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雕塑,歷史名人雕塑,鑄銅人物雕塑
關漢卿(約1234年以前-約1300年左右),原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居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的戲劇創作十分豐富。劇目有六十多個,劇本大多散佚。他的雜劇,有悲劇、有喜劇,題材廣闊,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的《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單刀會》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劇中最優秀最光輝的劇本,它猶如一篇聲討元代統治者的檄文,通過純潔、善良的竇娥的悲劇,揭露了元代社會高利貸盤剝、地痞流氓橫行和官吏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撻了元代社會的混亂、畸形和吃人的醜惡本質。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形成了他的主題深刻、結構嚴謹、形象活潑鮮明、語言潑辣質樸的雜劇特色。他是我國戲劇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
章太炎雕塑,清末民主思想家雕塑,近代歷史名人雕塑
玄奘雕塑,古代三藏法師雕塑,古代名人雕塑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元年)經涼州出玉門關西行五萬裡赴天竺,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並與一些學者展開辯論,名震五柱。公元645年玄奘歸來,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玄奘將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編寫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雕塑,民族英雄雕塑,騎馬人物雕塑
張騫(?-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裡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產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產品。張騫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蔡倫雕塑,古代四大發明雕塑,造紙術雕塑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國外科學家愛因斯坦雕塑,音樂家貝多芬雕塑,歷史名人雕塑
國外樂聖貝多芬雕塑,藝術畫家達文西雕塑,校園文化雕塑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誌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交響樂之王貝多芬雕塑,國外作曲家雕塑,歷史名人雕像
國外畫家畢卡索雕塑,歷史名人雕塑,戶外廣場景觀雕塑
畢卡索雕塑,現代藝術創始者雕塑,國外畫家雕塑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畢卡索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卡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畢卡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