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麥隆周新良:如何做高超市生鮮毛利

2020-12-18 和訊網

  

  ■ 撰文  |  商觀

  與商業觀察家作者交流可添加微信lihua759321

  吉麥隆董事長周新良是一個特點鮮明的人。

  零售基本功紮實,對生鮮有很深洞見。

  正是基於紮實的基礎,他對商超線上化發展一直都持懷疑的明確立場。

  理由主要有三。

  一、業務主導權。

  周新良認可消費者有線上購買需求,但其對此好像也沒有特別在意。

  因為他覺得像生鮮到家業務的盈利模型算不通。因為他認為把用戶培養到線上消費後,自己可能會失去業務主導權。比如,未來,線上平臺如果要提升每單佣金扣點,和推行罰款等作為,那麼,自己的業務可能就不受掌控了。

  儘管吉麥隆憑藉目前的市場地位,在當下可以談一個很好的佣金比例。即便是在疫情加速線上化發展的當下。

  周新良還是堅持這個觀點。

  二、退化。

  周新良每年都會在全國範圍看店,這一兩年來,他的感覺是,發展數位化導致很多實體零售企業「退化」。在零售技術、門店商品表現力等層面,很多企業都出現了倒退。

  「甚至一些標杆企業為了做到家業務,商品就是亂擺亂放、雜亂無章、員工錯配。導致門店商品表現力、現場氛圍、衛生管理等等卻沒人關心,零售技術在退化。」

  這讓周新良不理解。

  三、機會。

  很多實體零售商在談電商衝擊,周新良看的角度似乎有所不同,其認為電商衝擊對吉麥隆也是一次機會。

  「電商真正衝擊的是小零售商,這實際也幫吉麥隆減少了競爭者。」

  基於以上鮮明的觀點,在2020年(第三屆)中國生鮮零售大會上,《商業觀察家》也重點邀請吉麥隆董事長周新良來分享吉麥隆的生鮮觀、市場觀。

  周新良表示,吉麥隆至今20年沒有出現虧損門店,生鮮平均毛利能做到25%~30%。

  (以下根據周新良口述內容部分整理)

  

  吉麥隆

  吉麥隆所從事的是傳統零售,並且吉麥隆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企業,是自然生長型企業。

  我們每年沒有開店計劃,沒有銷售目標,沒有盈利目標。

  從2000年開到今天,吉麥隆門店數量90多家,總的開店選址標準是:低於4000方不做。我們只做4000~15000平米(的大賣場),不做小業態。並且我們一直在堅守傳統零售。

  吉麥隆有個宗旨:不管開多少家店,不能出現虧損店。到今天為止,至少我們還沒出現過虧損。

  作為傳統零售商,我感覺:並不是說,現在的市場多麼難做。其實是,原來太好做了。

  雖然今年有疫情,我們有走訪很多省份,(發現)好像現在的社區門店都不專注於商品現場表現力。不管是國際賣場,還是區域零售,或者是夫妻老婆店,現場商品的表現力都不是在進步,而是不斷退步。

  為什麼現在傳統零售要受到各方擠壓?套用一句臺詞:不是共軍太狡猾,而是國軍太無能。是原來的傳統零售商自動、自願、自發地把「陣地」交給電商,交給了其他行業。

  不能怨別人。

  傳統零售商還是要不斷地適應市場變革,和市場的需求接軌。

  

  競爭差異

  尋找競爭差異,首先要找差距。

  傳統零售跟新零售,跟其他業態的競爭,到底差距在哪裡?

  現在做生鮮的,不僅僅是超市業態。超市生鮮的第一個競爭對手是農貿市場。

  我認為,目前真正佔生鮮的份額最大的,應該是農貿市場。

  農貿市場有它的優勢——自主經營、靈活議價、選擇餘地大、一對一服務。

  這些優勢是先天優勢。電商不管上傳的照片有多漂亮,到底是(看)「到家」以後的新鮮度和品質。而在農貿市場,顧客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在農貿市場買韭菜,顧客可以在5個不同品質的韭菜中,選擇一個最喜歡的韭菜。所以,農貿市場從目前來說——今後也是,還是生鮮銷售的主陣地。

  但農貿市場也有劣勢——就是小規模經營、公信力不足。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貿市場也在改造升級,小攤小販的經營逐漸退場,(但)如果農貿市場也是通過進銷完成銷售,那麼農貿市場的特色就失去了。同時,農貿市場的工商戶公信力不足。

