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商觀
與商業觀察家作者交流可添加微信lihua759321
吉麥隆董事長周新良是一個特點鮮明的人。
零售基本功紮實,對生鮮有很深洞見。
正是基於紮實的基礎,他對商超線上化發展一直都持懷疑的明確立場。
理由主要有三。
一、業務主導權。
周新良認可消費者有線上購買需求,但其對此好像也沒有特別在意。
因為他覺得像生鮮到家業務的盈利模型算不通。因為他認為把用戶培養到線上消費後,自己可能會失去業務主導權。比如,未來,線上平臺如果要提升每單佣金扣點,和推行罰款等作為,那麼,自己的業務可能就不受掌控了。
儘管吉麥隆憑藉目前的市場地位,在當下可以談一個很好的佣金比例。即便是在疫情加速線上化發展的當下。
周新良還是堅持這個觀點。
二、退化。
周新良每年都會在全國範圍看店,這一兩年來,他的感覺是,發展數位化導致很多實體零售企業「退化」。在零售技術、門店商品表現力等層面,很多企業都出現了倒退。
「甚至一些標杆企業為了做到家業務,商品就是亂擺亂放、雜亂無章、員工錯配。導致門店商品表現力、現場氛圍、衛生管理等等卻沒人關心,零售技術在退化。」
這讓周新良不理解。
三、機會。
很多實體零售商在談電商衝擊,周新良看的角度似乎有所不同,其認為電商衝擊對吉麥隆也是一次機會。
「電商真正衝擊的是小零售商,這實際也幫吉麥隆減少了競爭者。」
基於以上鮮明的觀點,在2020年(第三屆)中國生鮮零售大會上,《商業觀察家》也重點邀請吉麥隆董事長周新良來分享吉麥隆的生鮮觀、市場觀。
周新良表示,吉麥隆至今20年沒有出現虧損門店,生鮮平均毛利能做到25%~30%。
(以下根據周新良口述內容部分整理)
一
吉麥隆
吉麥隆所從事的是傳統零售,並且吉麥隆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企業,是自然生長型企業。
我們每年沒有開店計劃,沒有銷售目標,沒有盈利目標。
從2000年開到今天,吉麥隆門店數量90多家,總的開店選址標準是:低於4000方不做。我們只做4000~15000平米(的大賣場),不做小業態。並且我們一直在堅守傳統零售。
吉麥隆有個宗旨:不管開多少家店,不能出現虧損店。到今天為止,至少我們還沒出現過虧損。
作為傳統零售商,我感覺:並不是說,現在的市場多麼難做。其實是,原來太好做了。
雖然今年有疫情,我們有走訪很多省份,(發現)好像現在的社區門店都不專注於商品現場表現力。不管是國際賣場,還是區域零售,或者是夫妻老婆店,現場商品的表現力都不是在進步,而是不斷退步。
為什麼現在傳統零售要受到各方擠壓?套用一句臺詞:不是共軍太狡猾,而是國軍太無能。是原來的傳統零售商自動、自願、自發地把「陣地」交給電商,交給了其他行業。
不能怨別人。
傳統零售商還是要不斷地適應市場變革,和市場的需求接軌。
二
競爭差異
尋找競爭差異,首先要找差距。
傳統零售跟新零售,跟其他業態的競爭,到底差距在哪裡?
