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來路節日的去處 來自2019年中國中秋節俗高峰論壇的聲音

2020-12-07 荊楚網

9月13日至9月14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湖北省文聯共同主辦的「我們的節日 ——2019中國中秋節俗高峰論壇暨鹹寧大屋雷中秋祭月民俗考察」在鹹寧舉行,來自全國4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觀摩了鹹寧桂花鎮大屋雷中秋祭月儀式,並以大屋雷祭月為樣本對中秋節俗流變、傳統節俗與民族性格、傳統節日現代傳承等話題進行了研討。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大屋雷的強烈記憶來自哪裡

大屋雷村清代開始有中秋祭月習俗,每年一小祭,五年或豐年一大祭,1945年大祭之後終止。2009年開始,經不斷挖掘整理,逐漸還原了一整套祭月儀式。該儀式持續數百年,中有間斷,仍能恢復,大屋雷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記憶?

武漢大學教授桂勝分析,最早大規模祭月的雷以諴是個關鍵,他有威望,官至刑部侍郎,在清廷鎮壓天平天國運動中發明了釐金稅制。他中秋回鄉省親祭祖祭月,有很好的示範作用。同時他又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夢月而生」這樣的神秘故事對一個家族有強烈的暗示和鼓舞。雷氏家學崇尚周易,遷徙而來選擇居所時是有意圖的,加之後世演繹,強化了先祖選擇的神秘性。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桂勝說,大屋雷祭月有鹹寧當地文化的烘託,與桂花傳說、嫦娥神話形成民俗鏈。祭祖與祭月相結合,小家庭與宗族的興衰相結合,時間和地點固化,讓大屋雷中秋祭月形成強烈的記憶。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顧久幸提出,大屋雷獨特的祭月民俗能持久存續,與當地的生產生活狀況分不開。桂花是當地重要的物產,嫦娥文化也很有淵源,大屋雷祭月與桂花收穫、嫦娥民間故事都有頗多鉤連。「民俗對當地有實用性,才能傳承下去,演出來的民俗只會是一陣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從祭月看民族文化傾向性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建中表示,「大屋雷祭月,可以認為是一處活態遺存的宗教式的宗族祭月活動,這樣的『月亮與桂花的相遇』,在全國碩果僅存,放眼東亞文化圈也是少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萬建中說,人類最早崇拜天體,天人合一也是中國文化的追尋。大屋雷祭月為什麼能傳承下來,與宗族利益追求相關。先人崇月,認為月亮盈缺循環,生生不滅。嫦娥奔的是月,不是星,也不是太陽,追求的是生命無盡。祭祖祭月,追求的是家庭血脈薪火相傳。中國很多節日都是在夜晚,中秋、元宵、七夕,夜晚平靜美好,適合講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傾向:熱愛和平,追求寧靜美好。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放認為,從大屋雷祭月儀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尊祖敬賢、長幼有序、褒獎賢良等細節,這是雷氏家族釋放、強化凝聚力的機會。我們很多傳統節日也都是這樣,是民族凝聚力的來源之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攝)

現代媒介背景下傳統節日的未來

因為獨特,學界、媒體一直關注大屋雷祭月。社會各界聚焦會對大屋雷產生怎樣的影響?

桂勝觀察,目前大屋雷祭月已處在「村民行動、政府推動、媒體鼓動、學者帶動」的狀態,他提醒:「要注重民俗的生態與活態傳承,大屋雷祭月要更多一點村民的自覺參與,發掘其間更多正能量。」

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萬立煌說:「目前基本上是把大屋雷中秋祭月弄明白了。今年中秋之夜看到的,並不是完整版,祭月散福之後,婦女、孩子和老人應該還有載歌載舞的歡慶,之後還有社戲。」

「要保護好這種民俗存在的文化環境、生態環境。」顧久幸說,「專家們發掘研究的成果也要及時有效地反饋給當地,提升村民認知,人是傳承最重要的因素。」

蕭放說,文化消費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但要警惕因商業而消除個性,將文化符號單一化、扁平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晶 通訊員 黃超芬)

