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秋團圓,致我的故鄉和親人

2020-12-18 舒山有鹿

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人間最美好的時刻,莫過於親人朋友都能團聚在一起,一同觀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互相聊聊家常,表露內心的真情實感。如此,也就足夠了。

對於今年的中秋,你的內心有什麼感想呢?是有了八天假期的衝動興奮,還是對中秋日的團圓滿懷憧憬,亦或是想和家人一同外出旅行?

其實,這一切都是我們對於「中秋」的滿心真情感受。

中秋,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代表了我們對於「團聚」的期盼。說到「團聚」,其實它背後的含義,是我們中國人心中對於家人安康幸福的一種寄願。

尤其是2020年的中秋,我想,不管我們身處在何方,不管我們是否能回到家中去看看,都要給家人一個電話,都要跟親朋好友聯繫。因為能繼續聯繫,著實不容易。

最近在朋友圈裡,看到朋友發了這樣一段話,讓我頗為感慨:

今年,我在明月的這邊,而我的家人在明月的那頭,雖然隔山距海,雖然隔河相望,但我們的心卻是連在一塊的。天上月亮的清輝,我相信,不僅撒落在我的身上,還會將我的心願,託付給了遠方的親人。

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從它的時間點上看,已經是入秋之時了。還有不足三四個月,其實就已經到年末了。所以說,我們心中都有著對親人和故鄉的願想和期盼。

路再遠,也有歸途

對於中秋「團圓」的感情,其實感受最為濃烈的人,是離家在外的遊子。

為什麼說漂泊在外的「遊子」會在中秋這天對家鄉親人有思念之情呢?就是因為歲漸秋,冬將至,不僅外的天氣變得寒涼起來,就連我們的內心也變得「寒涼」起來。

而越是「寒涼」,越是需要「溫暖」。而溫暖從哪裡來呢?就是從遠方的「故鄉」來。

曾有人說過:「在陌生的城市裡,沒有一盞燈是為你而亮的。」

異鄉的遊子們,望著城市裡面閃亮的燈火,望著每一家每一戶所亮起的燈光,聽到人與人之間的歡聲笑語,其實他們的內心都是格外「孤寂」的。

萬家燈火雖亮,這個城市雖大,可終究不屬於我們,更不會有一絲屬於我們的溫暖。越是這樣,人也就越容易思念故土的氣息。

正如某位作家寫道:「越是臨近某些日子,心中總是空蕩蕩的。可一旦有家鄉的消息,一切也就充實了。」

對於中秋團圓的日子,對於家鄉,我想說,分離再遠,只要我們的心都牽連在一塊,無論面臨什麼,我們都能相擁在一起。

家鄉的路再遠,只要我們有那份真情,相信肯定能超越地域時空的限制,讓我們能找到歸途。

說起「歸途」,其實我們這輩子去到的大多地方,都不過是以「過客」的身份逗留罷了。而你靈魂的歸屬之所,依舊是生你養你的故土。

家再遠,也別忘懷

杜甫曾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對於我們來說,無論外面的月亮有多明亮,無論外面的月亮有多圓,都不及故鄉的十分之一。

也許月亮所照射的光亮程度是一樣的,可我們對於家鄉的感情卻是不一樣的。因為外面的世界就算再好,也都不屬於我們。真正屬於你的地方,依舊是你的家鄉。

所以,家再遠,就算遠到天涯海角,也不要忘了你的家鄉,更不要改變你內心的根源和情感。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源頭,有感情,有歸宿。

對於家之思念,白居易曾寫道:「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對於月之感情,辛棄疾曾感慨:「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懷中。月在懷中。」

對於節之歡慶,徐有貞曾笑道:「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為何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都喜歡望月而生情呢?其實,就是月亮的圓缺,月亮的陰晴,月的背影,正好能寄託人的感情,正好能讓自己暫時有個歸屬,正好能讓人見月思家。

曾有個朋友,他來到大城市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在這十多年裡面,他回家的次數,不超過二十次,甚至有些時候春節也回不了家。

對於中秋,他常常這麼說:「當吃著月餅的時候,總是想家鄉的父母是否吃得像自己那麼好;當和他們手機聊天的時候,總是在想,面對面也許更能表達心意;當每一次下班回家的時候,總感覺團聚才是最為幸福的一件事。」

人,只有經歷過才明白,最難忘懷的,永遠是內心深處的歸屬之地。

中秋月圓夜,團圓值千金

當秋細雨逐漸撒落大地,當秋風逐漸飄蕩人間,當春去秋來葉落飄香,當夏去冬至寒氣逼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春秋日,其實最讓人感到「溫暖」。

為何說「春秋」之日最能讓人感到溫暖呢?因為不偏不倚,因為處於人間的中軸線,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剛剛好的。不冷不熱,不急不躁,而是細水長流,人事安康。

中秋這一天,你會做什麼呢?你會和誰一起過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但是,有三個人我們是不能忘記的,一個是父親,一個是母親,還有一個是你的愛人。

在中秋這一天,不管能否和他們見面,不妨給他們一個電話,還他們一個心安,也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溫情。

人,其實很簡單,能有愛的人,能有愛的日子,能有歸屬的地方,能有一份真情,也就不枉此生了。

無論是在中秋這一天也好,還是在未來的日子中也罷,我們都要明白,世上最珍貴的,也許是黃金,也許是錢財,可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財富,永遠是人與人的「團聚」之情。

