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2020-11-27 澎湃新聞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2020-10-09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ScienceDaily 阿爾茨海默病

一項世界首創的研究發現,嚴重超重的人不太可能重新連接大腦,找到新的神經通路。這一發現對中風或腦損傷後的恢復期具有重大意義。

在《腦科學》(Brain Sciences)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和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表明,肥胖人群的大腦可塑性受損,使他們學習新任務或記憶事物的能力降低。

研究於8月21日發表在《Brain Sciences》(最新影響因子:2.930)雜誌上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涉及經顱磁刺激的實驗,對15名年齡在18歲到60歲之間的肥胖人群進行了測試,並將他們與健康體重控制組的15人進行了對比。

反覆對大腦進行脈衝電刺激,看看它的反應有多強烈。健康體重控制組對刺激的反應記錄了顯著的神經活動,表明正常的大腦可塑性反應。相比之下,肥胖組的反應極小,表明其改變能力受損。

南澳大學研究人員Brenton Hordacre博士表示,該發現首次提供了肥胖和大腦可塑性下降之間存在聯繫的生理學證據。

南澳大學

肥胖是基於身體質量指數(BMI),它計算身高和體重的比值來確定身體脂肪。BMI在25到29.9之間的成年人被認為超重。超過這個數就是肥胖。

「肥胖已經對健康產生了一系列不利影響,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紊亂和痴呆的風險更高,」Hordacre博士說。

「我們首次發現肥胖與大腦功能受損有關,這進一步支持了應對肥胖流行的必要性。」

他說:「肥胖的人數越來越多,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有6.5億人。這不僅對健康造成了影響,而且對全球衛生系統也是一個嚴重的財政負擔。」

「這些新發現表明,減肥對於健康的大腦衰老或中風或腦損傷患者的恢復尤為重要,在這些患者中,學習是恢復的基礎。」

中風是澳大利亞第三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也是致殘的主要原因,影響語言、認知和記憶。

Hordacre博士說,大腦尋找新路徑的能力對恢復至關重要。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人中風,其中三分之一死亡。

參考文獻

Source: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World first study links obesity with reduced brain plasticity

Reference:

