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二十八,大後天就是春節了,可是在農村老家裡,除了集市上比較熱鬧外,再也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唯一和平常不同的就是,每天下午,總能聽到那兒時最熟悉的聲音——鑼鼓!
下午專門去看了很久,很開心,有小時候的味道,拍了很多照片、視頻作為紀念。其中有幾個上了年紀的,六七十歲的叔叔,還有年輕點的,還有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算是後繼有人了吧。那幾位叔叔算國寶級別了,因為在當前來說,也就他們懂得最多了,當然,他們其實也不算很專業,因為很多具體的內容,他們也回答不上來。
古人說:「鑼鼓喧天」,鑼鼓的特點就是熱鬧,聲音大,很容易讓人宣洩心中的感情,開心時可以敲,傷心時也可以敲。雖然自己不會敲,但看著別人敲,也感覺很帶勁,精神振奮。我從一位叔叔嘴裡得知,鼓法有很多種,村裡敲的最多的一個鼓法叫「添油」,還有一個叫「小雞上架大雞上架」,還說了幾個名字,可惜沒有記住。
其中有一位是我當家的侄子,他很喜歡這個,每次都有他在場,但是也只是會敲,除了「添油」,別的鼓法的名字他也不清楚,至於來源就更不清楚了,都是老人們一輩一輩口頭相傳下來的。
記得小時候,村裡人愛敲鼓的人特別多,光我們楊姓家族的就很多,我的幾個大伯敲鼓都很在行,他們那會兒還都會武術,有時候有人敲鼓,還配合表演武術,但那都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稍微長大點後,就沒有人練武了,但是敲鼓的一直有。
那時候村裡辦喪禮出殯,和現在不一樣,現在都是請唱歌跳舞的,那會兒都是敲鑼打鼓,幾個人在喪葬隊前面抬著大鼓,大家敲鑼打鼓的開道,後來有了拖拉機,就把大鼓抬到拖拉機上。我大伯最愛敲鼓,很專業,每次都是他敲鼓,別人敲鑼,拍缽,當時看到大伯敲鼓時氣宇軒昂的場景,自己都感覺很驕傲。
三十年前,農村雖然很窮,物質很貧乏,但精神生活卻很豐富,大家也都很有興致,精神頭很好,特別願意參加這些公益娛樂活動,一到過年,有拉六軸的,踩高蹺的,騎竹馬的,劃旱船的,練武術的等等,天天村裡都很熱鬧。後來物質生活逐漸好了,精神生活卻越來越少了,出現更多的只是打麻將、玩牌,那些活動都逐漸消失了,就連廟會也辦的越來越艱難,幾乎快堅持不下去了。
這幾天每天一到下午,就有人把村裡的大鼓推出來,但是敲的人不多了,甚至有時候都湊不起人來,只好把大鼓又推回去了。慶幸的是,還有幾個年輕人,甚至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會敲了,這樣,我們村的鑼鼓也不至於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