現在做生鮮的,不僅僅是超市業態。超市生鮮的第一個競爭對手是農貿市場。
我認為,目前真正佔生鮮的份額最大的,應該是農貿市場。
農貿市場有它的優勢——自主經營、靈活議價、選擇餘地大、一對一服務。
這些優勢是先天優勢。電商不管上傳的照片有多漂亮,到底是(看)「到家」以後的新鮮度和品質。而在農貿市場,顧客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在農貿市場買韭菜,顧客可以在5個不同品質的韭菜中,選擇一個最喜歡的韭菜。所以,農貿市場從目前來說——今後也是,還是生鮮銷售的主陣地。
但農貿市場也有劣勢——就是小規模經營、公信力不足。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貿市場也在改造升級,小攤小販的經營逐漸退場,(但)如果農貿市場也是通過進銷完成銷售,那麼農貿市場的特色就失去了。同時,農貿市場的工商戶公信力不足。
超市生鮮領域不僅僅有盒馬這種新零售企業,還有很多的生鮮便利店,有鮮肉、水果等各種的生鮮專業店。現在很多菜市場裡面做鮮肉的、做某個品類的都有來開專業店的。
專業店有他們的優勢——經營成本低。我們所指的是三四線市場的生鮮專業店的經營成本相對低。
比如選址,選在什麼位置,哪個小區是拆遷小區,哪個小區是商品房,他了解的清清楚楚。生鮮專業店選址很精準。
價格上也能很靈活——今天賣得好的商品,可以保持原價;今天賣的不好的,可以及時降價。
定位精準,並且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消費者需要什麼,我賣什麼。
不管什麼業態,有優勢就有劣勢。生鮮專業店的劣勢是小規模企業規範不足。可能早上、上午生意紅紅火火,價格很便宜,商品很新鮮,但是到下午就沒法開工了。
專業店也不具備經營規模企業的適應性。具備經營規模的企業,有很多做幾百、幾十方的連鎖賣場,但是連鎖的生鮮便利店,則適應度不足。
吉麥隆接近100家店,我們要覆蓋二十幾個縣市。這二十幾個縣市中,他的消費習慣、生活習俗,都有很大的不同。
只要是規範化、規模化,(專業店)適應性相對就不足。
超市,是吉麥隆從事的行業。超市有超市的優勢——可以滿足一站式購物需求,購物環境良好,具備規模集採的優勢。
早上聽生鮮傳奇王衛總說,生鮮傳奇每一天的蔬菜,吞吐量達到300多噸。吉麥隆的工作量比他更重。吉麥隆的蔬菜吞吐量,正常要達到350噸到450噸。不是節假日,就是日常。我們有350到450噸的吞吐量,僅僅是蔬菜。還不包括水產。所以說,我們有規模集採的優勢。
但規模集採也是「雙刃劍」,也有可能是由於規模過大,就會成為劣勢。
超市經營也有他的劣勢,也是致命的。比如,顧客要買韭菜,要麼是品種沒有選擇,要麼是新鮮度不夠。我是消費者,我也是幹超市的,前幾年我從來不會在自己的超市買生鮮、買蔬菜。為什麼?我不滿意——覺得不新鮮。
訂單不精準,按照正常的流程,機械性地製作訂單,所有的利潤都進了垃圾筒(損耗等)。
購物過程繁瑣。進一家超市,為了買兩斤菜要走一大圈。
生鮮是非標品、非工業產品,非標品的控損非常困難。不僅是損耗的控損,(還有)採購的控損,幾百噸菜的吞吐量,只要經營一個土豆,每天不會低於60噸。你找一個職業經理人,怎麼來控制腐敗?不僅僅是商品損耗,還有人禍,怎麼管控成本?怎麼管理?
超市生鮮的第三個競爭對手是線上「到家」業務。「到家」有一個絕對的優勢:方便快捷,輕鬆完成繁瑣的購物過程。但是他有劣勢——購物體驗差,消費者忠誠度不高,生鮮非標品質把控是痛點。
怎樣讓消費者成為你的忠誠消費者?只有管控品質。我認為,生鮮的重點不在價格,生鮮的重點在品質與新鮮。
如果稍有不慎,農戶給你的產品的品質沒把握好,新鮮度沒把握好,(即使)現在有很大的規模,最終也會成為光榮的歷史。因為消費者需要的還是品質,並不是價格。消費者需要品質和新鮮。
三
銷售機會
作為傳統零售,現在遭遇的競爭對手有很多生鮮電商,有很多專業店,還有農貿市場,有現在這樣的困局。作為超市這個傳統行業,怎麼來破局?
