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出在北宋滅亡之際,或許是因為這個特殊的年代賦予了他更深的愛國情懷,使他的一生都在為之奮鬥。
生於國破家亡之時,青壯年間成功步入仕途。然而,時代卻沒有造就英雄,統治者軟弱無能,空留壯士一腔熱血歸田園,只得感慨壯士悽涼閒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陸遊一生憂國憂民,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然而,身處亂世,身不由己,一次次諫言揮師北伐,一次次被拒,最終無奈只得歸隱田園,感懷世事。
終其一生,陸遊都在等,等沉迷於安逸的人醒來,等揮師北伐的號令,等疆土統一的喜訊。
然而,時至公元1210年元月即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詩人陸遊已經八十五歲高齡,一病不起之時,依然沒能等到自己想要的消息。彌留之際,陸遊寫下了一首絕筆詩:
《示兒》
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知道我死了以後,世間的一切都不在於我相關。但這一身中我最大的遺憾最讓我心痛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此詩是陸遊愛國詩中的經典名篇。陸遊一生致力於抗金鬥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
《示兒》這首詩詞短短四句二十八字,傳達的情感執著而深沉、熱烈而真摯。寫於詩詞年邁病危之際,相當於遺囑的存在。
在這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即將離去,世間其他事並無遺憾,只有未見祖國統一這一件事無比遺憾,日後有一天山河統一了,別忘了家祭的時候告訴我,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陸遊的這首《示兒》作為一首絕筆詩,它無愧於詩人創作的一生。陸遊享年八十五歲,現存詩九千餘首。
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我國詩詞歷史長河中極為少有,而以這樣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卻十分沉重的壓卷之作來結束他的漫長的創作生涯,這在古代詩人中更不多見。 作為一篇遺囑,它無愧於詩人忠心愛國的一生。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知道,元是一個通假字,「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了無牽掛了。它表達了詩人豁達的生死觀,不為生死所戀。
「但悲不見九州同」寫出了詩人悲傷的心境,詩人向兒子交代了他自己一生至死也無法釋懷的事情,就是沒有看到九州統一。
結合第一句中「元知萬事空」,明明知道人死去以後,一切都不在與自己相關,即便如此,自己還是放心不下山河破碎這件事。
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為「不見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悲哀、遺感之情,「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王師北定中原日」,表達了詩人對將來收復失地的信心,以及詩人對收復失地熱切的期盼。此時此刻,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
詩人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整首詩也因為這一句情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也使得這首詩雖然是一首絕筆詩,但是卻沒有大悲的感情,詩歌情感大氣慷慨。
「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在此發生反轉,無奈自己已經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你的父親。
再一次表達的詩人對收復失地的信心和你自己悲壯的心願,更加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遊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