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教育制度的缺陷是利益集團彼此默認的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溫鐵軍

中國現階段教育體制還是局限於把人變成資本化的一個要素

鳳凰網文化:溫鐵軍老師您好。剛才《文化縱橫》4周年慶典上,我看您基本是從大的中國文化這方面談了一下,知道您主要是研究三農這塊,我想您能不能具體從農村文化這塊兒說一下。

溫鐵軍:我們所謂的鄉土文化是因為它和自然條件緊密結合的,因此農村文化本身就是叫文化,文化內涵是多樣性的,因為自然條件,資源、地理等等自然條件多樣性,而導致鄉土社會它有多樣性。比如說你在西北黃土高原上,那你得吼秦腔,你在內蒙古高原上,你就得是高亢嘹亮歌聲,而你到了江南就是絲竹,它是水鄉文化,它就是不一樣,那這個文化不可能被統一。

而當產業資本時代,其實我剛才來不及細講,我們這半個多世紀其實是一個如何把多樣化的人,把他要素化,就是你必須經過知識教育把你從幼兒園小學開始培養起,讓你知識完全標準化,那就叫做知識教育,知識教育很大程度上和產業資本階段的資本需求是一致的,產業資本要求把人標準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把人的知識標準化,這樣才便於產業資本把人變成要素。馬克思也早就講過,什麼叫資本主義,就是人類創造了一個異化物叫資本,這個資本再把人類反過來異化為供資本佔有剩餘價值勞動力要素,那就是資本主義了。

我們這些年,我們的教育也好,我們的文化建設也好,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體系建設,其實是服務於標準化的,把人異化為要素的客觀需求,這個無所謂對錯,但現在如果允許我們多說幾句我們得說清楚,現代是叫做產業資本過剩,我們自10年前就已經進入了生產過剩階段,因為生產過剩而出現了一系列的調整。其中2007年,中國正式提出生態文明理念,本身就是重大的理念性的調整,生態文明就是承認人影響是多樣化存在的,社會是多樣化存在的,那因此文化的知識回歸了,那這個時候就應該調整,不應該只把教育變成服務於資本化人類資源的一個過程。

其實我們說現在的文化處境,首先要從教育改起,否則如果教育繼續奉行,把人多樣性的資源異化為一種要素,一定要用標準化的知識體系,知識化的教學方式,學科化的所謂研究,來規範這一切的時候,那知識就死了,為什麼現在我說叫做有教育沒文化,教育它是一個去文化的,因為去文化,去掉了多樣化的知識體系,它把它都規範化為學科,那學科就收窄了,因此現在的博士是窄士,越來越窄,然後要求你按照一個非常明確的規範體系,包括你所有的論文如果沒有這套體系的規範你就不能成立,所有這些東西不是讓你博,而是讓你窄。

套東西就漸漸使得人類本來有的豐富的知識,逐漸逐漸就被窄化為現在的知識教育和學科化的知識,所以這個東西如果我們沒有知識,我們連討論都不討論,那你就很難真正提到基礎性意義的文化層面。

我最後講到的,我說要拿個故事來說什麼意思呢,就是人家打工者已經自己把自己的文化做了他們的建設了,而我們的知識卻要去把它規範掉,說哪裡條件不夠,你不符合知識教育的要求,然後把它抹掉,這其實是反文化的教育。打工者是一個2億多人口的龐大社會群體,他好不容易算有點自己的文化現象,為什麼一定要摧毀呢?我們現在網上有些人來爭論說,難道你們讓這些打工者的子女到知識教育的學校去受教育不是教育條件更好嗎?對不起,它是把你視為一個機器上螺絲釘的教育,它不是真正意義的讓你可以所謂素質教育,或者多樣化發展,不是那個道理。因此我們現在越強調教育要多元化,教育要素質教育,人的全面提高,其實就越窄,這套東西大家都不滿意。

教育制度的缺陷是利益集團彼此默認的

鳳凰網文化:您覺得指日可待嗎?

溫鐵軍:還沒討論,還沒人提出,我也是60歲以後才敢提,如果我60歲以前我要提的話,那我整個體系就沒有分配,它的利益集團我剛才說了,利益集團會排異,任何人感覺讓這個利益集團受到哪怕些微的損害,你都不能存在。

鳳凰網文化:這是大家默認的一個東西。

溫鐵軍:中共十七大的政治報告已經明確講了這套道理。

鳳凰網文化:還是說打工子弟學校,因為也是算現在一個新聞事件,您覺得整個現在事態僵持到哪兒,樂觀或者不樂觀的拮据分別是什麼?

