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宴編劇,孔笙、李雪合力執導,侯鴻亮擔任製片人,黃曉明(特別主演)、劉昊然、佟麗婭(特別主演)、張慧雯等實力演員聯袂主演的古裝傳奇巨製《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日前網絡播放量已破13億,豆瓣評分高開高走目前已升至8.4分,更有網友評論「良心劇,全程無快進」,「越到後面越好看」。
播出的劇集更是將劇情推向高虐,引發網友淚目及熱議。繼濮陽纓(郭京飛 飾)下線後,昨晚蕭平章(黃曉明 飾)最終戰死沙場,緊接著大梁皇帝也病重駕崩,幾位重要角色先後下線,觀眾感到扎心的同時直呼「想不到」。
蕭平章保家國戰死沙場
蕭平旌忍悲痛送行大哥
在為弟弟蕭平旌(劉昊然 飾)解毒之後,蕭平章和妻子蒙淺雪(佟麗婭 飾)同赴北境支援身陷危機的父王蕭庭生(孫淳 飾)。蕭平章判斷大渝雖和北燕定下密約,想利用地形重現百年前的「三月彎刀」之勢,但大渝皇屬軍其時並不具備相應的勢頭和實力,若能守住關鍵地蘆塞,此戰尚有轉機。
戰場上,大渝皇屬軍和梁軍戰況膠著,蕭平章率軍從旁側直擊大渝軍陣,斬將殺敵穩定了戰況,一番廝殺之後蕭平章耗盡所有精力,在和父王蕭庭生遙望一眼後便跌落馬下。隨後,在大梁軍營裡,轉醒的蕭平章和父親、妻子一一告別,一句「既為長林之子,戰死沙場也算是死得其所」,讓人倍感心痛。而從昏迷中醒來的蕭平旌匆忙趕到軍營後卻得知大哥已離世,埋頭痛哭,悲痛欲絕,隨著一幕幕「長林王府日常」的回憶殺,整個劇情再度達到高潮,此時,剛剛失去夫君的蒙淺雪被診出已有兩個月身孕,這個消息又為觀眾扔出一顆催淚彈——小雪最終也沒能和夫君分享自己有孕的喜訊,但平章終有後,也給觀眾帶來些許安慰。大帳之前,蕭平旌率領全體長林軍高呼「噫興」為大哥送行。
梁帝託孤不舍長林王
《風起長林》彰顯人世間深情
除了蕭平章去世的淚點之外,昨晚的另一大淚點來自梁帝駕崩前喊蕭庭生的幾聲「哥哥」,加之兩人在《琅琊榜》中幼時嬉戲的畫面,讓人不由淚奔。蕭平章捨身救弟,梁帝當眾託孤,無私的兄弟情令人動容,同時也讓觀眾深感《琅琊榜》系列所傳遞的人間正義與濃濃深情。
《風起長林》自開播以來,廣受好評的除了曲折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之外,其傳達出的「家國情」、「兄弟情」也深得人心,正因情感上的認同,所以當蕭平章捨身救弟為國犧牲、梁帝託孤保全長林王的時候,才會引發觀眾的集體不舍與淚目。而這種熱血忠義的精神也會繼續延續,在蕭平章下線之後,蕭平旌將會成長,接棒大哥挑起守護長林王府和保衛大梁疆土的重擔,即使朝堂風雲變化,仍有忠義不變,熱血未涼
許多觀眾反映,與第一部相比,感覺第二部的節奏更慢。事實上,這並非因為劇情注水,而是由敘事主題造成的。
《琅琊榜》第一部的敘事主題其實十分之簡單,兩個字概括就是洗冤。
手握江湖第一大幫、才冠絕倫的「麒麟才子」梅長蘇,為了昭雪家族多年前的冤案,自江湖來至廟宇,攪弄風雲。
儘管在這期間,為了扳倒當朝最受寵信的兩位王子——太子和譽王,拔掉其在三省六部和軍方的爪牙,梅長蘇步步為營的算計,讓劇情看著根蔓縱橫,但這些龐雜的支線,最終只服務「洗冤」這一個主題。
相反,《琅琊榜2》的主題就相對繞了一些。從目前已播出的劇情猜測,應該是長林王府被陷害、最終洗冤的故事。
雖然只是多拐了那麼一下,但是勢必要在主、支線上多鋪陳一些。為了接觸到最後「長林王府洗冤」的主題,首先要做的是要讓其蒙冤。播出至今,《琅琊榜2》一直在做的就是這個事情,因為,難免會讓部分觀眾覺得節奏慢。
很多人分析《琅琊榜1》之所以好看的原因,是在於它契合古今中外通行的一個戲劇主題——復仇,國外的《基督山伯爵》《哈姆雷特》,中國的《越王勾踐》,無不出於此。
