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區大興鎮丹鳳汙水處理廠外的生態溼地綠意盎然。特約攝影謝捷視覺重慶
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過濾水流中雜質、淨化水體的作用。重慶日報記者11月28日從璧山區生態河長辦了解到,該區通過建生態溼地修復水環境,對於治理農業面源汙染、促進河庫水質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璧山區已在15個鎮街建設生態溼地5878畝。
「以前河裡的水又髒又臭,村民建房子都不願靠近河邊。今年,河邊的農房成了『搶手貨』,大家爭著開農家樂!」璧山區七塘鎮將軍村三組村民江朝德說。
記者看到,江朝德家門口的璧北河楊家橋段,河道兩側種滿了鳶尾、水生美人蕉、睡蓮、菖蒲等水生植物,風景如畫;河道兩旁的步行道上,有不少遊客正漫步觀賞風景。
七塘鎮黨委書記、鎮級河長範祥波介紹,璧北河楊家橋段位於七塘鎮場鎮下遊,過去是場鎮汙水和周邊工廠汙水匯集之處,河水一度臭不可聞,村民建房都遠離河邊。
自我市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七塘鎮通過河內清淤、河外截汙的治理模式,讓璧北河水質持續好轉。但新問題隨之而來:七塘鎮是璧山區農業大鎮,境內蔬菜、果樹基地眾多,如何削減農業面源汙染,實現璧北河一河清水向東流?
自2019年起,七塘鎮在居民集中居住地,規模種植基地和水田、關停養魚池附近種植水生植物形成生態溼地,藉助溼地的吸附、分解、消納功能,來構建生態保護緩衝區,達到消減面源汙染和改善水質的目的。
截至目前,七塘鎮已對3條河道和33塊水田、關停養魚池進行了生態溼地修復,共栽種鳶尾、水生美人蕉、睡蓮、菖蒲、旱傘草等水草450餘畝。
如今,璧北河七塘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河裡的魚蝦明顯變多了,一度「絕跡」的野鴨等水生動物也重新回到璧北河。
河流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帶來的是遊客紛至沓來。今年3月,村民楊年華返鄉創業,他租下河邊一所閒置農房,改造成農家樂。開業不到8個月,農家樂已迎來近萬名遊客,營業收入50餘萬元。
據了解,自2019年以來,璧山區在來鳳街道、七塘鎮、河邊鎮等6個鎮街開展了農村生態溼地建設試點,治理類型分為河道治理型、溝渠治理型和田塊治理型。
農村種植大戶是該區農業面源汙染的重要源頭,鑑於其地塊相對集中,璧山區採取了在種植基地下遊地區修建生態溼地的辦法,來消納和減少氨氮總磷的排放量,選址主要集中在面積10畝以上花卉苗木種植基地、5畝及以上蔬菜種植基地和30畝及以上果園的鄰近區域,以及汙水處理廠周邊。
今年,該區在15個鎮街全面推行生態溼地建設,截至目前已建設農村生態溼地面積4913畝、河道溼地365畝,水庫周邊生態溼地600餘畝。
【來源:重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