  超市生鮮領域不僅僅有盒馬這種新零售企業,還有很多的生鮮便利店,有鮮肉、水果等各種的生鮮專業店。現在很多菜市場裡面做鮮肉的、做某個品類的都有來開專業店的。

  專業店有他們的優勢——經營成本低。我們所指的是三四線市場的生鮮專業店的經營成本相對低。

  比如選址,選在什麼位置,哪個小區是拆遷小區,哪個小區是商品房,他了解的清清楚楚。生鮮專業店選址很精準。

  價格上也能很靈活——今天賣得好的商品,可以保持原價;今天賣的不好的,可以及時降價。

  定位精準,並且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消費者需要什麼,我賣什麼。

  不管什麼業態,有優勢就有劣勢。生鮮專業店的劣勢是小規模企業規範不足。可能早上、上午生意紅紅火火,價格很便宜,商品很新鮮,但是到下午就沒法開工了。

  專業店也不具備經營規模企業的適應性。具備經營規模的企業,有很多做幾百、幾十方的連鎖賣場,但是連鎖的生鮮便利店,則適應度不足。

  吉麥隆接近100家店,我們要覆蓋二十幾個縣市。這二十幾個縣市中,他的消費習慣、生活習俗,都有很大的不同。

  只要是規範化、規模化,(專業店)適應性相對就不足。

  超市,是吉麥隆從事的行業。超市有超市的優勢——可以滿足一站式購物需求,購物環境良好,具備規模集採的優勢。

  早上聽生鮮傳奇王衛總說,生鮮傳奇每一天的蔬菜,吞吐量達到300多噸。吉麥隆的工作量比他更重。吉麥隆的蔬菜吞吐量,正常要達到350噸到450噸。不是節假日,就是日常。我們有350到450噸的吞吐量,僅僅是蔬菜。還不包括水產。所以說,我們有規模集採的優勢。

  但規模集採也是「雙刃劍」,也有可能是由於規模過大,就會成為劣勢。

  超市經營也有他的劣勢,也是致命的。比如,顧客要買韭菜,要麼是品種沒有選擇,要麼是新鮮度不夠。我是消費者,我也是幹超市的,前幾年我從來不會在自己的超市買生鮮、買蔬菜。為什麼?我不滿意——覺得不新鮮。

  訂單不精準,按照正常的流程,機械性地製作訂單,所有的利潤都進了垃圾筒(損耗等)。

  購物過程繁瑣。進一家超市,為了買兩斤菜要走一大圈。

  生鮮是非標品、非工業產品,非標品的控損非常困難。不僅是損耗的控損,(還有)採購的控損,幾百噸菜的吞吐量,只要經營一個土豆,每天不會低於60噸。你找一個職業經理人,怎麼來控制腐敗?不僅僅是商品損耗,還有人禍,怎麼管控成本?怎麼管理?

  超市生鮮的第三個競爭對手是線上「到家」業務。「到家」有一個絕對的優勢:方便快捷,輕鬆完成繁瑣的購物過程。但是他有劣勢——購物體驗差,消費者忠誠度不高,生鮮非標品質把控是痛點。

  怎樣讓消費者成為你的忠誠消費者?只有管控品質。我認為,生鮮的重點不在價格,生鮮的重點在品質與新鮮。

  如果稍有不慎,農戶給你的產品的品質沒把握好,新鮮度沒把握好,(即使)現在有很大的規模,最終也會成為光榮的歷史。因為消費者需要的還是品質,並不是價格。消費者需要品質和新鮮。

  

  銷售機會

  作為傳統零售,現在遭遇的競爭對手有很多生鮮電商,有很多專業店,還有農貿市場,有現在這樣的困局。作為超市這個傳統行業,怎麼來破局?

  我們要尋找銷售機會。

  首先,不盲目追求低價,要將非標品打造成標品。

  在追求品質這方面,我和很多同行有過交流,我總感覺:簡單粗暴的基地直採,絕對是偽命題。

  農產品(000061,股吧)是由農民、或者專業合作社種出來的,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怎麼能夠做到標品化?怎樣把蒜苗做成一樣長?怎麼樣把冬瓜長成一樣粗?這個很難。

