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被《烏合之眾》的名聲嚇到,帶你認識「烏合之眾」的真正意義

2020-12-14 簫葉雜貨鋪

這兩天剛看完網上盛傳的「巨作」《烏合之眾》,因為公知帶了太多節奏,所以我其實是帶著找茬的態度看的。

當我帶著找茬的態度看這本一百多年前的作品的時候,我看到的是它的一無是處、偏頗的態度、狹隘的視角和現代人無法接受的價值觀。

其實我剛看完就想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看法,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拖了幾天。

而在這幾天中,我腦海中也不斷地思考著書中寫到的一些內容,當我放下了中心的敵視時,發現這本書對群眾的某些觀察其實是很真實的。

暢銷書《烏合之眾》

個人之前買這本書其實都不知道這本書在網上這麼有名,各種書單推薦的常客,裡面的某些句子常被一些人轉發,而某些大V經常也以高高在上的態度稱呼與自己意見不合者為「烏合之眾」。

我當初買這本書的原因也很簡單,只是個人想看一些心理學相關的,而這本書又是相關書籍。

勒芒生於1841年,而《烏合之眾》這本書發表的時間是1895年。

在這54年中,勒芒經歷了法國的動蕩時期,也觀察到了在這段時間推動了歷史發展的主體——群眾——可怕的力量。

而勒芒本人看到了群眾力量的破壞性,但是卻沒有看到群眾過力量有益的一面。

而我想了想,為什麼某些大V會對這本書那麼推崇呢?

或許就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強調群眾力量的,善於用好群眾的力量,而不像國外更強調個人精神。當某些崇洋媚外的人在書中看到類似觀點的時候,就把《烏合之眾》當成了人生的寶典,想片面的引用裡面的一些言論來當我們這些「群眾」的導師,帶領我們這些「烏合之眾」走向他們所崇仰的個人為主的狀態。

《烏合之眾》的得與失

書中有一篇序是羅伯特·墨頓(沒查到這個是誰,但是應該是相關領域的專家)在1960年寫的,標題是《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其中有這麼一段評價:

讀一下此書便可知道,勒龐顯然並不具備方法論的頭腦。他的著作從來不為系統收集證據所累,以便使自己的思想能夠經受住公正的(即沒有偏見)檢驗。他所採用的方法,是把歷史上的奇聞軼事用作思想資源,誤以為這種資源多少能夠證明由此得出的解釋的真實性的方法。

勒芒在《烏合之眾》中寫到了許多群眾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錯誤的。

勒芒是傑出的觀察家,他考察了一大堆人們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

從觀察的角度來看,《烏合之眾》能夠為我們發現問題提供很好的視角,但是它卻沒有提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作為與勒龐同時代的專家,弗洛伊德對《烏合之眾》有自己的評價,也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他認為勒龐討論了「感情的強化」與「理智的欠缺」,因而點明了群體心理的「基本事實」。但是它並沒有看到群體成員之間建立感情聯繫的心理過程的原因。

勒龐作為問題的發現者,他看到了群體和有組織的團體中間「感情傳染」和易受暗示的巨大作用,但是他沒有認識到,這是團體成員與領袖以及其他團體有著性本能關係的產物。

勒龐意識到,如果沒有任何聯繫,「只是一些人聚在一起,尚不足以形成團體」,但是他卻不理解這種聯繫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烏合之眾》把人類描繪成極易受到操縱的、莫名其妙地情願受騙上當的人。當一群人出現的時候,他們肯定是沒有自己思想的,他們只有群體的思想,沒有個人的思維。而下面這句在人群中流傳甚廣,上面截圖中也有,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某些人說出這句話時的高高在上。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烏合之眾》

書中還充滿了對女性的偏見,他把女性描述成軟弱而沉默、不善推理也不可理喻的人,她們好衝動,因此極不穩定,反覆無常,缺乏道德,和男人相比完全等而下之。

如果勒芒生活在今天,或許會被某些女拳噴的生活不能自理吧。

應當指出,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烏合之眾》

人因聚群而偉大

不是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者,我只能根據現代的社會狀態和認知對《烏合之眾》的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所以上面也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些專家對它的看法。

而這兩天在看《人類簡史》這本書時,卻讓我對群體的認知打開了新的角度。

人類不過是世界萬物中的其中一種生物,為何最終人類能夠爬到食物鏈的頂端呢?

