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人間最美好的時刻,莫過於親人朋友都能團聚在一起,一同觀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互相聊聊家常,表露內心的真情實感。如此,也就足夠了。
對於今年的中秋,你的內心有什麼感想呢?是有了八天假期的衝動興奮,還是對中秋日的團圓滿懷憧憬,亦或是想和家人一同外出旅行?
其實,這一切都是我們對於「中秋」的滿心真情感受。
中秋,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代表了我們對於「團聚」的期盼。說到「團聚」,其實它背後的含義,是我們中國人心中對於家人安康幸福的一種寄願。
尤其是2020年的中秋,我想,不管我們身處在何方,不管我們是否能回到家中去看看,都要給家人一個電話,都要跟親朋好友聯繫。因為能繼續聯繫,著實不容易。
最近在朋友圈裡,看到朋友發了這樣一段話,讓我頗為感慨:
今年,我在明月的這邊,而我的家人在明月的那頭,雖然隔山距海,雖然隔河相望,但我們的心卻是連在一塊的。天上月亮的清輝,我相信,不僅撒落在我的身上,還會將我的心願,託付給了遠方的親人。
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從它的時間點上看,已經是入秋之時了。還有不足三四個月,其實就已經到年末了。所以說,我們心中都有著對親人和故鄉的願想和期盼。
路再遠,也有歸途
對於中秋「團圓」的感情,其實感受最為濃烈的人,是離家在外的遊子。
為什麼說漂泊在外的「遊子」會在中秋這天對家鄉親人有思念之情呢?就是因為歲漸秋,冬將至,不僅外在的天氣變得寒涼起來,就連我們的內心也變得「寒涼」起來。
而越是「寒涼」,越是需要「溫暖」。而溫暖從哪裡來呢?就是從遠方的「故鄉」來。
曾有人說過:「在陌生的城市裡,沒有一盞燈是為你而亮的。」
異鄉的遊子們,望著城市裡面閃亮的燈火,望著每一家每一戶所亮起的燈光,聽到人與人之間的歡聲笑語,其實他們的內心都是格外「孤寂」的。
萬家燈火雖亮,這個城市雖大,可終究不屬於我們,更不會有一絲屬於我們的溫暖。越是這樣,人也就越容易思念故土的氣息。
正如某位作家寫道:「越是臨近某些日子,心中總是空蕩蕩的。可一旦有家鄉的消息,一切也就充實了。」
對於中秋團圓的日子,對於家鄉,我想說,分離再遠,只要我們的心都牽連在一塊,無論面臨什麼,我們都能相擁在一起。
家鄉的路再遠,只要我們有那份真情,相信肯定能超越地域時空的限制,讓我們能找到歸途。
說起「歸途」,其實我們這輩子去到的大多地方,都不過是以「過客」的身份逗留罷了。而你靈魂的歸屬之所,依舊是生你養你的故土。
家再遠,也別忘懷
杜甫曾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對於我們來說,無論外面的月亮有多明亮,無論外面的月亮有多圓,都不及故鄉的十分之一。
也許月亮所照射的光亮程度是一樣的,可我們對於家鄉的感情卻是不一樣的。因為外面的世界就算再好,也都不屬於我們。真正屬於你的地方,依舊是你的家鄉。
所以,家再遠,就算遠到天涯海角,也不要忘了你的家鄉,更不要改變你內心的根源和情感。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源頭,有感情,有歸宿。
對於家之思念,白居易曾寫道:「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對於月之感情,辛棄疾曾感慨:「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懷中。月在懷中。」
對於節之歡慶,徐有貞曾笑道:「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為何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都喜歡望月而生情呢?其實,就是月亮的圓缺,月亮的陰晴,月的背影,正好能寄託人的感情,正好能讓自己暫時有個歸屬,正好能讓人見月思家。
曾有個朋友,他來到大城市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在這十多年裡面,他回家的次數,不超過二十次,甚至有些時候春節也回不了家。
對於中秋,他常常這麼說:「當吃著月餅的時候,總是想家鄉的父母是否吃得像自己那麼好;當和他們手機聊天的時候,總是在想,面對面也許更能表達心意;當每一次下班回家的時候,總感覺團聚才是最為幸福的一件事。」
人,只有經歷過才明白,最難忘懷的,永遠是內心深處的歸屬之地。
中秋月圓夜,團圓值千金
當秋細雨逐漸撒落大地,當秋風逐漸飄蕩人間,當春去秋來葉落飄香,當夏去冬至寒氣逼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春秋日,其實最讓人感到「溫暖」。
為何說「春秋」之日最能讓人感到溫暖呢?因為不偏不倚,因為處於人間的中軸線,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剛剛好的。不冷不熱,不急不躁,而是細水長流,人事安康。
中秋這一天,你會做什麼呢?你會和誰一起過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但是,有三個人我們是不能忘記的,一個是父親,一個是母親,還有一個是你的愛人。
在中秋這一天,不管能否和他們見面,不妨給他們一個電話,還他們一個心安,也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溫情。
人,其實很簡單,能有愛的人,能有愛的日子,能有歸屬的地方,能有一份真情,也就不枉此生了。
無論是在中秋這一天也好,還是在未來的日子中也罷,我們都要明白,世上最珍貴的,也許是黃金,也許是錢財,可對於我們來說,最大的財富,永遠是人與人的「團聚」之情。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