相關焦點

  • 情滿中秋 共賞詩詞——李世橋解讀中秋節俗與中國詩詞的月亮意象
    在2020年國慶、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9月27日下午,南陽師院李世橋教授作了題為《「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中秋節俗與中國詩詞的月亮意象》的講座,我市眾多作家、文友歡聚一堂,共同參加這場文化盛宴。
  • 「網絡中國節·中秋」節日文化展示活動舉行
    本報北京9月28日電(光明網記者李政葳、黎夢竹 記者韓業庭)吟詩詞、觀非遺、賞民俗、做月餅……28日下午,一場別具一格的「網絡中國節·中秋」節日文化展示活動在北京前門大街北京坊舉行。嘉賓與網友們齊聚一堂,親身感受傳統佳節的文化魅力。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八月節
    中秋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
  • 2020年的節日假期和2019年的節日假期相對比,出現了些變化
    在2019年和我們說再見的時候,回頭看了一下2019年的節日假期,順便也看了看2020年的節日假期,結果卻發現2019和2020年的節日假期,居然發生了些變化。第四、端午節2019年的端午節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沒怎麼過好,可能有的人連過節的心思都沒有,還可能都有人都忘了當天是端午節了,就算沒忘,恐怕節過的也不是很痛快。畢竟,2019年的端午節可是和高考碰到了,在高考面前,人人都要為其讓路。
  • 中國傳統節日的世界意義
    松糕是韓國中秋典型食品,如中國的月餅蕭 放中國人向來有「天下一家」的概念,這種古典的世界主義雖然與今天全球意識不同,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節日中尤其有這種感覺,似乎要將自己的節日快樂帶給普天之下的人民,中秋節更是如此,所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傳達的就是這樣一種理念。
  • 中秋——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
    中秋又稱仲秋,是我國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中秋節和我國的另外的兩大節日春節和端午節相比,在歷史上形成的時間較晚。究其源頭是上古時期先民對於天象(月亮)的崇拜,在我國的傳統的曆法之中,農曆的八月正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是個收穫的季節,古人稱之為仲秋。
  • ...中秋節」當傳統節日「碰上」創意活動,這個中秋有點「意思」~
    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 四大傳統節日中秋最年輕?
    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可以說是近世中國最重要的四個傳統節日。中秋因其「團圓」的意義,對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重要性可說僅次於春節。可有誰知道,在這四大節日中,中秋其實是最年輕的一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仲秋八月之中,俗稱「八月節」、「八月半」;此時月色正好月亮正圓,且節日的主要活動都與「月」有關,所以又稱「月節」、「月夕」;中秋節家人團圓,因此又叫「團圓節」。這些別稱透露出中秋的種種文化內涵與民俗事象。
  • 青山湖社區|我的節日—「慶國慶 創文明 樂中秋」
    本網訊(通訊員 賀正秀)2019年中秋節即將來臨之際,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弘揚中華「迎國慶 創文明 樂中秋」主題活動。一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大合唱,唱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唱出了積貧積弱的中國走向繁榮富強。
  • 2019年中秋節放假幾天?2019年中秋節股市怎麼放假?
    綜投網(www.zt5.com)09月10日訊  「中秋節」是我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按照慣例,中秋節也是屬於國家法定假日的範圍。那麼大家知道2019年中秋節法定假日有幾天嗎?且隨綜投網小編一起來看中秋節放假時間以及股票休市安排吧。
  • 越南中秋,孩子們的節日
    在越南,中秋節也是兒童節,因為中秋節前,父母們處於農忙中,不免缺少陪伴孩子們的時間,中秋節就是農忙後補償孩子們所設立的節日。   當然,月餅也是必不可少的。談到中秋,她提到,小時候中秋節,父母會給她買許多禮物和零食,而現在的年輕人對這些已不再那麼感興趣。中秋那天,她會與同學們先看場電影,然後到古街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大家都會參加在街上舉行的各種活動,玩到半夜才回家」。