  但是我認為,吉麥隆已基本做到。從吉麥隆這麼多年的蛻變來看,吉麥隆應該90%以上(的生鮮產品),已經實現了「把非標品打造成了標品」。

  土豆,我們要求只能供5到6兩一個的,低了、或高了都不要。西紅柿只要6到7兩一個的。也就是說,對每一個農產品,都是有嚴格的規格要求的。

  在進貨、驗貨環節,我們對所有的商戶都有要求。當然,要求,不代表完全能做到。

  在銷售的時候,則會把產品分成三檔銷售:「短的」上午賣,「中間長短的」放在中午賣,「長的」放在晚上賣。不把中、長、短放在一起賣,這就是「標品化」了。

  吉麥隆每天有這麼大的吞吐量,我們光是蔬菜都有幾百噸的日銷,所以我們不要低價,我們要品質高。我們的採購不便宜。

  第二、我們要求「鮮度第一」,在追求品質的同時追求新鮮。

  要求品質,在採購的時候做好了,但如果保管沒做好,或是保管技術不過關,還是生鮮垃圾。所以,現在我們做生鮮是不計成本保持商品新鮮。所謂的「不計成本」,相對來說,對生鮮有研究的企業都會這麼幹。

  吉麥隆所有的生鮮,已經達到95%以上是標準箱——這個標準箱是有吉麥隆標記的標準箱。因此在運輸途中,在各個環節中,就不會產生損耗。

  第三、一品多級——一個品種,分很多級銷售。這樣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比如,我們會為門店提供韭菜三個品種,菠菜三個品種。有一種是特價,是供應給企事業食堂的;一種是給中產階級;還有是農家韭菜。

  這和菜場的差距就拉近了,進了吉麥隆就是進了菜場。

  第四、時段定價。

  舉個例子,吉麥隆在上午,可能會有一點隔夜的菜,從上午開始營業到10點半,按照當天的行情價,不加價賣,在10點半之前處理掉,早高峰處理可以不盈利;過了10點半就調價,調15%的毛利;到下午3點左右,我們的毛利調到25%~30%。因為下午3點以後的商品,肯定比早高峰的商品,打理的更到位,商品更新鮮,品質更好。

  通過「時段定價」,吉麥隆蔬菜的平均毛利才能做到25%~30%。也就是,早上可以不盈利,但通過「一品多級」、「時段定價」,把生鮮的殘次品提前消化,也提高了生鮮的價格競爭力。

  第五、錯峰經營。

  其實,生鮮銷售不僅僅有早高峰——早高峰是不掙錢、拋次品的。現在,吉麥隆特別強化做的是晚高峰。因為在三四線城市的很多生鮮便利店、專業店,晚上不做生鮮生意,沒人去。

  我們是錯峰經營,在晚上把消費者的冰箱、把你的廚房塞滿。早上再便宜,再有特色,是不盈利的,是提前消化生鮮的殘次品。

  我們現在特別重視「晚高峰」的經營。通過我們的重視,吉麥隆晚高峰的銷售已經超過了早高峰。

  最後是組合促銷。

  我們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經營優勢。這家門店是碰到怎樣的競爭對手,我用什麼辦法組合?是水果和鮮肉?還是面點和麵包?還是蔬菜和水產?來進行一個組合促銷。

