模範。」
——1933年4月26日《紅色中華》第73期報導
另外,紅軍家屬有特別困難的,群眾積極募捐錢與物,給予相應的解決。紅軍家屬生病,左鄰右舍幫忙請醫買藥,煎藥送到床前,並幫助燒火煮飯、餵豬、帶小孩等等。鄉蘇政府還經常召開紅軍家屬座談會,徵求意見,了解實際問題,檢查優待工作,給負傷回鄉的紅軍戰士終身撫恤金,給犧牲的紅軍戰士開追悼會。
當年在才溪,擁護紅軍、優待紅軍家屬,已持續成為社會風尚和美德,而擁軍優屬的光榮業績,亦成就才溪成為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擁軍愛民模範鄉」。
來源:才溪鄉調查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