或許有人會說人類聰明,但是人類相對其它動物聰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無數年下來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在最開始的時候,所有的物種的祖先都不過是某種單細胞生物。而往近了來說,從基因方面來講,我們的祖先是某一種巨猿,而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都是我們的親戚。其中,黑猩猩跟我們的基因關係最為接近。

我們是「智人」人種,而且還是出現比較晚的人種,在大約200萬年前,那時候還有歐洲和西亞的尼安德特人,東亞的直立人,印尼爪哇島的梭羅人,還有小矮人「弗洛裡斯人」——他們身高不足1米,還有西伯利亞發現的丹尼索瓦人。

一開始出現的是上面這些人種,後來經過不斷地演化,才出現了魯道夫人、匠人和我們如今的人類「智人」。

這些人種不是一個個有間隔的出現的,而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最終只剩下我們「智人」。

上面這張圖是推測的尼安德特男孩樣貌重建圖,說實在,這個男孩跟我們現今人類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現今人類指的是世界上所有膚色和種族的人類!)。

為何世界那麼多物種,人這一物種最終站到了食物鏈頂端?而人這一物種中,為何又是我們「智人」最終站到了世界之巔呢?

有種最常見的理論是因為人類語言最為靈活,人們不像其它動物只能簡單的交流基本的信息,比如在幾百萬年前,其他動物發現了獅子可能只能說出「獅子」這個詞,我們卻能夠明確的說出哪裡有獅子,有幾隻,等等詳細的信息,從而為躲避威脅做更好的準備。

而且因為能夠靈活的溝通,「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為的親密。

靈活的語言能夠讓我們人更加容易合作,比如我們的祖先會懂得圍獵和圈養動物,但是其它動物卻極少會這樣的技能。

在《人類簡史》中,作者說我們「智人」的合作比其他人種更加靈活,而且能和無數陌生人合作,對於各種「人」之間的優劣個人保持懷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人」這一物種最終走到了頂峰,這也證明了語言和合作的重要性。

而溝通和合作重要性的另一個證明是「國家」,像我們中國目前是由十幾億人組成的國家,但是在動物中,你能發現幾萬隻獅子、幾萬隻兔子、幾萬隻猴子組隊嗎?

我們的「近親」猩猩,他們也是群體生活的,但是當他們的群體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會發生內部的矛盾,然後一個群體分成兩個,而沒有辦法像我們這樣。

有社會研究指出,自然中最大的團體大約是150個單位,當超過這個數值時,這個團體就很難維持。

而我們「人」聚集的數量卻大大超過了這個自然規律,作者把原因歸結於人類靈活溝通之後產生的各種虛構的故事,比如不存在實體的國家,比如信仰。

群體的規模,群體中每個人的合作,讓我們「人」最終站到了這個星球的食物鏈頂端,若不是因為我們的祖先能夠更好的合作,組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或許我們還只是獅子的獵物而已。

結語

「人多力量大」,「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所以中國也有世界其他國家人民所羨慕的高效和偉大。

無數的經驗和成就證明了我們這些「烏合之眾」的偉大。

不要看低「烏合之眾」,因為有了「烏合之眾」,才有我們人的今天。

如果哪天有誰說你是烏合之眾,那麼,你就回他:

不當烏合之眾,你就滾回森林去當大猩猩吧!