溫鐵軍:反正總之你是得罪不起這些利益集團的。

鳳凰網文化:我其實看微博上吵得挺熱。崔永元也加入進來。但事實上效果呢?

溫鐵軍:沒有用,為什麼呢?因為這就意味著你從他的飯碗裡邊切一塊,其實事件通行的一般義務教育的規則是錢跟人走,無論你是誰,只要你是一個適齡青年,你應該得到義務教育經費,你無論到哪兒去,只要我收了你這個學生,哪怕你是一個學生,你願意到我的班上來上課,我立刻會有一份義務教育經費到我這兒來,這應該是全世界通行的規則。但我們現在不是這樣,我們現在是把國家的稅收形成的財政開支,或者是義務教育經費這種公共品,只劃歸給某些指定的學校,你沒有選擇權。

中國現在的城市文化都是反文化的

鳳凰網文化:然後我其實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您大概講一下現在農村的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互滲這塊兒。

溫鐵軍:城市文化是一個水泥森林魁偉的沙漠,人們老死不相往來的文化,你自己在城市裡你也很清楚。

鳳凰網文化:這就是它的本質。

溫鐵軍:你可以在酒吧裡跟陌生人,但你不願意跟你的鄰居交往,它是一種非常個體主義的文化,因為城市基本上是以資本積聚來形成文化的,它是個典型的具有資本商業包裝的文化體系。你不能把所有的營銷都叫成商業文化,你也不能把企業家訓練本企業的員工,讓他有紀律好好幹活,當成是所謂企業文化。今天的商業文化和企業文化說白了,本質意義是反文化的,而且被我們當成教學的內容,當成現在媒體宣傳的內容,把這些東西當成是真正意義的企業文化,商業文化,不對。真正意義的企業文化首先講的是本企業對於社會盡了什麼責任,而不是說通過本企業內部的紀律培養,然後讓所有的員工都聽話。中國現在的企業文化恰恰是服務於產業資本階段的,我們剛才說把人類異化為要素的所謂文化,這是一個典型的反制,反文化的。

鳳凰網文化:其實有一種說法認為,相對於歐美更成熟的來講,中國的城市文化其實也還尚未完全形成。

溫鐵軍:沒錯,今天的所謂商業化的城市文化本身是反文化的,一旦你把商業文化變成一種經過無數的營銷和廣告包裝出來的消費主義的時候,那消費主義本身是極其對立的反文化。我在這場合不太會願意說的太明確,今天就要拿企業家的錢,票友幫忙來撐場子的,而不是談文化問題的,如果談文化問題我是點到為止。

中國學生付出的所有代價都是為了一張中產階級入場券

鳳凰網文化:因為你本身也在人大任教,您會不會跟學生明確的講剛才的這些現實情況?

溫鐵軍:我是在講課之前反覆強調,告訴我的學生,千萬不要聽了我所說的這些東西之後就形成對現在教育的所謂學分體系,知識教育的任何對抗,老老實實去把該拿的分拿到,該拿的東西拿到,因為現在的教育,特別是人民大學這種前十的學校,它是給你一個中產階級入場券,你所有的付出,包括把你自己扭曲,所做的這麼巨大的代價,就是扭曲掉你自己人性。

鳳凰網文化:您看過很多人付出代價。

溫鐵軍:你們付出代價無外乎就是拿到一張入場券,所以這張入場券拿到之後再說,當你有獨立思考,討論問題的能力的時候再討論,現在還不行。家裡邊親友給您湊錢讓你幹嗎,就是好好把這張入場券拿到。

鳳凰網文化:沒有這張入場券一切都是空談?

溫鐵軍:這個社會階層的分化已經越來越明顯,那你要什麼?我們在這種社會階層分化面前我們無能為力,我們只不能說,對不起,我給你講的一切是知識,但它不符合知識教育,它是反制的知識教育的對立,我跟你講這套東西不要拿去考試,當做你在大學階段豐富自己思想的一種參考。

