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2011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引發了社會各界熱議。調查報告稱,近八成受訪單身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四千元以上才配談戀愛。武漢市民羅女士說,現在,娶個媳婦就像把他們掏空了一樣,成本比她那時足足高出了1萬倍。
40年結婚成本翻了萬倍
陪小兒子來挑選婚禮用品的武漢市民羅女士忍不住感嘆,40年前她和丈夫結婚時,幾乎沒有花什麼錢。10年前,大兒子結婚就已需要花幾萬元。下個月小兒子結婚,預算在100萬元左右。
70年代:100元就能結婚
羅女士說,當年她出嫁時,婆家就派了一輛自行車。「我們是1971年結婚的,結婚就是領個證。」羅女士記得,當時結婚就是新人們一起到民政局對著紅旗拍個照,領證宣誓就可以回家過日子了,根本不需要花什麼錢。只不過,她的婆家算是條件不錯,所以還是請了一些親戚來家裡坐坐。「那時吃什麼都有計劃,家裡辦了三桌,總共花不到百元。」
80年代:3000元結婚很氣派
80年代開始,婚紗照開始流行,家裡也會添置新家具,結婚的預算越發多起來,不過,3000元基本上就能很氣派地把媳婦取回家。
「我同事就是1983年結婚的。」羅女士回憶,那時已經流行租車接新娘,價格倒不貴,30元一輛車跑兩圈。但是,租車很緊俏,得排著隊等。為了租個像樣點的車,新郎又是託熟人又是塞紅包,光打點的錢就花了百來元。之後的費用就簡單了,當時物價水平低,一桌酒席才50~60元,家電最貴的也不過500元。
羅女士笑著說,當時的男人多少都會點木匠活,大部分家具都是自己動手做的,省了一筆費用。羅女士扳著手指說,同事結婚時放了鞭炮,撒了亮片禮花,到處送喜糖,還添置了新被褥,總費用3000元左右。新世紀初:不買房只花5萬元
等到自己孩子開始成家,已經進入了21世紀。「大兒子2000年結婚,沒買房花了5萬元。」羅女士記得,大兒子結婚時不需要為房子操心,只是需要重新裝修一下老房子。當時裝修便宜,鋪地板,還做了吊頂,廚房廁所貼了瓷磚總花費2萬元。
「然後就是買家電和家具,差不多1萬元。」羅女士說,當時家裡的電視和洗衣機剛買不久,大兒媳不介意就沒買新的,只添了冰箱空調和一些家具,總花費不算大。婚宴的酒席辦了15桌,1000元一桌,總價1.5萬元。「再就是婚紗照和請司儀做了個簡單的儀式,才花了5000元。」
下個月:100萬元娶媳婦
輪到小兒子結婚時,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女方家首先就要了2000元的見面禮。接下來,婚紗照3000元、請婚慶5000元,陸陸續續全是錢。羅女士說,媳婦是愛面子的人,酒席、首飾、婚紗全選高級的,光鑽戒就接近2萬。蜜月旅行,媳婦想去峇里島,兩個人又得1萬元。
「我們算了一下,10萬元還不夠。」羅女士說,如果加上買新房的70萬和20萬的裝修家電費用,這個媳婦一共用了100萬才接進門。「這還不算買車,媳婦說婚後還想買一輛20萬左右的車。」羅女士笑著說,現在,娶個媳婦就像把他們掏空了一樣,成本比她那時足足高出了1萬倍。
2月15日,DCCI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官微稱,一二線城市網民對情人節最買帳,人均計劃花費一千多元。此外,不少網友也紛紛曬出自己的戀愛帳。記者調查算帳發現,成都人的戀愛帳一年比一年高,多數人表示戀愛消費佔其收入三成左右。
父輩:戀愛到結婚最多花了千把元
主要禮物:男的送紗巾、雪花膏,女的送手帕、自製布鞋,以書信傳情……
小黃父母親的戀愛期在上世紀80年中期。黃先生說,那個年代主要用禮物和書信達情,戀人之間贈送禮物也比較單一:一般男的花幾元錢給女孩買紗巾(即現在的絲巾、圍脖)、雪花膏,女孩則送男的手帕、自製布鞋,戀人一起照相都算奢侈消費,比較流行的貴重定情物就是幾十元一隻的手錶,還是即將嫁娶時才消費,戒指都是用硬幣加工製作的;看電影、逛街下館子等消費也較少,直到結婚,「戀愛帳」也就千把元。
兒子:談戀愛去年一年花了三萬元
主要禮物:化妝品、金首飾、蘋果手機、旅遊消費……
與女友正處熱戀中的小黃說,他每年最怕兩個日子,一是2月14日情人節,另一個是女友的生日。此外,還有七夕情人節、國慶節、中秋節、聖誕節、春節,以及女友父母親的生日等讓小黃「害怕」。
「我不知道戀愛成本包含哪些,去年我用在給女友及家人買禮物、周末及過節跟女友一起的消費,估計花了3萬元。」來自遂寧的小黃苦苦回憶出去年的戀愛花費,稱大約佔了他收入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