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的青年

2020-12-07 人民網

編者按:10月13日,人民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俠客島」先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文章《我的文學情緣》,14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全文刊登該文。

在這篇文章裡,習近平嘮家常般地談起他的文學閱讀史。從孩提時「嶽母刺字」的刻骨銘心,到為官寧德時對壽寧知縣馮夢龍的心有靈犀,從梁家河窯洞裡手不釋卷讀《浮士德》,到古巴首都哈瓦那兩度憑弔海明威,雕刻時光般的講述,把人帶入了一段文學滋養、理想激蕩的時空之旅。

深情的回憶和親切的講述,透露出習近平對文藝事業的深厚感情,對文藝創作的熱切期待。如果說《講話》是總書記從黨和國家層面對文藝工作做出定位和提出要求,那麼這篇《我的文學情緣》則更多地從他個人閱讀欣賞經驗角度,印證了文學藝術給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兩者互為表裡,深化著我們對文藝創作時代使命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兩年以來,文藝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對文藝創作的關注和努力更加升溫。文藝如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更加有益於世道人心,怎樣以文化的方式塑造中國獨特的國家形象,以文化自信和中國精神助推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要扛起肩上的重任,中國文藝還需進行有闖勁、有韌性的不懈探索。

青年應該讀書。青年應該讀好書。青年應該讀大師名著。

這些話已經稱得上是老生常談了。老生常談,必因問題常在。在這個「博客」火不過「微博」、「視頻」火不過「小視頻」的年代,「皇皇巨著」明顯不夠時髦,難討年輕人喜歡;即便是年輕人立志要做一個「文青」,他依然可以選擇做一個聽流行樂的文青、看商業片的文青、玩單反的文青、在Starbucks喝Espresso的文青……肯做一個讀書的文青就已經謝天謝地了,還非要人家讀大師名著?——「得寸進尺了啊?」

儘管如此,今天老生還是談了。談的緣起是,前兩天,媒體披露了身為「文青前輩」的習近平青年時的書單。

讓我們看一看這份書單吧:

司湯達《紅與黑》、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復活》、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萊蒙託夫《當代英雄》、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惠特曼《草葉集》、馬克·吐溫《競選州長》《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傑克·倫敦《海狼》《荒野的呼喚》《熱愛生命》、海明威《老人與海》、巴爾扎克《人間喜劇》、雨果《悲慘世界》《九三年》、羅曼羅蘭《約翰·克裡斯朵夫》……

這份從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記錄中整理出的書單,只是他閱讀書目的一部分;會上他提到的中國的作品也暫且不論,因為帶著「洋味」的外國文學或許更對當代文青的口味。單說這些外國文學經典,幾乎每一本都構成了藝術價值和書本實體的雙重「重磅」。老派文青之間只用閱讀量說話,而如此之多的重磅書目堆疊在一起,如同一輛轟隆前行的重甲戰車,將那些淺薄孱弱的閱讀量連著自詡的「文青矜持」逐一碾碎——鄙人不才,也在被碾碎的行列之中。

這些大師、這些名著,每一個以文青自名者都如雷貫耳,每一個認真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不會陌生。大家都清楚這是人類文學藝術的瑰寶,是一筆至高無上卻又唾手可得的財富。一次次銘記於心、一次次捧在手上,但還是一次次半途而廢、一次次「明天再說」。

是太難讀嗎?有這個因素,比如《悲慘世界》是行文細密的大部頭,《浮士德》堪稱半本正文半本注釋,俄羅斯文學更是像西伯利亞的凍土一般厚重冷硬——即便如此,對學生而言,學校裡任何一本教材,恐怕都要比這些「閒書」中最難啃的再難啃十倍。然而教材難啃卻不得不啃;至於經典名著,許多人則找不到非啃不可的理由:我就打發一下時間,幹嘛那麼辛苦呢?