  • 【本網策劃】我們的節日·中秋——新疆篇
    ,吉木薩爾縣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主題活動。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 中秋起源於何時,團圓賞月何時成為民俗節日
    8個月後,當長假再度「回歸」,恰好與象徵思鄉、團圓的中秋相遇,許多人選擇與家人相聚,「回歸」中秋最傳統的慶祝方式。中秋起源於何時,又是何時成為團圓賞月的民俗節日?在中秋到來之際,澎湃新聞專訪了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田兆元教授。中秋起源於月亮崇拜「中秋節的產生和中國古代的月亮崇拜有關。」田兆元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 從拜月佔卜到摸秋送子,看《中國古代歲時節日》如何說中秋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眾所周知,這是一個以賞月吃月餅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據學者統計,現存的唐詩中,有九十餘首歌詠中秋的詩篇,反映出唐代文人賞月風氣。不過,唐代的八月十五日賞月只是一種民俗活動,並沒納入官方的節日系統,尚未成為「節」。那麼,中秋節是何時形成的?
  • 美民·節俗 | 你有一份中秋過節指南,請查收
    中秋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也是下半年民俗節日裡最隆重的一個。天上月圓,地上的人兒也要如此,有人是闔家團聚、吃著月餅並肩賞月,也有人漂泊異鄉、用舉頭望月來千裡共嬋娟,但無論你身在何處,小美都為你送上一份過節指南,願你過上一個充足的節日,花好!人美!月圓!
  • 中國節日地圖
    然而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正所謂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即使全國人民都過著很多相同的傳統節日,在地域和民族上也顯示著各自不同的特色。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全國性、地方性、民族性的傳統節日200多個,著名的如:拉薩雪頓節、哈爾濱冰雪節、洛陽牡丹節、傣族潑水節等等。
  • 中秋國慶雙節祝福語 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國慶雙節祝福語 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約在公曆的9月至10月初。按照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在中國古代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十五夜   原標題:中秋國慶雙節祝福語 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約在公曆的9月至10月初。
  • 「人日」節俗|晉唐歲時節日:人日春風綻早梅,登高對酒歌千曲
    中國古代有豐富多樣的歲時節日,其是古代先民對自然時節規律的總結在社會生活習俗方面的反映。中國古代傳統歲時節日往往伴隨著特色鮮明以及文化蘊意深刻的禮俗活動,包括日常生產、節日祭祀、紀念活動、社會交往、娛樂趣味等諸多內容。
  • 淺談唐宋時期中秋節日的形成,以及節日內涵的演變與豐富
    中國是一個文化傳承大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節日,其中中秋節是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最早可以追隨到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對於自然的崇拜,中國自古就有,在周朝時期就有記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在漢朝劉安的《淮南子》中還記載了關於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這也構成了中國古典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
  • 嗨年節鬧年俗品年味 麗水蓮都喊你共度「我們的節日」
    「蓮都味道」的鄉村春晚喜氣十足,古堰畫鄉的老街上掛起一盞盞紅燈籠,東西巖的畲歌聲音嘹亮,家家戶戶開始忙著做起了年味美食……你想如何度過「我們的節日」?快去蓮都尋找答案吧!已經連續6年舉辦鄉村春晚的大港頭村,把港埠文化、農耕文化和今日畫鄉的變化發展融入到鄉村春晚中;龐山村的鄉村春晚結合竹文化,讓田間地頭的鄉村文化和大山深處的「高山文化」在鄉村春晚的舞臺上煥發活力;碧湖鎮從2019年9月份起就開始籌備鄉村春晚,共有11臺鄉村春晚等待遊客欣賞,節目各具特色——有以女子舞龍為代表的上趙村、以傳統魚燈舞為代表的竹溪村、以麗水鼓詞為代表的碧一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