但事實上,這樣講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復仇」作為一個中性的詞語,它不存在立場,實施的主體既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壞人」。
但相信無論是好萊塢,還是國內的觀眾,大家都更希望看到「正義戰勝邪惡」,而不是好人飽受折磨,這是《琅琊榜1》的故事比《琅琊榜2》討巧的一個地方。
其實,把視線從《琅琊榜2》幾位主角挪一挪,現在已經有一條現成的「復仇」線呼之欲出,就是濮陽纓對長林王府和大梁的報復。
但觀眾為什麼喜歡看「梅長蘇復仇記」,卻不喜歡看「濮陽纓復仇記」,就在於兩者出發點和目的的不同。
從某種方面來說,梅長蘇和濮陽纓同為來大梁京城攪弄風雲的人,二人都應該算是「破壞者」 。
只是梅長蘇「破壞」的出發點是為了找尋真相,洗刷冤屈,他一路破壞,一路重建,最終是為了建立美好秩序。
而濮陽纓的復仇卻僅僅是為了洩一己私憤,為達目的,甚至不惜毀壞現存的美好。
關於這種洩私憤的復仇方式,在第一部中,梅長蘇就已表達過不滿。
在言侯爺私造炸藥,預謀在祭祀大典上炸死皇上為宸妃報仇時,梅長蘇趕來阻攔,說了這樣一段話:
皇上死了,留下一片亂局,太子和譽王兩相爭鬥,朝政不穩,邊境大亂,最終得益的是誰,遭殃的又是誰……你鬧得天翻地覆,舉國難安,可最終呢,只不過是殺了一個人而已,你這不是復仇,而是洩私憤。
可見,與濮陽纓不同的是,梅長蘇的復仇不僅有正義的背書、良善的目的,還有著極強的大局觀,自然能得到觀眾更多的同情。
梅長蘇的人設魅力難以超越
另外,《琅琊榜2》無法超越《琅琊榜1》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人設。
很多經典作品的人設設定之所以讓觀眾覺得有魅力,並非是其人物刻畫地多麼完美、高尚,而是他帶來的一種反差感。
就像《教父》一樣,把一個黑手黨領袖當聖人來拍,形成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混合型,因而讓觀眾覺得耳目一新。
梅長蘇吸引人的原因,並非完全是因為他的才計無雙的「諸葛亮」人設,而是他的「表」「裡」反差之大。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病弱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撥弄江湖、廟堂兩方風雲,把所有玩弄於鼓掌之中。
無論多麼強大的能量,只要他想,最終都將變成他炭爐裡的一塊焦炭。
讓一個極弱的人產生如此剛勁的能量,因為不可思議,這個人物便具了無可比擬的魅力。
同時,正因為他的病弱,才讓他的背負愈加顯得沉重,更容易得到觀眾的同情,加上最終戰死疆場、以死求全的結局,更是凸顯了其人物命運的悲劇性,因而成為觀眾心口的「硃砂痣」。
而在第二部中,雖然黃曉明飾演的蕭平章在智計和忠厚品格方面,頗給人梅長蘇+蕭景琰混合體的感覺,但終歸不夠鮮明,只能算作保守的「老好人」人設。
除了反差感,《琅琊榜1》在人設方面也在追求一種極致化,比如蕭景琰、沈追、蕭景睿、言豫津等,他們個個都是中國自古追求「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理想人格的化身。
因此可以看到的是,《琅琊榜1》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製作水準等一些可控的因素外,也有這些偶然因素累加的效果。
基於此,觀眾把兩部分開看即可,沒必要非在兩者之間分個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