  競爭,只要我們的競爭對手哪裡「痛」,我就在哪裡打你;只要對手做的強的,我不跟你競爭;你的短板、你的弱項,我會主攻。我會做一個主題的組合促銷。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商業觀察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吉麥隆周新良:鄉鎮超市如何在美團與拼多多夾擊中給「進店理由」
    美團、餓了麼的外賣到家在間接衝擊超市的晚間消費市場,乃至整個超市的餐食、生鮮、調料等品類消費,拼多多的低價,則在擠佔低線市場消費。與此同時,擅長做大賣場、量販超市的吉麥隆,也因鄉鎮市場人口外流、成本高企、消費能力下降,必須適應業態小型化、專業化的轉型趨勢。周新良對此有清晰的認知。他在交流會上並不諱言:「量販店目前還有差不多四五年壽命,差不多要壽終正寢了。
  • 二十多年迭代下的考核機制 吉麥隆總部與門店職權及新模型打磨
    導讀:做慣了鄉鎮量販店的吉麥隆打算進軍城區,將會著手打磨城市超市模型,預計明年新開門店將全部為城市超市。顯然,城市超市與吉麥隆此前的鄉鎮量販業態有著諸多不同,但對於實現極致標準化運作的吉麥隆來說,也不難。做了20多年鄉鎮量販店的吉麥隆打算於開城市店了。
  • 江蘇吉麥隆超市捐贈200萬元 馳援疫情防控
    江蘇吉麥隆超市捐贈200萬元 馳援疫情防控來源:聯商網2020-02-11 19:06聯商網消息:2月9日,江陰再次組建一批19人的醫療隊馳援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為向逆行的白衣天使送上最誠摯的敬意,2月11日,江蘇吉麥隆超市向市紅十字會捐贈200萬元專項資金。
  • 無錫吉麥隆超市關門 本土超市不能「叫好不叫座」
    近日,記者收到市民錢先生的一封來信稱「上馬墩地區的吉麥隆超市關門了」。信中說,因為高額的租金,一向生意不錯的這個超市因為利潤被壓縮而無奈關門,而超市用房的閒置也是資源的浪費。   吉麥隆超市真的關門了嗎?作為一家低價格的「土超市」,吉麥隆一直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但是隨著城市進口超市的入駐,在這場「瓜分大戰」中到底誰能勝出呢?
  • 毛利低且價格形象欠缺是哪裡出了問題?提升生鮮毛利的定價技巧
    總的來看,生鮮商品的利潤主要取決於前期定價和後期損耗的管控以及營銷方式對於毛利的提升作用。由此可見,定價是利潤的基礎。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常見因定價而導致的低毛利問題,促銷商品沒有價格形象,該賺的毛利也沒有賺到……究其原因主要是定價方法不正確。
  • 江陰河北街吉麥隆6月開業 市民望其與時代超市競爭
    3月6日,記者途經河北街(江陰)良辰家居店,發現店面正在裝修,詢問得知,以「實惠價格,新鮮菜品」深得人心的江陰本土超市吉麥隆將改建於此。吉麥隆河北街店是吉麥隆超市在江陰市區開出的第一家店。預計裝修於5月底完成施工,6月中旬正式營業。 據觀察,開在河北街與春暉路交口的吉麥隆與天鶴路上的某大型超市僅一街之隔。
  • 吉麥隆無奈關門 無錫土超市贏不過連鎖「洋賣場「?
    近日,記者收到市民錢先生的一封來信稱「上馬墩地區的吉麥隆超市關門了」。信中說,因為高額的租金,一向生意不錯的這個超市因為利潤被壓縮而無奈關門,而超市用房的閒置也是資源的浪費。  吉麥隆超市真的關門了嗎?
  • 小記者訪名企:走進淮安吉麥隆超市!這個暑期讓我們一起陪孩子開拓...
    這個暑期你準備帶孩子做什麼?去旅遊報名輔導班還是在家度過.....小記者訪名企訪第一站:走進吉麥隆超市活動流程1、知識大比拼生鮮、瓜果、百貨都都在哪兒?等等。3、專訪企業管理人員通過知識大比拼和企業參觀,小記者還有那些不懂的?想不想知道超市是如何運營的?想不想知道超市是如何保存各類產品的?等等各類問題,小記者們都可以暢所欲言哦!
  • 7年打磨社區冷櫃模式,毛利是永輝2倍,食行生鮮為何不懼盒馬競爭?
    文|王彥麗零售老闆內參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核心導讀1、垂直類生鮮電商平臺多已湮沒,食行生鮮為何能堅持到現在?2、「1小時送達」備受追捧成為潮流,食行生鮮為什麼還堅持做「次日達」?3、全程冷鏈重資產投入模型下,食行生鮮如何解決成本和盈利難題?
  • 食材配送企業這樣把控商品、定價、損耗,你的毛利至少增加15%
    做生鮮配送不會控毛利光顧著提銷量的結果就是,一看銷售額喜上心頭,算完利潤愁眉苦臉。把控好商品、定價、損耗規劃三大關鍵環節,讓你的毛利增加15%!核算辦法為下單頻次佔比減去銷量佔比得出的對比差額,對比差額為負數,就是下單少,銷量高,做毛利,正數就是下單多,銷量低,做引流,趨於零的部分就是需要核心提高銷量的銷售型商品。同樣具備三個屬性商品,可以列為重點產品,但產品屬性也是動態變化的,比如隨著客戶類型的改變、季節變化等,需要定期關注。客戶對商品的敏感度決定價格的變化、毛利率的高低。
  • 華地國際控股和吉麥隆共同打造超市業務統一管理平臺