我們要尋找銷售機會。
首先,不盲目追求低價,要將非標品打造成標品。
在追求品質這方面,我和很多同行有過交流,我總感覺:簡單粗暴的基地直採,絕對是偽命題。
農產品(000061,股吧)是由農民、或者專業合作社種出來的,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怎麼能夠做到標品化?怎樣把蒜苗做成一樣長?怎麼樣把冬瓜長成一樣粗?這個很難。
但是我認為,吉麥隆已基本做到。從吉麥隆這麼多年的蛻變來看,吉麥隆應該90%以上(的生鮮產品),已經實現了「把非標品打造成了標品」。
土豆,我們要求只能供5到6兩一個的,低了、或高了都不要。西紅柿只要6到7兩一個的。也就是說,對每一個農產品,都是有嚴格的規格要求的。
在進貨、驗貨環節,我們對所有的商戶都有要求。當然,要求,不代表完全能做到。
在銷售的時候,則會把產品分成三檔銷售:「短的」上午賣,「中間長短的」放在中午賣,「長的」放在晚上賣。不把中、長、短放在一起賣,這就是「標品化」了。
吉麥隆每天有這麼大的吞吐量,我們光是蔬菜都有幾百噸的日銷,所以我們不要低價,我們要品質高。我們的採購不便宜。
第二、我們要求「鮮度第一」,在追求品質的同時追求新鮮。
要求品質,在採購的時候做好了,但如果保管沒做好,或是保管技術不過關,還是生鮮垃圾。所以,現在我們做生鮮是不計成本保持商品新鮮。所謂的「不計成本」,相對來說,對生鮮有研究的企業都會這麼幹。
吉麥隆所有的生鮮,已經達到95%以上是標準箱——這個標準箱是有吉麥隆標記的標準箱。因此在運輸途中,在各個環節中,就不會產生損耗。
第三、一品多級——一個品種,分很多級銷售。這樣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比如,我們會為門店提供韭菜三個品種,菠菜三個品種。有一種是特價,是供應給企事業食堂的;一種是給中產階級;還有是農家韭菜。
這和菜場的差距就拉近了,進了吉麥隆就是進了菜場。
第四、時段定價。
舉個例子,吉麥隆在上午,可能會有一點隔夜的菜,從上午開始營業到10點半,按照當天的行情價,不加價賣,在10點半之前處理掉,早高峰處理可以不盈利;過了10點半就調價,調15%的毛利;到下午3點左右,我們的毛利調到25%~30%。因為下午3點以後的商品,肯定比早高峰的商品,打理的更到位,商品更新鮮,品質更好。
通過「時段定價」,吉麥隆蔬菜的平均毛利才能做到25%~30%。也就是,早上可以不盈利,但通過「一品多級」、「時段定價」,把生鮮的殘次品提前消化,也提高了生鮮的價格競爭力。
第五、錯峰經營。
其實,生鮮銷售不僅僅有早高峰——早高峰是不掙錢、拋次品的。現在,吉麥隆特別強化做的是晚高峰。因為在三四線城市的很多生鮮便利店、專業店,晚上不做生鮮生意,沒人去。
我們是錯峰經營,在晚上把消費者的冰箱、把你的廚房塞滿。早上再便宜,再有特色,是不盈利的,是提前消化生鮮的殘次品。
我們現在特別重視「晚高峰」的經營。通過我們的重視,吉麥隆晚高峰的銷售已經超過了早高峰。
最後是組合促銷。
我們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經營優勢。這家門店是碰到怎樣的競爭對手,我用什麼辦法組合?是水果和鮮肉?還是面點和麵包?還是蔬菜和水產?來進行一個組合促銷。
競爭,只要我們的競爭對手哪裡「痛」,我就在哪裡打你;只要對手做的強的,我不跟你競爭;你的短板、你的弱項,我會主攻。我會做一個主題的組合促銷。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商業觀察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