所以說,「道理我都懂,為什麼就是做不到?」——很多時候,是因為道理並不是真懂。

習近平說到的兩句重點:「我看文學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是讀到的東西」。

留給青年的一個問題:不是「讀名著的好處都有啥」,而是「在青少年時讀名著的好處都有啥?」更準確點說:「只有在青少年時讀名著才能得到的好處,都有啥?」

「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足見印象深刻。人們總是對青少年時候第一次接觸的事物刻骨銘心,最初的相遇往往奠定了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的底色,所以第一次的邂逅是很重要的。古人在為青少年打造初次的文學邂逅上頗有心得,據傳梁武帝蕭衍,為了創作童蒙識字讀本《千字文》,命人從王羲之手書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同的漢字,又命親信文臣周興嗣將之編纂成一篇文質兼美、朗朗上口的文章,周興嗣為創作這篇文章,竟一夜白頭;而匯聚文海佳篇、冠以「觀止」之名的《古文觀止》,其編寫的初衷也是作為童蒙教材,「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而這樣一部童蒙之作,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古文散文選本之一,被魯迅奉為可與《昭明文選》比肩,「一樣的不可輕視」。古人在童蒙文學讀本上傾注如此大的心血和寄託,因為他們懂得,要為一片純白的頭腦刷上文學的底色,非得用第一流的文字不可。

武俠小說裡,練功講究「築好根基」,閱讀也是如此。以歷經時代揀選之經典來打下根基,夠深刻,夠紮實,夠大氣,如此才能有包羅萬象、兼聽則明的大氣派,有了公認的標杆,再去接觸各種旁門分支,就可以在比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口味,以「曾經滄海」的眼界批判性地選擇、吸收。反之,根基尚未鞏固就劍走偏鋒,則有「誤入歧途」乃至「走火入魔」之虞。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一。

正如前面所說,經典之書,大師之作,往往厚重難「啃」,這也符合常理,「無限風光在險峰」嘛。閱讀經典,對人的專注力、理解力、移情能力甚至精力,無疑都是一種挑戰。而諸般能力皆處巔峰的青少年時期,則是攀登經典「險峰」的大好時節。至今尤記我大學時初讀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情景,因這部巨著有著時空頻繁跳躍、魔幻與現實的無序交錯,甚至連人物名字都如故意刁難人一般混雜錯亂,我為了「破解」這部小說,甚至在書的封二自己手繪了一張人物關係圖和事件年表,一邊時刻參閱,一邊隨著閱讀進度的推進不斷添加刪改,讀罷一本小說,仿佛做了一場大學問。時至今日,再次翻開那本畫著思維導圖的《百年孤獨》,追逐馬爾克斯的天馬行空,常常感到有心無力。同時也萬分慶幸自己當初「讀下去」的決定,當年留下的足跡,讓今天的我再次走進馬貢多成為了可能。青春苦短,一分一秒都不該浪費在爛書上。在最恰當的時期做最適合的事,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二。

青少年時期是最適合讀書吸納新知的時期,而如今青少年的課業負擔也日益沉重。越是時間不夠用,越是要把寶貴的精力用在刀刃上。讀書最怕選錯書,虛擲光陰,浪費精力。而大師經典,無不是經過了多年時光的淘洗、歷代讀者的揀選,讀了不吃虧不上當,還有積累下來大量的分析評論讀後感可作為參考。同時,經典之書往往還是「源頭之書」,是眾多相近書籍的母體或原型,堪稱「書中之書」。讀通一本,足可舉一反百、觸類旁通。在面對浩瀚書海而又時間有限時,先讀「書中之書」不失為一種高效之選。像讀罷一部《悲慘世界》,基本已可對19世紀法國社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而通讀一本《百年孤獨》,對其影響下後來者作品中,乍看「玄之又玄」的風格技法也已然見怪不怪。大師名篇之凝練精到,說是一本頂十本並不誇張。網上有高論曰「買貴貨其實更省錢」,正確與否暫且不論,「讀經典更省時」倒是不錯的,是為青年正應讀經典的原因之三。

其實,青年讀經典,就算是一時半刻未能徹底消化,也不需擔心。對待新知像猴子一樣先把食物搶進頰囊再慢慢咀嚼消化,也不失為「多吃多佔」的妙招。帶著滿腦子的乾貨一邊消化一邊成長,總好過「一窮二白」就貿然上路,在未來的時光中,這些都會慢慢成為你成長的養料。待到可以人前談當年時,一張口都是融會貫通的大師經典,或者一張口都是文物般的老段子和過氣的一時之作,眼界內涵,高下立判。

閱讀本是一件樂事,但快樂也有短暫與長久之分、「傻樂」與「怡然」之別。青年讀名著經典如品釅茶,初覺苦,但回甘悠長。所以我要說,年輕人對自己好一點,讀點好書很有必要;或者也可以說,閱讀如人生,記得認真系好第一粒扣子。

(責編:陳苑、李巖)

