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是現在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前身,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是當時國立大學中文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
1902年,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創辦三江師範學院(1902—1906年),歷經兩江師範學堂(1906—1911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4—1923年)、國立東南大學(1921—1927年)、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7—1928年)、國立江蘇大學(1928——1928年)、國立中央大學(1928—1949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11月,中央大學西遷至重慶沙坪垻,在重慶大學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開學,後又在柏溪建新校區供一年級新生用。醫學院及農學院畜牧獸醫系遷成都華西壩,借用華西大學校舍。其實驗中學設在貴陽,後因溝通不便,1941年中央大學將該中學劃給貴陽市。學校另覓重慶市青木關第14中學為附屬中學。
抗戰時期,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高校投筆從戎參加青年軍的學生佔在校生的三分之一。
中央大學在重慶期間,學校將圖書館建在山頂,並沿著山坡向上建有各系校舍、辦公室等,原來此地是一片松林,故又稱松林坡,至今就成了地名。在圖書館門口可居高俯瞰沙坪垻全校景色,成了當時學校的著名景點,等到夜色降臨,此處又成了觀夜景、男女同學談情說愛的「聖地」。學校在規模、學科齊全度、教授陣容上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
1941年和1943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45人,中央大學入選12人,超過其總教的四分之一,中央大學的經費,相當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校總和。抗戰時期開始的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全部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將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
1941年,中央大學設有七個學院(文、理、法、工、農、醫、師範),一個研究生,五十六個系科,九個研究部,一個專科學校,一個附屬中學以及醫院、農場、工廠等下屬單位。有專職正、副教授183人,講師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學生3153人,全校開設課程共829門。
與重慶大學、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四川教育學院、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工業實驗所等單位,常有演講會、歌詠會、話劇等演出,師生都可自由參加。沙磁區是重慶學術、文化中心,中央大學是文化區的核心。當時影響大的重慶「沙磁區學術講演會」就是由中央大學主辦,一批社會名流都來此演講,如翁文灝、潘光旦、李烈鈞、孫科、盧作孚等。
「七·七」抗戰大禮堂是國立中央大學在重慶陪都時期重要遺址。1938年,國立中央大學校長顧孟餘主持修建了這座禮堂,為紀念「七七事變」,禮堂被命名為「七·七」抗戰大禮堂,成為了國立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師生抗日運動的重要活動場所,周恩來、美國副總統華萊士、郭沫若、黃炎培、陶行知、鄒韜奮等名人在此發表演講。
2016年以來,重慶市、區兩級政府和重慶大學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工作。2017年6月7日,沙坪垻區文化委和重慶大學基建規劃處召開了專家評審會,積極謀劃禮堂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希望保留住這座見證了重慶近代風雨的建築。留住青山綠水,必須記住鄉愁。
作者簡介:李波,重慶市沙坪垻區文化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重慶市沙坪垻區旅遊局局長,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沙坪垻區高層次人才,組織實施了馮玉祥舊居、郭沫若舊居、張治中舊居的保護性修復工程。主編了《重慶抗戰遺址遺蹟圖文集》和《重慶市沙坪垻區文化志》,組織編寫了抗戰名人在重慶系列叢書……
原標題:抗戰時期一所高大上的大學就在沙坪垻松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