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地開始寫作,意外地走紅,意外地因此改變了人生軌跡——一個記者從小就認識的人,寫了一部小說,引發了一場如此大範圍的青春回憶。
隨著趙薇導演的電影作品《致青春》票房走高,小說作者辛夷塢成為家鄉小鎮上的新聞人物。
人物>>>
辛夷塢,原名蔣春玲,80後女作家,青春文學新領軍人物,獨創「暖傷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說,作品均長居銷量排行榜冠軍位置,並陸續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累計銷量突破300萬冊。作品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晨昏》《山月不知心底事》《許我向你看》《我在回憶裡等你》等。其中《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被趙薇拍成電影,創下票房奇蹟。
故事>>>
意外的超級暢銷書
大學畢業後,辛夷塢是南寧一家電力國企的文字秘書。工作不是很忙,這也是她冒出寫作想法的原因。
「沒想過有多少人看,沒想過成名,純粹就是自娛自樂。」她非常低調地寫,直到她從單位辭職兩年後,都鮮有同事知道她在寫小說。有一次,她替單位領導籤收郵件,這是領導給妻子在網上買的書,其中就有《致青春》。但實際上,領導並不知道辛夷塢就在眼前。
《致青春》是辛夷塢的第二部小說。她寫這部小說時,跟網友聊天,想著這部小說叫什麼名字好呢?討論的結果是:致我們終將腐朽的青春。「腐朽」一類的詞不好作為書名,最後改成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個看上去有些冗長的名字對這本書的流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是一個吸引人的短語,現在,幾乎成了一個習語。
這部原本只是放在網上的小說引起出版商注意後,辛夷塢獲得了出版合同,起印數並不高。「我當時根本都沒去想這本書會賣得怎麼樣。」當出版商告訴她這本書要加印的時候,她大為驚訝。相對於這本書此後龐大的銷量,只是開始。今年過年前,辛夷塢跟我透露了一下各種版本《致青春》的銷量,已經超過150萬冊。前些天,我又問了她一次。她告訴我,在電影上映期間,《致青春》至少又賣了大概三四十萬冊。這是什麼概念呢?按照如今中國出版界的行情,一本書能賣5萬冊就是暢銷書,《致青春》這樣能賣一兩百萬冊的書是書商們夢寐以求的超級暢銷書。
2010年,辛夷塢與原來的出版公司「分手」,換成了現在的出版公司——儒意欣欣。這家出版公司有影視背景,正是現在的經紀人將她的書推薦給了編劇李檣。李檣之前編劇的《孔雀》《立春》《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等,都是文藝氣息濃厚的作品,他覺得《致青春》有非常吸引他的地方,便把這本小說推薦給了趙薇。趙薇當時正為自己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畢業作品而發愁。在各方努力下,這部小說被李檣改編成了劇本,然後,趙薇將此拍成電影。
由頭>>>
這段時間,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的作者辛夷塢成了家鄉小鎮上的新聞人物。「電視臺的人找到了我媽,我媽不接受採訪,他們就在我們家門口拍了一通。」辛夷塢說。她原名蔣春玲,根據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正在上映,票房已經超過6個億。在過去的一個月,不計其數的人因為這部電影,懷念了自己的青春。
我和辛夷塢前後相差一年出生在桂北一個小鎮上,當時,我母親和她的父母是一家工廠裡關係很好的同事。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我們都就讀於同一所學校。
我之前從未將她與寫作這件事聯繫起來。上中學時,我一度是校刊編輯。那時,我每天會打開校刊室的信箱,取出同學們的投稿,自認為知道學校裡所有文章寫得好的學生。我使勁想了想,沒想起看到過辛夷塢的文章。「哈,我那時連周記都懶得多寫幾篇啊。」辛夷塢說。這讓我稍感安慰,不至於為自己當年的「有眼無珠」感到懊惱。
今年快過年的時候,我在南寧見到了她。我們已有十多年沒見過面。去年,我母親告訴我,蔣春玲在寫小說。直到那時,我才知道她原來就是辛夷塢。彼時,趙薇的電影已經完成拍攝,正在做後期。
辛夷塢怎麼會想到寫小說呢?這讓我感到好奇。「我是在某一天下午,突然想著寫一些東西。」辛夷塢說,「就一口氣寫了一萬字。」那是2006年的事情。她打算把這段寫下的文字放到網上,還需要一個筆名。她剛好在頭一天讀了王維的詩《辛夷塢》,就把這首詩的名字作為了自己的筆名。這一萬字就是她的第一部小說《原來》的開頭。
她說>>>
「要我說的話,我寫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故事。」
「現在的人,如果是搞金融什麼的,很樂意告訴別人自己的職業,但如果說自己是作家,大家幾乎會覺得這個人很不靠譜,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還好點。」
「我媽有時候問我,你的書到底寫的是什麼,能給我講一講嗎?我一是覺得談自己的書會有點怪,而且我說了的話,我媽會問哪個是誰的原型。別人還好,如果是我媽的話,我覺得會有些尷尬。所以,我現在都沒給我媽看過我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