相關焦點

  • 七大世界名著,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原標題:七大世界名著,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你讀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嗎? 相信讀過的人,一定都被老漁夫聖地牙哥的精神所震撼。 2 國內一流翻譯家翻譯 閱讀名著,一定要讀名家名譯 不光這些書厲害
  • 名著推薦·《青年近衛軍》:蘇聯青年敢於革命的奮鬥歷程
    買了就擱在書柜上,我又考去外地念大學了,也就沒怎麼讀,封皮上都起灰塵了。這段日子在家,閒著沒事,看書消遣,重拾舊本。其實也不是全無印象的,前幾天翻到一篇文章,提到了書裡的一個片段,鄔麗亞赤著腳去河裡摘百合花,又重新讀了一遍,這才注意到這個怪戳人心的點——她們的故鄉已然籠罩於炮火不斷的戰爭陰霾裡了,可天性活潑的姑娘們依舊會為摘到一朵花兒而驚喜。
  • 比讀不讀名著更重要的……
    以書為媒,以閱讀為紐帶的親子閱讀,目的在於讓孩子們從小愛讀書、讀好書。在少兒閱讀領域,名著經典向來被視作不可或缺的重頭戲。而近日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提出,「四大名著」其實並不太適合孩子閱讀。成人世界的經典是否同樣適合孩子?家長到底要不要「出手」幹預,怎麼挑選?一邊鼓勵孩子閱讀,一邊擔憂不良影響,這份焦慮如何化解?
  • 「我」為什麼不喜歡讀名著?
    我不禁疑惑:豐富學習、推動進步的一定是所謂的經典名著嗎?為什麼讀?又為什麼不讀?看過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活著》《瓦爾登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要問為什麼讀?因為有名;因為同學也看了;反正不是「我想讀」;再問感受如何, 「確實不錯,值得一看」。總的來說——沒讀懂。學生應當多讀名著。為什麼?
  •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名著,讀什麼,如何讀,才會更有效?
    而且名著不僅是閱讀的學習任務更是小升初、初升高必考的項目,各地的試卷中都增加了一定程度的名著閱讀試題:那麼問題來了,當你看到這裡時,腦子裡會有幾個疑問:什麼年齡的孩子適合讀名著?讀什麼樣的名著?讀名著能夠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 名著「枯燥無味」,究竟應該怎樣讀?
    一直以來,我是比較喜歡讀名著的,最愛的小說是《平凡的世界》,而在我這種喜歡看名著的人眼中,依然覺得名著讀起來是索然無味的,相信孩子們也有同感。既然這樣,名著的價值在哪裡,我們究竟該怎樣讀呢?01 何為名著?
  • 同學,今天你讀名著了嗎
    統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數量減少了,但篇幅變長了,還增添了「快樂讀書吧」,編者希望通過課文,舉一反三,引導孩子課外繼續讀童話、故事;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了「名著導讀」,要求學生3年至少讀完12本名著 ,另外提供了自主選擇閱讀的24本名著書目;剛剛亮相的高中語文教材則將不少中外經典著作選入教材,直接增加了「整本書閱讀」的單元。
  • 《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至少讀了70年《三國演義》
    《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至少讀了70年《三國演義》 發表時間:2011-04-26   來源編者:盛巽昌 李子遲 中央編譯出版社 定價:29.80元  【內容簡介】  《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包括「毛澤東品評三國演義」、「毛澤東品評紅樓夢」、「毛澤東品評水滸傳」與「毛澤東品評西遊記」),其實這不完全是一本單純的關於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的圖書,它還包括毛澤東品評四大名著的各個方面(包括思想內容、藝術形式等)、毛澤東一生閱讀四大名著的經歷和故事、毛澤東平時提到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或人物或語句
  • 讀書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
    讀書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海》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6月28日晚上,一檔讀書節目「帶本名著創未來——名人讀名著」在線上啟動。該節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單位發起,邀請百位知名作家、文化人、學者、文藝工作者在線上讀名著。此次名人所讀的名著主要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因為這套書的封面為黃底星花的網格圖案,所以被讀者親切地稱為「網格本」,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系統介紹外國文學的叢書。該節目還舉行了啟動首發式。
  • 孩子不願意讀名著怎麼辦?
    但是當小萍媽媽建議女兒閱讀一些課外名著時,小萍卻總是拒絕。如何引導孩子閱讀名著等好書呢? 黃斐老師觀點:如今圖書市場魚龍混雜,市面上湧現大批的網絡小說。雖然其中不乏品質精良、文筆優美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讀物文筆粗糙,依靠描寫黃暴場景來吸引孩子的眼球。相比網絡小說,名著或名家著作稍顯晦澀難懂,孩子們自然更加願意閱讀網絡小說。