—本文完。

謝謝你看到這裡,若覺得簫葉寫的還可以,請給個贊、收藏、轉發或留言跟我分享你的看法。

我是簫葉,認真做有用信息的傳播者,歡迎你點個關注。

往期文章

被美國通緝,被俄國庇護,從斯諾登身上找到美國針對中國的原因

《美國的傷痕》,解構美國建國神話,分析美國政治和社會暴力基因

混亂之始—波士頓大屠殺,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帷幕

《老師的謊言》,全美銷量超100萬冊,揭露了美國歷史中的謊言

美國國父們的謊言—建國244年卻從未實現的諾言,且差之甚遠

相關焦點

  • 《烏合之眾》裡最醒腦的15句話,讀懂之後讓你遠離「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這本書確切的說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但是不同於一些心理學書籍廣泛使用的視角,《烏合之眾》站在了群體對於個人的角度來研究群體的意義。
  • 真正改變歷史走向的,往往都是烏合之眾!
    最近,大洋彼岸發生的一些事讓龍馬君加深了對烏合之眾的認識,某人的「支持者」打著支持他的名義,做到了他的敵人們四年都沒能做到的事情。烏合之眾與一般個人的區別在於,當一群人組成了所謂的烏合之眾,他們就好像喪失了思考能力與邏輯能力,完全搞不清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
  • 烏合之眾的意思 《烏合之眾》最經典感悟一句話
    烏合之眾的意思是什麼呢?每當社會出現群體遊行或者是網絡上曝出了一些吸引眼球的好戲,總會有人提到《烏合之眾》,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為什麼它能影響著當今人們的生活呢?烏合之眾的意思又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究竟誰是「烏合之眾」?勒龐《烏合之眾》的誕生與迴響
    雖說經典的意義正在於其跨越時間的對話與啟示,但如果每一年都有一家中國出版社再版《烏合之眾》(根據豆瓣的條目信息,在2011年至少有7家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每一年都有一批新讀者被其盛名吸引捧讀的話,那麼他們是誰?他們是「烏合之眾」之外的人嗎?還是對這本書的追捧本身已經成為了一種勒龐所警惕的群體行為?
  • 烏合之眾:帶你揭露群體心理,讓你看透人性的本質
    今日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細緻描述了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 楊振寧的「遺產梗」終歸是烏合之眾的口水
    這樣的分配結局,著實打破了烏合之眾對「老夫少妻」模式的認知。依照過往的世俗邏輯,大凡「老夫少妻」能成對,多數是夫君牛掰,妻子美豔。終極的人性結局,往往是少妻熬到頭,贏得滿堂彩。只是,對於楊振寧而言,這種邏輯好像失效了。烏合之眾只猜對開始,卻在結局中大失所望。對於楊振寧與翁帆而言,「遺產梗」一直以來承受著亞文化的嘲諷,某種意義上這是烏合之眾的一次逆向意淫。
  • 心理學:烏合之眾的三大特點,希望你沒有
    有一本「大名鼎鼎」的社會心理學著作叫《烏合之眾》,這本書是研究群體心理特徵的經典之作,你也許沒有讀過它,但肯定聽說過它,這本書裡的內容放到今天有些許局限,但瑕不掩瑜,依然掩蓋不了它的「魅力」。刪繁就簡,我們將烏合之眾的三大特點總結了出來,為大家一一呈現:1、智力下降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那是不是當群體聚合的時候,群體的智力會高於每一個個體,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們智力的一個平均值?不會的,會更低,甚至低到和群體中智力最低的那個人相吻合。
  • 閱讀者|我們不僅僅是「烏合之眾」
    你是不是每天都會打開微信朋友圈,看看大家都在幹點什麼,然後默默地點上一通的「贊」,雖然有些內容也許你並不是很認同或者喜歡,但是出於某種潛在的規則,你還是會「禮節性」互動一番。當看到朋友們都把積極、光鮮的一面展現出來的時候,你是不是也會為了自己總發那些滿是「喪文化」的內容而感到不安,雖然你其實還挺喜歡用幾句「毒雞湯」去調侃生活的。
  • 烏合之眾,緣起
    著有《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烏合之眾》等書籍。勒龐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法國社會最動蕩的時期,政治上保皇黨、共和派、立憲派等各方勢力犬牙交錯、你方唱罷我登場;文化上理性主義、宗教思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種思想相互激蕩;經濟上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分工更加細化帶來更加複雜的利益關係,各種利益團體的代表活躍政壇。
  • 淺談《烏合之眾》中群體心理的智慧與偏見
    《烏合之眾》的全稱《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他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也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各民族進化的心理學規律》、《法國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學》、《戰爭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其中以《烏合之眾》最著名。最早的一版出於1895年。