Sui, S.X.; Ridding, M.C.; Hordacre, B.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lasticity of the Human Motor Cortex. Brain Sci. 2020, 10, 579.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大腦可塑性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塔夫斯大學醫學院研究科學家Adema Ribic說:「眾所周知,大腦抑制性神經細胞的成熟控制關鍵時期可塑性的開始,但是這種可塑性是如何隨著大腦成熟而減弱的原因尚不清楚。我們有證據表明,一組叫作SynCAMs的分子可能參與該過程。」  該研究聚焦於視覺皮層,這是負責處理視覺場景的大腦部分,其中的可塑性已在許多物種中得到了驗證。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塔夫斯大學醫學院研究科學家Adema Ribic說:「眾所周知,大腦抑制性神經細胞的成熟控制關鍵時期可塑性的開始,但是這種可塑性是如何隨著大腦成熟而減弱的原因尚不清楚。我們有證據表明,一組叫作SynCAMs的分子可能參與該過程。」 該研究聚焦於視覺皮層,這是負責處理視覺場景的大腦部分,其中的可塑性已在許多物種中得到了驗證。
  • 常吃垃圾食品影響大腦,但對NAc突觸可塑性影響的存在性別差異
    這一名單隨後被世界衛生組織證實為謠言,但是垃圾食品對人的危害是真實存在的。長期食用垃圾食物容易導致肥胖,增加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疾病患病風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長期食用垃圾食品對大腦也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害。動物實驗表明持續6周,每天不間斷進食垃圾食物出現大鼠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決策行為障礙。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可塑性」這一概念最初源自於醫學,是指器官或組織修復或改變的能力,在這之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者迅速將其引入其研究視野,其中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的概念可追溯至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如果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動物的機體就沒法休息,無法有序地進行新陳代謝,大腦皮層的神經元也沒法進行有效的信息整理。總而言之,睡眠對人類和動物來說,都是必須的。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大腦可塑性促進嬰幼兒大腦智力發育,但當心過渡刺激會造成腦損傷
    但有科學研究表明:「0至3歲孩子的大腦正處在飛速發展期,有很強的可塑性,是大腦智力開發的敏感期。這個時期需要適當的刺激來促進孩子大腦智力的發展,如果過渡刺激會造成腦的損傷。」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的結構可塑是指大腦內部的突觸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可以由學習和訓練的影響去建立一個新的連接,從而去影響個體的行為。人在0至3歲,當大腦正在形成新的突突觸時,大腦可塑性是最大的。腦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中的高度可塑的皮層,大多數區域還未真正的形成專門化的功能。大腦皮層這時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 來源:煎蛋 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
  • 你相信腦機接口可以讓盲人看到世界嗎?大腦可塑性改變了我們
    如果你仔細研究或者問老師,你肯定能找到解題思路,那麼這道難題就屬於問題。另一種情況,你拿到了一張白卷,或者卷子上是完全陌生的符號,你連題都看不懂,這就是謎。從這個思路來看,100年前的大腦就是一個謎,那個時候我們想做腦機接口,只能說是科幻。而進入21世紀以後,腦機接口卻發展得很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關於大腦的謎,正在被科學家們逐一攻破。
  • Science:調節大腦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其可以幫助控制應對神經網絡活性改變的神經元的特性,該項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相關研究表明大腦中的「硬體」是可協調的,而且對於理解基本的神經科學原理提供了一定幫助,也為後期開發治療神經性障礙比如癲癇症的新型療法提供了希望。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什麼是大腦神經的可塑性神經的可塑性是指連接人大腦神經元的一個部位,叫「突觸」。
  • 中國科學家闡明新型毒品改變大腦的可塑性機制
    2017年8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中國科學家袁逖飛教授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新型毒品的濫用會影響大腦可塑性,並損傷皮層的學習功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精神病學領域的頂尖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影響因子13.2)上。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2018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我們的大腦具有很高的靈活性或「可塑性」,這是因為神經元能夠通過與其他的神經元建立新的或更強的連接來做新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些連接得到強化,那麼神經科學家們就會推理神經元必須進行相應地抵消,以免它們接收到過多的輸入信號。
  • 大腦可塑性意味著我們每天都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伊格曼也不贊同將計算機比作大腦,並創造了 「livewired」一詞(live 意為 「活的」,wired 意為 「連線」),以強調大腦的 「硬體」和 「軟體」是密不可分的。伊格曼體內似乎蘊藏著驚人的能量。他既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又是一名小說家,還是 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大腦》節目的主持人,此外還是 HBO 美劇《西部世界》的科學顧問。
  • 丹麥今起徵「肥胖稅」 以降低肥胖人口比例(圖)
    丹麥希望藉由法律推動國民健康,降低肥胖人口比例資料圖片  丹麥今起開徵肥胖稅  為降低肥胖人口比例,對不健康食品徵特別稅  從10月1日開始,丹麥人買甜食時可要多留個心眼了,隨著新法案通過,所有飽和脂肪含量超過2.3%的食品都必須繳納每公斤飽和脂肪16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18.6元),希望藉由法律推動國民健康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的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 大腦的驚人可塑性:盲童用視覺中心處理語言學習
    新發現表明,由於大腦存在「可塑性」,先天性盲童與視力正常兒童可以適應各自的感覺體驗,而這將為未來的相關治療提供思路。腦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圖。圖片來源:Daisy-Daisy/Alamy大腦中某些部分曾被認為主管視覺處理,然而一項研究發現,最小年齡為5歲的盲童會調用這些部分進行語言信息的處理。該項研究加深了神經學家對於「可塑性」的理解,換言之,大腦是怎樣適應個體體驗的。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在正常和損傷的大腦中,康復訓練可以促進神經系統功能重塑的動態過程,以適應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基於神經可塑性研究,尋找一種有效的方法對缺血性腦卒中後的康復治療非常重要。正文1.這些自發的神經可塑性的改變可能與病理生理學機制有關,如嗜神經因子的降低、 抗炎細胞因子的調控、神經再生、突觸、軸突和樹突水平的結構重塑以及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的激活、遷移和分化。自發性恢復也與卒中小鼠運動皮質中的相關基因的變化有關,如健側皮層Drd2、Adora2a、Pde10a的減少。了解神經損傷及其重塑機制將有助於探索神經可塑性和運動康復之間的關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