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鴨知縣古來殊,為政清廉舉世無。
倘使官員皆若是,黎民安泰樂斯乎。
這首詩說的是一代名臣于成龍的故事。于成龍,字北溟,號於山,山西呂梁人。康熙稱他為「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乾隆題御書「清風是式。」他清正為官二十多年,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對得起百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如同一股清流,卓然於世。
「半鴨知縣」是老百姓給他的美稱。據清代筆記史料記載,源自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縣任知縣時的一段故事。
清順治十八年,四十五歲的于成龍受到朝廷的委派,到廣西羅城縣任縣令。羅城隸於清廷統治不到兩年,由於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而且當地萬山環繞,瘴癘盛行,從北方到那裡為官的「百不一歸」。臨行前,他對親友說:「某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話別畢,于成龍就帶著簡單的行裝和幾個僕從,騎驢就道,前往羅城赴任。
羅城縣呈現在他眼前是滿目瘡痍,沒有城郭,也沒有縣衙。僅有6戶人家、草屋10餘間。一行人只得寄居在關帝廟裡,在院子裡累土作為几案,每天蹲在地上吃飯。不久,隨從僕人大半染疫癘而死,剩下的也告歸而去,只剩于成龍孤身一人。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萬裡惟餘一身,生死莫能自主,夜枕刀臥,床頭樹二槍以自防。」他每日僅粗茶淡飯兩餐,有時甚至日食一餐,習以為常。
在生死都不能自主的困境下,于成龍仍是勤政愛民,積極整頓治安,建立保甲制度,訓練鄉兵保衛縣境,並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上疏朝廷減輕當地百姓徭役負擔,同時,興建學校,創設養濟院,以教化、救濟百姓。羅城縣的社會生產生活得以逐漸恢復。
中秋節快到了,于成龍的兒子從山西千裡迢迢到廣西去探望父親,要父親告假回鄉探望病重的祖母。他從家鄉帶了一隻臘鴨。到了羅城,見到了父親,父子倆都很高興,但是于成龍為官太清廉了,無錢買肉,只好割了半邊臘鴨過了中秋節。過了節,于成龍請假告準。父子啟程回家,由於盤纏不夠,只好又帶這半邊臘鴨在路上做菜餚。父子倆靠著半邊臘鴨,一路餐風露宿回到了家鄉。
他的同窗好友思恩縣令錢能此時也回到了家鄉。與于成龍不同的是,錢能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修豪宅,擺宴席。于成龍想要規勸錢能為官要清廉自律,卻被錢能吟了首打油詩笑話:
你我同朝為知縣,你吃臘鴨只半隻。
破屋舊舍難入目,真在人前丟臉面。
父子倆只吃半隻鴨子的故事傳到廣西後,老百姓非常感動,鄉親們就送了個綽號給他——半鴨知縣。
後來,于成龍輾轉天南地北,隻身天涯清官,不做交際饋遺之事,不帶家屬赴任,不許僕從揮霍,生活至為清苦。他死後,室內「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除了破舊衣物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四壁蕭然,別無長物,見者無不淚下。
百姓心中有桿秤。于成龍辭世的消息傳開後,江南百姓「皆巷哭罷市,家繪像以祀之」;靈柩歸葬之日,江南士民數萬人,步行相送20裡。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于成龍從半鴨知縣到於青菜,其人格、精神,如同北極星,永遠光照史冊,垂範後人。(瀘溪縣紀委監委 胡靈芝)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胡靈芝
編輯:洪政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gov.rednet.cn/content/2019/02/20/509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