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7月8日電(記者 李佳佳)8日在上海發布的2011年度「新華-道瓊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簡稱IFCD INDEX)」顯示,紐約、倫敦、東京繼續領跑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實力前三甲,其餘的4到10位分別是香港、新加坡、上海、巴黎、法蘭克福、雪梨、阿姆斯特丹。
與2010年度相比,前10位城市位次並沒有出現大的變化,上海憑藉在服務水平、產業支撐和綜合環境等分指標上的進步,提升2位至第6位,雪梨提升1位至第9位,第10位的華盛頓則被阿姆斯特丹取代。
在中國大陸的金融中心中,上海排在第6位,北京排在第14位,深圳排在第21位,均處於中上位次。
在過去的一年裡,世界經濟和金融格局悄然變化,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短期內難以消退,美國失業率仍然高企,全球經濟復甦前景仍不明朗,新興經濟體在此期間則實現了高速增長,十大國際金融中心又呈現出怎樣的變化圖景?他們又將被冠以怎樣的關鍵詞?
紐約:穩坐龍頭
在所有參評的45個城市中,紐約的金融市場、產業支撐和服務水平三項要素均排名第一,以87.69的綜合得分位居榜首。僅「成長發展」要素相對較弱,排名第4。
紐約和倫敦的座次之爭由來已久,在2011年度的指數報告中,紐約僅在「成長發展」這一要素上落後於倫敦,以其全面領先的優勢穩居國際金融中心龍頭。
從紐約金融市場方面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交易所及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雲集,許多外國銀行也在紐約設有分支機構。紐約在資產管理規模和股票交易量方面列世界第一。
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在2011年上半年領跑全球IPO市場,其IPO融資總額達到254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一。
倫敦:歐洲王牌
IFCD INDEX的報告顯示,倫敦的綜合環境排名第1,金融市場和服務水平排名第2,產業支撐排名第3,成長發展較去年下降1個位次排在第7。
倫敦金融城擁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市場、保險市場、黃金市場和碳交易市場。在包括衍生類場外交易活動、外匯和金屬貿易等領域,倫敦也是全球的領頭羊。
遠離歐元的英國也因此躲過了來自歐洲大陸持續不斷的債務危機。發展指數報告指出,倫敦在綜合環境要素上躍居榜首。倫敦金融中心的監管法律法規健全,透明度和規範程度高,對金融業實行綜合監管,由英國金融服務局、英格蘭銀行、財政部相互配合。服務金融發展的配套條件完備,集聚了一大批服務於金融業發展的中介機構。
穩定的政治環境、獨立的司法體系、透明的監管機制和吸引人才入駐的體制是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看家本領。
東京:領軍亞太
東京在五項要素方面均位列前三,這也奠定了東京在全球金融中心「三甲」地位。
作為亞洲區的頭號種子,東京在亞洲金融中心排名第一,超過香港、新加坡和上海。除「成長發展」這一要素落後於上海、香港外,其他各項排名中,東京全都是亞洲區的領軍者。
雖然今年的強震海嘯對東京有一定的衝擊,日本也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但東京作為重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難以撼動。不受地點限制的電子交易形式,以及被全球認可的儲備貨幣——日元,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然災害對於東京金融中心地位的影響。
從長期來看,東京將面臨一些結構性挑戰。繁瑣的程序、高企的稅收等因素降低了日本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香港:最佳樞紐
在2011年的指數發展報告中,香港在五個要素方面發展均衡,均名列前茅,尤其是成長發展方面表現突出,排名第2位。
香港不僅在地理位置上有著承東啟西的優勢,更是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強力支持下,承擔著越來越多中西交流的重任。香港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開放的經濟制度成為許多中國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跳板」。
人民幣國際化更是給香港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潛力。目前香港的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迅猛,預計未來在人民幣存款、跨境貿易結算與債券發行等方面仍會保持強勢增長。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化將有助於吸引經營人民幣離岸業務的外資銀行和金融機構匯集香港,也有助於進一步強化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優勢和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新加坡:均衡發展