文/舒山有鹿

相關焦點

  • 中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在中秋節這一天,人們與家人拜月、賞月,天上高懸的圓月也為這一天賦予了「團圓」的含義。但是在公元1076年的中秋,遠在密州,也就是現在山東諸城做官的蘇軾,卻不能和家人團圓,一直飲酒到天明。醉意正濃的他,格外思念遠方的弟弟蘇轍,於是揮筆寫就了這闋千古佳作——《水調歌頭》。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嬋娟是什麼意思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
    蘇東坡的詞《水調歌頭》是一首大家都非常耳熟能詳的名作,這首詞是中秋之夜,蘇東坡思念弟弟蘇轍時所作的,語言優美、感情真摯,詞的末尾,蘇東坡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那這裡的嬋娟是什麼意思呢?
  • 中秋圓月夜,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首詞,也成為當代人最喜歡在月圓之夜吟誦的作品。大到晚會,小到家庭聚會,都會或吟或唱。月圓人聚首,於是中秋,也成為家人團圓的日子。很多在外工作的人,都會選擇在這一天回家。因為工作而無法回家的,也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節日對於親人的思念。其實,蘇軾寫這首詞時,還有一個引子「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中秋佳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宜團圓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張九齡《望月傷懷》中秋的月,最美。此時,碧雲天,黃葉地,北雁南飛,到了晚上,月亮的清輝散滿一地,多麼詩情畫意。夜色靜謐祥和,家人和美團圓,這便是最美好的畫面。
  • 今日中秋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今日中秋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2020-10-01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中秋節,宜思念王建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西晉文學家張翰,有一天,見秋風起,想念家鄉的蓴菜、鱸魚,於是毅然辭官,回到家鄉。從此,「蓴鱸之思」成了一個的美麗的典故。思念是中秋的主題,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家鄉,只為那深沉的思念。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又是一年月圓夜,最美詩歌送親人
    無論是交通訊息落後的古代,還是高鐵、飛機如此便利的今天,往往全家團聚的日子都很少,所以中秋更多的被用來表達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謂是中秋詞中的巔峰之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節日】今日中秋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節日】今日中秋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2020-10-01 09:5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多少人誤讀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我認為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可以說是確立中秋節團圓這個內涵的作品,因為雖然安史之亂後唐人望月也開始有了思鄉懷故的內涵,但中秋節作為一個國家全民性節日應當是在宋朝。關於中秋節的具體形成時間,在筆者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討論,在此不再多加贅述。
  • 中秋佳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故又稱「團圓餅」。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4、賞桂花、喝桂花酒除了吃月餅,人們中秋時還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團圓。
  • 郵票上的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郵票上的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每逢中秋, 遊子思鄉、親人盼歸, 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感共識, 中秋節滿載著人情與溫度、 思念與希望。
  • 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寫愛情嗎?錯
    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寫愛情嗎?錯。不一樣的中秋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來臨,這種思親之情,又油然而生。面對一輪晈月,人們也會不由想起詩詞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人生的美好莫過於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想到千古名句,我想大家一定最不陌生的應該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首中秋詞是宋代詩人蘇軾在丙辰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時的中秋佳節、萬家團圓的夜晚,獨自一個人對著圓月思念自己遠在他鄉的弟弟,想到在這個本應該相聚的時刻,卻不能與自己的弟弟團聚,所以獨自對著月亮在飲酒,再聯想到自己命運的坎坷,遂通宵達旦飲酒,後大醉作出此詩。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秋時節品讀蘇軾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 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蘇軾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是什麼意思?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詠月懷人的佳作,當時蘇軾在密州,和他最愛的弟弟蘇轍相別七年未見,於是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月圓之夜,蘇軾見月起興,把對弟弟的思念和祝願寫進了詞裡,詞前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詩詞話中秋,蘇軾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時光匆匆,涼風習習,轉眼中秋又近。月無情,人有情,古往今來,無數的騷人墨客,為其揮毫潑墨,為其吟詠不休。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是團圓的日子,也是相思的日子。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注釋::子由,蘇轍的字。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到底是什麼?
    蘇東坡的詞《水調歌頭》是一首大家都非常耳熟能詳的名作,這首詞是中秋之夜,蘇東坡思念弟弟蘇轍時所作,語言優美、感情真摯,詞的末尾,蘇東坡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我們都知道,這裡的嬋娟是月亮的意思,但是為什麼古人會用嬋娟來代指月亮呢?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世間親情就是如此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高天上有一輪明月,閱盡了古今變遷,人世紛擾,悲歡離合。因此,借月詠懷之作,世代不絕。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什麼節日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指什麼...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蜎」指的是中秋節。「嬋娟」一詞指代的是月亮,這句詩句飽含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這句話的意思是:希望人們可以長久相伴,即使相隔千裡也能欣賞同一輪明月。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蜎」的創作背景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蜎」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為何總被「誤解」為愛情佳句?
    前陣子,三葉草在好幾個整理愛情唯美古風句子的帖子裡都發現這「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榜上有名,真是又好氣又好笑。01「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三層本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大家都耳熟能詳,是寫中秋的扛鼎之作,已有無數名家解析,三葉草不再贅述。詞的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字面意思是:希望我所思念的人年年歲歲皆平安,即使相隔千山萬水,也能和我共享這美麗皎潔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