    聯商網消息:5月11日晚間,華地國際控股(01700)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全資附屬江蘇華地與吉麥隆管理公司訂立諒解備忘錄,建議交易包括由江蘇華地轉入、吉麥隆股東轉出目標公司(將於中國註冊成立為有限公司)的40%股權。目標公司將為一間投資控股公司並擁有吉麥隆管理公司的100%股權。
  • 生鮮電商賽道上 黑馬兔子鮮生深耕社區服務
    在消費升級和新零售的風口下,生鮮這一高頻剛需的品類,自2014年起開始成為資本關注和熱捧的對象,至今,這股熱度也沒有降溫的跡象。但除了高頻剛需的特點,生鮮賽道同時也有著高費用、低毛利的門檻。生鮮賽道十萬億的潛力背後蘊藏的不止有機會,多的更是背後的燒錢和一輪接一輪的洗牌和淘汰。商品要送到客戶手中要經歷採購、運輸到倉庫、倉儲保鮮、分揀配送,這其中的物流成本、人力成本、損耗成本就註定了生鮮賽道模式的難易等級。根據艾瑞諮詢《2019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突破2000億元。
  • 新·生鮮便利店生存手冊:它們究竟做的是一個怎樣的生意?
    有一些是持續變化的結果——它會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有一些是更不可控制力量對商業社會的幹預,它使得市場參與者要不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更有一些,它來自於公司自身,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它如何與公眾、消費者、公權力等環境因素調和。有什麼樣的國家,就有什麼樣的企業。2018 年,商業世界一如既往變化很多。2018年商業大事件,更多證實這一點。
  • 做生鮮半成品,「食範」想讓生活在都市裡的年輕人回家吃飯
    食範成立於2017年,針對25-40歲的都市人群,公司想要通過提供生鮮半成品,將食材、烹飪過程標準化來降低他們回家做飯的門檻。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生鮮市場規模接近1萬億元,2017年整體市場生鮮電商的規模約為1650億元,但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能實現盈利的僅1%,有88%的公司虧損。
  • 蔬東坡生鮮配送信息化解決方案詳解,數千家生鮮企業都在這些新功能
    「採購環節是最影響生鮮配送企業營收的因素。」生鮮企業採購做得好,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是純利。蔬東坡通過完整採購流程,採購員可通過採購小程序,分配、管理採購任務,靈活進行採購。生鮮產品如何做好庫房管理?如何做到規範化、高效運作?蔬東坡打造掌上庫房APP,企業管理者實時掌握庫房動態。在進行庫存操作時,可多人協同,進行移動作業。庫存商品一物一碼,支持掃碼收貨、掃碼入庫、掃碼盤點,庫存統計不出錯,商品入庫更簡單。商品多批次管理,庫房數據更精準!
  • 生鮮傳奇董事長王衛:商品才是零售舞臺上的主角
    在18日舉辦的大會主論壇上,螞蟻商聯董事、生鮮傳奇董事長王衛帶來主題演講。王衛認為,零售企業的基礎是商品,無論我們的選址如何優越、裝修如何漂亮,都是在搭建舞臺,商品才是那舞臺上表演的主角,而我們的銷售和利潤也是通過商品來完成的。所以,作為零售企業,一定要重視自身商品力的加強,不斷提升、不斷強化,讓「商品」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
  • 江陰51家平價商店接受考核,這3家吉麥隆不合格→
    江陰51家平價商店接受考核,這3家吉麥隆不合格→ 2019-08-26 17: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生鮮電商肉搏戰
    他曾經在聯想控股做農業投資時,看過很多的生鮮創業項目,發現了它們身上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一些創業團隊衝進生鮮市場後,在幾萬億的市場裡做不到幾千億的規模,其實跟路邊擺攤一天賣幾百幾千塊錢的夫妻店沒有本質區別。」當時也有很多生鮮電商在做建倉的事情,但大部分選擇的是前店後倉,這在每日優鮮看來就是個偽命題。「倉是倉的庫存,店是店的庫存,很難共享。
  • 做好門店生鮮品牌建設的六大要素及建議
    行業有句話,叫「門店生鮮做不好,生意肯定不會好」。當然,後面還有一句話是「生鮮做好了,門店生意不一定很好」,所以生鮮是門店經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  縱觀全國各大零售商的生鮮經營狀況來看,外來零售巨頭已風光不再,雖然有時下聲勢浩大的電商阻擊原因,但與來自國內本土企業的凌厲攻勢不無關係。
  • 國內生鮮電商如何扭虧為贏?
    原標題:《生鮮電商如何扭虧為贏?歐洲最大的生鮮電商是怎麼做到的》,作者:莊帥,題圖來自:視覺中國國內生鮮萬億級市場,渠道正處快速變革期——不僅終端渠道正同時經歷「大賣場及標超對農貿市場替代」、「電商及小店對大賣場及標超分流」兩類變化,且包含B端中間商在內的渠道變革正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