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陝西西安臨潼,因其非凡獨特的結構布局、設計思想,以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74年在陝西西安臨潼發現了兵馬俑陣地。這些兵馬俑鬼斧神工、形態逼真的高超技藝與豐富內涵,讓人嘆為觀止,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無價瑰寶。
如此氣勢磅礴、威風凜凜的車馬軍隊,見證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霸氣,使其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宏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而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深藏於地底。
正如這幾句話:千人千面兵馬俑,潼關渭水守千秋,百萬將士今猶在,仍擁當年秦始皇。
這無疑是對無數秦始皇地下亡靈戰士-陪葬兵馬俑的盛讚。有說去西安有兩種人,一種是剛看了兵馬俑的,一種則是正在去看兵馬俑路上的。這說明了兵馬俑極受世人讚賞。
而關於兵馬俑所謂「詭異」之處,其實大多屬於坊間傳言,也即說大多傳言為野史或人為。現暫且列舉幾個,權當茶餘飯後的談資吧。
圍繞兵馬俑話題中主要有3個所謂的詭異之說,但由於缺乏科學準確的論據,迄今為止很多專家對此都無一致定論,現簡述如下~~
1:兵馬俑為何有火燒痕跡?
參觀過兵馬俑或看過相關報導的都知道:很多兵馬俑身上都有被大火燒過的痕跡。其實兵馬俑本來的樣子是彩繪的,很難想像坑中灰頭土臉的秦俑原色是彩色,而由於火燒和自然破壞,我們今天已然看不到它色彩絢麗的本貌。
那兵馬俑到底是被誰放火燒的呢?這就成了謎。
歷史對此,並無具體記載,但有野史記錄西楚霸王項羽曾到過兵馬俑坑。據說項羽剛見到兵馬俑時,一下就怔住了,兵馬俑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個又表情各異、略有不同。
於是項羽就劈開幾個兵馬俑欲一探究竟,誰知破碎的兵馬俑竟赫然出現了白骨,嚇得項羽一把火燒了兵馬俑。可能擔心會發生靈異事件,亦或者擔心兵俑死而復活,這當然是古時人們樸素的觀念局限了,我們切勿盡信。
還有,有奴隸社會的商代,活人殉葬惡習早已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墨子.節下葬》有記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士大夫殺詢眾著數十,寡著數人」。但如此殘酷,必遭致正義之士的堅決反對。
到了周代,就取而代之以木頭、陶瓷或泥土製成人型的木偶,並將之做人男僕或女僕模樣來代替活人殉葬;有時也會雕刻成牛、馬、羊或車等。因此我們更願意相信兵馬俑是由泥土、木頭等材質雕刻而成,並非活人燒制。
2:兵馬俑手上兵器去哪裡了?
兵馬俑姿勢各異,手裡狀如拿著兵器的樣子,但奇怪的是他們手中並無兵器。按整個兵馬俑嚴整威武的陣容來看,兵俑手上少了兵器,則有些缺失了象徵大秦王朝威武形象的關鍵。
而且,按照兵種可由不同兵器樣式來劃分來看,但這些可用來劃分兵種的兵器卻消失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有網友可能說歷史長河2000年了,時間太長兵器腐爛也在所難免。但其實不然,如果兵器腐爛的話,至少會有腐爛留下的蛛絲馬跡,雖然坑內有少量兵器痕跡,但還是做不到每人一把。
但不論是查找史料,還是根據兵馬俑造型推測它最初形態來看,大多兵馬俑都應該是手握兵器的。即使時隔數千年銅鐵質的兵器腐蝕得只剩殘渣,但也不可能全然不見了蹤跡。
那這些兵器都去了哪裡?這自然就成了謎。
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拿走了這批兵器。那麼究竟是何人所為?坊間有傳言說,在兵馬俑建成以後,帶兵前來的項羽看到兵馬俑手中的兵器製作精良、甚是喜愛,為了武裝自己的軍隊、減輕軍費,就直接徵用了這批兵器。
看來西楚霸王可能又與兵馬俑扯上了關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了。但坊間傳聞也只是傳聞,也並非一定是項羽所為。
雖然不能肯定是項羽拿走了裝備,但能肯定的是兵馬俑手上是有兵器的,從其手勢也可推知。只不項羽的可能性較大,也有說可能是劉邦,甚至還有可能是之前秦朝的人。
3:兵馬俑的髮髻為什麼是歪的?
我們看到,坑底有很大一部分兵馬俑髮髻都是歪的,這是什麼造型?讓人們心生疑竇。
從兵馬俑栩栩如生、鬼斧神工的造型來看,工匠們出現工藝性失誤的可能性很小,畢竟沒有人會在嚴刑峻法下犯下這種低級的錯誤。而從兵馬俑的仿真程度來看,稱得上是人俑界的精品之作,其結構比例和形態都和真人相似,所以工匠失誤性一說站不住腳。
專家通過查史料得知,兵俑這種歪髮髻是當時楚國才會有的專利,歪髮髻正是楚風的體現。而秦國大名鼎鼎、鐵血手腕的宣太后羋氏就是楚國的宗室,這種楚風就是來自秦宣太后。
因而很多人就此推測:兵馬俑很可能是專門為宣太后打造的,是秦朝宣太后(羋月)的陪葬品。但這些都只是推論,並沒有最後定論,也有可能在製作過程中,這些秦俑模型裡就有很多楚人,他們的髮型就是這樣。
其他
還有坊間傳言的盜墓者之說,幾個人本要去盜幾件寶藏的,結果反而斃命了,不過真假如何也不得而知了。有些人認為兵馬俑每個表情都不一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如此逼真,竟與真人很像,讓人不寒而慄。
總結
關於兵馬俑的民間傳聞還有一些,僅例舉以上幾例。這些民間野史傳聞也為我們了解兵馬俑增添了神秘色彩,但無論有怎樣的傳聞,我們都要堅持科學的理論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最後,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點讚,為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而驕傲和自豪,愛中華、愛中華文化、愛文物從你我做起。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