相關焦點

  • 溫鐵軍:只有調整現存利益分配機制才是真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主任溫鐵軍日前在「新農村建設:實踐反思與展望」研討會上表示,對農村問題認識不一致的背後是複雜利益結構及其話語權分配的問題,只有對現存利益分配機製做調整才是真改革。該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與和新華社經濟信息部主辦。
  • 溫鐵軍專訪(一)| 生態文明的教育要回到源頭去
    鄉村實現「五大振興」,每個環節都涉及教育。 現在談教育,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學校,但觀念也在變,更大的教育還在社會、社區和家庭中。 溫鐵軍:相對以「四維」「六藝」達致修齊治平的傳統教育,現代學校教育實際是很新的。
  • 溫鐵軍:按照立場,我是左派
    這一希望被當作意識形態宣傳了幾十年,大家可能已經默認了對意識形態化的社會科學來說,我才是怪物人物周刊:農村和農業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必然走向衰敗,你不認可這是討論三農問題的前提?溫鐵軍:如果把現代化當作終極目標,把發展主義當作達成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是會得出農村農業必然衰敗的結論,但是如何看待發展主義大趨勢下的生態災難?
  • 溫鐵軍: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權益
    原標題:溫鐵軍: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權益 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22日在「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十月談」上表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權益問題,農民權益不僅包括生存的權利,還包括比較的權利和參與的權利。
  • 溫鐵軍:「圈地運動」下 很難真正保護耕地
    主要觀點:耕地糾紛多的根源,不在於資源不足,而是耕地資源在資本化過程中,所有參與土地資本化經營的利益集團都要多佔一塊收益的問題。  中國經歷了三次「圈地運動」   記者:在中國現實下,你對耕地保護的前景有怎樣的預測?
  • 溫鐵軍:「我深受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影響」
    11月26日上午,著名經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應邀來巴中參加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研討會,他發表了題為「中國百年鄉村建設——在鄉土實踐中漸進地認識客觀世界」的演講,系統梳理了中國百年來現代化進程中的另一條道路:以自治和鄉土重建為核心的中國鄉村建設史。會後,記者對溫鐵軍進行了專訪。
  • 溫鐵軍:「條塊分割、尾大不掉」是政治體制的核心弊端
    從「農民可能無產化」、「地方尾大不掉」到「精英階層的不自覺」,也許溫鐵軍的分析邏輯在學界還有爭議,但他的結論卻不能不發人深省。  土地是穩定第一要務  《中國經營報》:你認為,因為基本土地制度改變——主要是「新增人口不分地」,導致了現在城鄉矛盾的集中,怎麼理解?
  • 溫鐵軍:我們這代人得知恥
    2014年9月25日,溫鐵軍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專訪。(記者 侯欣穎 攝)《環球人物》記者 李雪 人物簡介溫鐵軍,1951年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當年住在機關大院,溫鐵軍是有名的半仙,常在古樹下練氣功,其實只是為了躲開那些吃喝玩樂。閒下來的溫鐵軍沒閒著,根據農村試驗區研究成果寫書、讀學位,研究近代經濟史。也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反思資本深化帶來的三農問題。2003年,溫鐵軍與幾家單位合作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成立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實驗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
  • 大選凸顯美國制度性缺陷
    這樣的「美麗風景線」是貧富懸殊、階層固化、政黨極化、種族矛盾、城鄉矛盾和建制派反建制派矛盾等多重衝突對立長期積累的集中爆發,凸顯美式民主政治的制度性缺陷、美國長期以來吹捧的言論自由和「人權至上」等的虛偽性。  一、美式民主政治的制度性缺陷嚴重惡化  2020年美國大選讓其「民主赤字」越發凸顯,其根源在於美式民主政治的制度性缺陷。
  • 溫鐵軍:鄉村振興戰略可緩解中美貿易戰衝擊
    貨幣不同啊、資本市場制度不同啊,乃至於語言、文化各個方面,說都有不同,你怎麼整合?    胡玲:對。  所以我們說當我們把這種體驗變成歷史文化傳承、變成教育、變成鄉土知識發掘的時候,這東西是一個無限廣闊的領域。再進一步說,有很多人現在已經越來越明白了,第二個重點就是城鄉融合,越來越多的市民要下鄉,我們只不過過去只是把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只強調農民必須種地,因此我們排斥其他的多樣化的農村發展,而這些多樣化的農村發展恰恰隨著現在這個網絡體系越來越普及而造成客觀上城鄉融合的條件。