  • 你真的了解烏合之眾嗎
    《烏合之眾》是一本大家耳熟能詳的著作,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最近經常在網上看到網友對噴時,說出「烏合之眾」,那麼你真的了解烏合之眾嗎?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勒龐,他出生於1841年,於1931年去世,活有九十歲高齡。
  • 你真的不是烏合之眾?
    初始接觸這本書是由書名開始的——「烏合之眾」,誰都知道這是個貶義詞,任誰也不想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帶著這個好奇,我開始了解此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位醫學博士,行醫14年後,著於研究群體心理學。這讓我聯想到了傳銷組織洗腦的橋段,以及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的魚中書等等,何其相似的手法。此時我更想了解此書的創作意圖。此書的創作背景是法國大革命之後,資產階級將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當成是理性的勝利。於是,這種說法並不能解釋雅各賓專政的恐怖。
  • 《烏合之眾》:一部探究群體心理的曠世之作 讓你看透人性真相
    但是不同於一些心理學書籍廣泛使用的視角,《烏合之眾》站在了群體對於個人的角度來研究群體的意義。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 《烏合之眾》
    小編推薦一本gang看的書籍《烏合之眾》,作者「法」古 斯塔夫 . 勒龐,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著「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利」之稱。烏合之眾大家一說群體,就會想到一群人,是啊,許多人湊在一起,就是群體。群體是活的,一種高級的生物。
  • 電影《十二公民》:笑看群體中的烏合之眾
    勒龐的《烏合之眾》裡說到——群體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邏輯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獨——不相信現實生活的日常邏輯。這就是這11個人最開始的真實寫照。勒龐的《烏合之眾》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如何避免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如果你是一名從政者、企業家、管理者,想要學習如何駕馭群體、控制群體,應該讀一讀;如果不是,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也應該讀一讀。這是一部偉大的心理學著作,意義非凡,影響深遠。作者在一百多年前對於大眾群體心理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研究,到如今仍能為我們提供極強的借鑑意義和理論支持,能夠解釋社會上發生的眾多群體事件及現象,能夠幫助人們去了解群體心理的塑造過程。
  • 《烏合之眾》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
    札記 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部以閱讀法國大革命時間為基礎的群體行為的社會心理學著作」。羅伯特 墨頓的序「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寫得很好,他提到一點,「《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 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學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
  • 盡信書不如無書:論《烏合之眾》的前瞻意義和局限性
    盡信書不如無書:論《烏合之眾》的前瞻意義和局限性。基於前幾日寫的《烏合之眾》的書評,很多朋友們指出了我的問題和不足,我非常接受。也感謝大家的關注!所以今天就來再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看法,以表達我的態度,多謝朋友們的關注和指正。
  •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合群了,說明你正在淪為烏合之眾
    當你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合群了,說明你正在淪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特徵 烏合之眾,它沒有正式的規範、層次化的管理,我們也很少去爭做那個領頭的人,因為出風頭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大部分人想的都是依靠人數去正當化自己的行為。
  • 《烏合之眾》對教育的認知重新把我們洗腦!
    很多孩子並不清楚為何上學,只是按著社會規則,跟完成任務一樣,去盡到自己的責任!是的,我們有九年義務教育的義務,可是我們為何要去受教育卻是一個很多學生疑惑的問題。大多數學生是被現實所迫,認為不學習也無事可做;或者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想要學本事,明道理,變聰明;《烏合之眾》對教育的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