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至9月14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湖北省文聯共同主辦的「我們的節日 ——2019中國中秋節俗高峰論壇暨鹹寧大屋雷中秋祭月民俗考察」在鹹寧舉行,來自全國4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觀摩了鹹寧桂花鎮大屋雷中秋祭月儀式,並以大屋雷祭月為樣本對中秋節俗流變、傳統節俗與民族性格、傳統節日現代傳承等話題進行了研討。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大屋雷的強烈記憶來自哪裡
大屋雷村清代開始有中秋祭月習俗,每年一小祭,五年或豐年一大祭,1945年大祭之後終止。2009年開始,經不斷挖掘整理,逐漸還原了一整套祭月儀式。該儀式持續數百年,中有間斷,仍能恢復,大屋雷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記憶?
武漢大學教授桂勝分析,最早大規模祭月的雷以諴是個關鍵,他有威望,官至刑部侍郎,在清廷鎮壓天平天國運動中發明了釐金稅制。他中秋回鄉省親祭祖祭月,有很好的示範作用。同時他又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夢月而生」這樣的神秘故事對一個家族有強烈的暗示和鼓舞。雷氏家學崇尚周易,遷徙而來選擇居所時是有意圖的,加之後世演繹,強化了先祖選擇的神秘性。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桂勝說,大屋雷祭月有鹹寧當地文化的烘託,與桂花傳說、嫦娥神話形成民俗鏈。祭祖與祭月相結合,小家庭與宗族的興衰相結合,時間和地點固化,讓大屋雷中秋祭月形成強烈的記憶。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顧久幸提出,大屋雷獨特的祭月民俗能持久存續,與當地的生產生活狀況分不開。桂花是當地重要的物產,嫦娥文化也很有淵源,大屋雷祭月與桂花收穫、嫦娥民間故事都有頗多鉤連。「民俗對當地有實用性,才能傳承下去,演出來的民俗只會是一陣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從祭月看民族文化傾向性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建中表示,「大屋雷祭月,可以認為是一處活態遺存的宗教式的宗族祭月活動,這樣的『月亮與桂花的相遇』,在全國碩果僅存,放眼東亞文化圈也是少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萬建中說,人類最早崇拜天體,天人合一也是中國文化的追尋。大屋雷祭月為什麼能傳承下來,與宗族利益追求相關。先人崇月,認為月亮盈缺循環,生生不滅。嫦娥奔的是月,不是星,也不是太陽,追求的是生命無盡。祭祖祭月,追求的是家庭血脈薪火相傳。中國很多節日都是在夜晚,中秋、元宵、七夕,夜晚平靜美好,適合講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傾向:熱愛和平,追求寧靜美好。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放認為,從大屋雷祭月儀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尊祖敬賢、長幼有序、褒獎賢良等細節,這是雷氏家族釋放、強化凝聚力的機會。我們很多傳統節日也都是這樣,是民族凝聚力的來源之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現代媒介背景下傳統節日的未來
因為獨特,學界、媒體一直關注大屋雷祭月。社會各界聚焦會對大屋雷產生怎樣的影響?
桂勝觀察,目前大屋雷祭月已處在「村民行動、政府推動、媒體鼓動、學者帶動」的狀態,他提醒:「要注重民俗的生態與活態傳承,大屋雷祭月要更多一點村民的自覺參與,發掘其間更多正能量。」
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萬立煌說:「目前基本上是把大屋雷中秋祭月弄明白了。今年中秋之夜看到的,並不是完整版,祭月散福之後,婦女、孩子和老人應該還有載歌載舞的歡慶,之後還有社戲。」
「要保護好這種民俗存在的文化環境、生態環境。」顧久幸說,「專家們發掘研究的成果也要及時有效地反饋給當地,提升村民認知,人是傳承最重要的因素。」
蕭放說,文化消費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但要警惕因商業而消除個性,將文化符號單一化、扁平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黃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