  • 溫鐵軍:鄉土中國如何避免治理危機
    溫鐵軍:2004年取消農業稅、2005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國家戰略實施,近7年來,資金要素在政府「看得見的手」作用下開始回流農村,約6萬億資金投入「三農」,一定程度上既帶動了非農就業,也緩解了農村最為稀缺的資金要素的饑渴。同期約9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了水、電、路、線、網「五通」。
  • 溫鐵軍:中國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
    主講:溫鐵軍  主持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長李昭淳: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今天是我們"廣東學術論壇---中國趨勢"第二場。今天主講嘉賓是溫鐵軍。2004年元旦,溫鐵軍獲中央電視臺2003年度中國經濟人物,成為當代中國最具影響歷的經濟學家,中共高層智囊決策人物之一。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了溫鐵軍先生為我們演講,本來溫鐵軍先生是昨天上午講第一場,但是由於溫家寶總理昨天把他請進了國務院,就今天來講。等一下由溫鐵軍先生來介紹比較好。   第一個程序是,我們送了一個中堂,引用張橫渠的兩句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請把禮品送上來。
  • 溫鐵軍:回望改革,從反思開始
    溫鐵軍:回望改革,從反思開始  與溫鐵軍談話,聽他如剝洋蔥般層層把事件的各個層次準確分析,很容易留下一個印象:溫鐵軍是一個善於解構者。三年前那篇著名的《解構現代化》也很好地印證了這個結論。  說起改革開放三十年,溫鐵軍最希望強調的,是反思。這種反思帶著他一貫的解構思路。在他看來,不僅僅去強調30年前那個時刻的分水嶺作用,把目光投向更遠的50年、100年,或許更容易分析當下存在的矛盾,同時也能更好地勾勒出中國走過的制度形態。
  • 西方「民主赤字」背後的制度性缺陷-光明日報-光明網
    然而,這與西方國家內部出現的對於其制度的深刻批判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西方,社會兩極分化日趨嚴重,政治不信任和政治冷漠成為普遍問題,選舉制度失靈和政治精英失職隨處可見,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將本國的社會治理認作「劣治」,即便是西方的知識精英也越來越不同程度地陷入「對民主的焦慮」之中。可以說,西方的「民主赤字」正日益凸顯,其根源在於西方民主的制度性缺陷。
  • 溫鐵軍:別問我中國是否存在私有制,討論這一問題降低我的智商
    而作為公知群體,應當是社會正能量的引導者;但他們卻為特定利益將這一群體進一步異化,導致社會良俗秩序遭遇不良衝擊。 這些公知依舊停留在舊時代,依舊將中國的土地制度置於意識形態的幹擾之下。對於應該有著常識性了解的公知群體,竟然會問出如此令人無語的問題? 難怪溫教授會怒懟:別問我也別跟我談土地問題,討論這一問題降低我的智商。如今的公知群體早已經異化成為了現實下所謂的網絡噴子。
  • 溫鐵軍教授,工農兵出身,認為億萬農民救了三次中國
    溫鐵軍:去依附,億萬農民三次救中國文:一方一言如果人們關注農業,那麼對溫鐵軍教授這個名字不陌生,因為他所提出的一個觀點:"億萬農民救了三次中國"這一觀點表明了農民在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巨大價值,肯定了農民的作用。
  • 西方民主制度的三個「基因缺陷」
    現行的西方民主制度暴露出來一些深層次的缺陷,這些缺陷也許可以被稱為「基因缺陷」。如果這些基因缺陷遲遲無法得到修補的話,最終歷史可能會證明,今天仍然在國際話語中暫時佔有優勢的西方民主制度很可能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曇花一現。為什麼這樣說?
  • 何慧麗 溫鐵軍:政府理性與村社理性 中國的兩大「比較優勢」
    [8] 通過對建國之後相關制度安排的闡述表明:國家工業化初期政府作出的制度供給,主要是為了在外部封鎖的國際環境制約下,依靠高度組織化有效地解決與分散小農經濟之間交易費用過高的難題。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政府對城鄉人民進行總動員,其實質是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性任務。期間,政府一方面是以集體和單位為形式的組織化的發動者,另一方面也是經濟活動的組織者、投資者,及利益分配者的角色。
  • 溫鐵軍個人簡介
    溫鐵軍,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於北京。  研究領域  國際方面——發展中國家比較發展研究;  國內方面——國情與增長、制度變遷、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及農村財政金融稅費體制改革等。
  • 綜述:德國人士認為西方對自身制度缺陷的反思有待深化
    新華社柏林6月20日電 綜述:德國人士認為西方對自身制度缺陷的反思有待深化  新華社記者嚴鋒  英國「脫歐」、歐美民粹主義泛起、一些國家選舉或公投結果引發擔憂……種種跡象表明,近年來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在運作上出現「失靈」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