  • 學生不愛讀名著,名著又能奈「我」何? 名著怎樣走進學生內心?
    名著還是那些名著,但是,環境已經不在了。有時,我們作為家長或者老師的,總在感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呢?為什麼不能順著自己的意願去發展呢?那麼我們又想過沒有,如果我們生在這樣一個多媒體並存的社會裡,我們還會像以前那樣,排除外界的幹擾,傻乎乎地去捧著一本書去讀嗎?
  • 名著:世界十大難讀名著出爐,四大名著皆在榜,紅樓第一無異議!
    每個國家都有很多文學作品享譽世界,有的因為簡單易懂聞名世界,有的則因為佶屈聱牙,一直被大家束之高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被評為難懂的世界名著,究竟有多難懂吧。如果你感興趣,也可以收藏起來,留著慢慢研究哦。
  • 為什麼讓孩子讀那麼多名著?
    如今學校老師規定了很多閱讀書目,有名著也有老師們認為的好作品,我認為無可非議。首先孩子們總要讀書吧,那不得挑好的讀?經典中包含了祖先的智慧,文學的精粹,那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刷幾套閱讀題,都不如安靜讀會書,磨練孩子心性,了解天南地北,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學校為了檢測孩子讀書效果,無論小學中學,都設置了名著閱讀的考察題目。當然啦,這種考察基本都是常識性的,作家作品啦,情節人物啦,典故出處啦,都不會再次為難學生的,所以家長們放心。
  • 中學生一定要讀「名著」嗎
    其中,對《書裡書外》的指導強調:「這裡的書,應當是文學名著或者理論經典。」原本,在筆者看來,中學生是應當讀名著的,這也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共識。可是,作文收上來,有一篇讓筆者一驚,有喜歡,也有反省。《閱讀是自己的》這篇文章,記敘了自己的閱讀經歷,從小學到高中有幾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沒有一本是語文老師眼裡的名著。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叢書主編、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翁莉認為,親子共讀首先是學業的需要,名著經過歷史、文化、種族的考驗,流傳至今,讓我們看到了作品的閃光點,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不一定看到這點,尤其是成年人咀嚼起來內涵豐富的名著,比如《四世同堂》,對於閱歷淺的孩子讀來說,讀起來有困難難。
  • 孩子從小讀不讀名著,差別原來如此之大!
    「閱讀名著可以開闊眼界,汲取精神養分,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能借鑑書中的文字瑰寶,學以致用,提升閱讀力。正因為讀名著有諸多益處,目前全國各地小升初、中考乃至高考試卷中,名著閱讀的考題比例越來越大,閱讀經典成為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
  • 兒童不讀「四大名著」還能讀什麼?
    9月26日,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在《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公認「四大名著」是經典,但是這個經典真的就適合孩子嗎?秦春華認為,「四大名著」或並不適合兒童閱讀。  一直以來,輿論場上都存在「四大名著」不適合兒童閱讀的說法。人們看來,孩子的世界應該是陽光、快樂的,孩子接觸到的讀物也應該是陽光、快樂的。
  • 為何說四大名著有「四不讀」?究竟是哪四類?
    《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其本身就受眾極廣,再加上這四部作品曾多次被翻拍成影視作品,所以國內上至老人,下至幼童,人們或多或少對這四大名著有所了解。此外,四大名著還貫穿了我們的漢語言文化學習系統,在學生時代的課本內容學習以及考試中,總會涉及一些有關四大名著的內容,因此四大名著又經常被視為學生們的必讀書籍。不過,有說法卻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這又是為何呢?
  • 教育部閱讀指導書目發布《譯林世界名著講義》教你如何讀經典
    旨在「引導學生讀好書、讀經典,全面提高素質」,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日前正式發布。《指導目錄》遴選了300種古今中外優秀讀物加以推薦,名著閱讀再次成為教育界和圖書市場關注的焦點。如何使年輕讀者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名著、辨別譯本,挑選出最適合自己閱讀的經典?
  • 品讀經典名著,傳承中華文化
    突泉縣政協從設立「政協委員之家」開始,就定期舉辦委員讀書活動,組織和引導廣大政協委員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建設書香政協。他們品讀經典名著,感受閱讀的快樂,樂享傳統文化帶來的益處,通過讀書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圖為內蒙古突泉縣政協委員們品讀經典名著的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