新加坡的排名較去年上升一位,位列此次十大金融城市第5位,成為第二梯隊的領頭羊。
新加坡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港、重要商業城市和轉口貿易中心,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立足於服務整個東南亞地區,產業支撐較強是新加坡的優勢,也成就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
全球第四大外匯市場、亞洲最早的金融期貨市場和活躍的短期資金市場成為新加坡綜合競爭力的有力保障。此外,新加坡素有「亞洲的瑞士」之稱,其在稅收方面的優勢也是吸引眾多金融機構的一張王牌。
上海:創新成長
IFCD INDEX報告指出,2011年度,上海的排名上升2個位次至第6位。作為中國乃至全球被看好的潛力型發展城市,上海在成長性中再次排名第一。
近一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新的金融產品不斷湧現:銀行間貸款轉讓市場、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等相繼掛牌,期貨保稅交割、境外投資PE試點等瓜熟蒂落。此外,原油期貨、白銀期貨等新品種指日可待,國際板已「越來越近」……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服務水平」要素排名從19位躍至第7位,這一點對於金融從業者有莫大的吸引力。近期,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表示擬在上海建立第二總部,這也將提升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
根據IFCD INDEX顯示,上海在綜合環境要素方面還是有短板,今年排第19位,這也為上海的後續發展提供了成長空間。
巴黎:盛產「總裁」
作為歐洲大陸傳統的金融中心,巴黎在45個城市排名中列第7位,較去年下降2個位次。
法國金融業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規模龐大。目前法國國內共有各種金融機構600多家,近4萬家分支機構,從業員工總數40多萬人,銀行業的總資產為7萬億歐元。
然而,巴黎乃至法國近來更受人關注的卻是其前後兩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人選。前IMF總裁卡恩一案正在峰迴路轉、節外生枝之時,同樣來自法國的繼任者拉加德已經開始著手調整IMF的人員結構。
在全球金融市場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總裁自1945年以來全部來自歐洲,其中五任IMF總裁皆出自法國,除了卡恩和拉加德,歷任IMF總裁的米歇爾·康德蘇、雅克·德拉羅西埃和皮埃爾·保羅·施威策爾均來自法國。
法蘭克福:歐元中心
IFCD INDEX報告顯示,法蘭克福在45個城市排名中列第8位,較去年下降1個位次。
作為歐洲央行總部的所在地,法蘭克福不僅是歐元區是否加息的決策中心,也是歐洲債務危機漩渦的中心。德國在希臘危機問題上的態度甚至決定了希臘乃至歐元的前程。
法蘭克福是歐洲貨幣機構匯聚之地,擁有400多家銀行、770家保險公司。歐洲銀行總部和德意志證券交易所都設在法蘭克福。
德交所和紐約泛歐交易所合併後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交易所集團,其中一個總部設在法蘭克福。全球頂級戰略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近日已證實,建立歐洲評級機構的計劃已經在法蘭克福金融中心啟動,這些新動向都將進一步鞏固法蘭克福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雪梨:澳洲「一哥」
45個參與評選的金融中心城市中,來自南半球的城市少之又少,作為澳洲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雪梨也是排進前十名的唯一南半球城市。
雪梨的優勢在於綜合環境和服務水平,而在金融市場、成長發展和產業支撐方面均遜於東京、香港、新加坡和上海。
雪梨已發展成澳大利亞最大的集團總部與金融中心,也是亞太地區的重要金融中心。雪梨期貨交易所是亞太地區最大的金融期貨與期權交易所之一。雪梨期交所是全球第12大期貨市場,以及第19大期貨與期權市場。
IFCD INDEX報告顯示,雪梨的綜合環境排名第9,是其各分項排名中最為靠前的,服務水平排名第11,金融市場和產業支撐均排名12,成長發展排名13。
阿姆斯特丹:老牌崛起
阿姆斯特丹今年取代華盛頓躋身國際十大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場要素與綜合環境要素方面較為突出,分別排在第13位和第7位。
作為荷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阿姆斯特丹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貿易的重要港口,並推動金融業務的創新發展。在17世紀,阿姆斯特丹的金融業已經十分發達。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和股票交易公司都是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
阿姆斯特丹憑藉金融市場要素的穩定與綜合環境要素的位次提升,追尋昔日歐洲大陸金融中心的足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