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橋遠景
永安橋近景
「古老的御賜城堡、無價的文化富礦、濃縮的贛州宋城、神秘的水系文化、極致的風水傑作。」簡短的35個字,卻能撩起不少遊客前去南康譚邦城尋幽覓古的強烈欲望。
「雲海環繞,綠樹濃蔭,山泉飛瀑,深澗幽谷,奇石巖洞千姿百態,各色花草、奇禽異獸形成了一片世外桃源。」亦真亦幻的描述,令人對蓮花山充滿無限遐想。同樣位於南康邊遠山區,同樣是一處旅遊景點。然而,與坪市鄉的譚邦古城、蓮花仙山相比,永安橋似乎有很少人去關注。
殊不知,永安橋是南康境內唯一的古代廊橋,與信豐玉帶橋、安遠永鎮橋、龍南太平橋、石城永寧橋以及崇義章源橋並列為贛南地區最具特色的六大古廊橋。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值得前去觀賞。
蓮花河上的永安橋,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隱藏著怎樣的歲月痕跡?
綠水青山之中的歷史低訴
近日,記者來到坪市,欣賞著鄉間的絢麗秋色,不知不覺中,便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在耳邊越來越清晰。「看,那就是永安橋。」順著引路人手指的方向,只見一座精緻的廊橋橫跨在溪水兩岸,背後青山如黛。
「很多人去蓮花山,但很少人來永安橋遊玩。因為它『藏』在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裡,要是沒人指引,還真不容易找到。」引路的薛老伯告訴我們。在攀談中記者得知,永安橋是一座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古橋,當地村民都習慣地稱之為「暗橋」。據《鍾氏族譜》記載,是取「永以為好,既安且吉」的意思。
隨行的南康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永安橋屬於罕見的石木結構疊梁式廊橋,跨度約13.2米,寬約4米。橋墩為船形,前尖後方,它和橋身均用數十根長短不一的麻石條構建而成。走近長長的廊橋,記者看到,在橋身上面,蓋有走廊式的樓閣,兩側則架著簡易的木凳和護欄,並均勻地豎著4根方形石柱。
但凡公益性建築都會留下文墨以示後人,永安橋自然也不例外。人們現在可以從橋身兩邊的4根石柱上面,看到分別刻有7個字,合起來是兩副對聯:「永留司馬題斯柱,安得重陽臥此橋」「永懷冀免褰裳者,安坐何須納履人」。兩副對聯皆巧妙地把「永安」兩字嵌入了其中,細細品味,令人感慨諸多,似乎在訴說著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方便一代代山裡人通行
正如樹木要開花、泉水要流淌一樣,永安橋在這個小村莊與周圍的山水自然和諧相融,成了山水自然的一部分。
「整座古橋堅固耐用,至今仍起著供村民們通行和小憩的作用。」走上古老的廊橋,薛老伯告訴我們,永安橋曾一度輝煌,是古驛道上的一座為過往行人和客商避風遮雨的重要場所。舊時交通不便,一些小販肩挑著商品徒步從這裡往返遂川、井岡山、湖南等地。
「為了保護好這座稀有的古橋,2008年,我們撥付資金對永安橋進行了修繕。」南康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還打算把譚邦古城、蓮花仙山和永安廊橋這三處景觀進行整合推廣,做成南康坪市一日遊景點,順便開闢「農家樂」「垂釣區」,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風雨廊橋,幾多夢想。返回的路上,記者在想,勤勞的先民們智慧非凡地建造了永安橋,後人懷著深厚的感情保護著它,廊橋方得以一代一代地完好傳承下來。多少令人神往的故事,已無從考證,唯有這座廊橋還執著地佇留在原地,世世代代承載著風雨挺立如斯。(瀏坪 鍾榮 特約記者劉家喜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