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維新三傑不同的孔子觀念

2020-12-03 闕裡文道

文/惜吾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是兩年餘年來最為疲弱的中國;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是處在十字路口、艱難抉擇的中國;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也是屢辱屢戰、砥礪復興的中國。而在眾多欲使近代中國強大起來的運動中,戊戌維新運動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全面開啟近代化的開端。戊戌維新雖然短短百餘天就以失敗而告終了,但維新志士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卻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為華夏復興而奮鬥。

在整個維新運動前後,雖然有諸多有識之士參與其中,但真正稱得上是領袖人物的只有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三人,他們三人可謂是中國的"維新三傑"了。回顧整個維新運動,他們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歷史悠久所以痼疾難除的中國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而他們想到的應對措施在當時看來也可謂巧妙,即通過改塑孔子的形象來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而他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中西不同的文化實現對接,為此他們努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尋與西方文化相似之處,對其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核心加以近代化改造,並在此基礎上力證中國文化優於西方文化。

維新三傑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不同的個體。從整體上的角度看,他們都力圖為西方民主思想披上中國文化尤其是孔子思想的外衣,同時也都對中國文化非常自信,篤定華夏文化要優越於西方文化。從不同的角度看,他們在具體孔子觀念上有所區別,進而導致在諸多理論上有細微的區別。正是他們這種既有整體又有個體的思想理論體系,為我們窺探維新變法思想提供了絕佳的視角。

康有為整個的孔子觀是以公羊學派的改革求變精神為基礎的,在他的視界裡,孔子是"託古改制"的先行者。而正是因為孔子的"託古改制",為此,康有為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力倡孔子素王說,將整個孔子形象加以政治化;二是力圖將儒家思想宗教化,具體講就是講孔子塑造成"萬世教主"的形象。在以上宗旨的指導下,康有為先後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這兩部著作中,康有為將公羊學派的"三統三世"說照搬到孔子身上,他認為清末的中國處於"據亂世"階段,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已經處於"昇平世"階段,因此,中國應當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進入"昇平世",繼而發展到"太平世"。

而康有為視界中的孔子之道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他也認為孔子的思想核心總結為"仁"。他所認定的戰國時期儒家"二伯"中,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大同之道,是"仁"的範疇;而荀子所繼承的小康之道,則屬於"禮"的範疇,為此他選擇排斥荀子。康有為又將孔子之道的"仁"同佛教、基督教對比。在他看來,"仁"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特徵,而孔子的"仁"甚至比佛教和基督教的"仁"更加先進,更符合世界未來發展的趨勢。康有為認為研究孔子應以六經為主,這就涉及到孔子的人道和天道,人道源於天道,"仁"又是人道的核心精髓所在,所以康有為推論出孔子當為"萬世教主"。

在康有為的理論中,近代中國之所以衰微是因為孔子之道並未得到真正的貫徹,要貫徹孔子之道就必須將孔子之道立為中國的國教,並憑此來"保教衛國"。

康有為作為維新運動最重要的領袖人物,為推行變法而重新定義了孔子的形象,但諸多地方不符史實,最後的歷史車輪的碾壓下變得一無是處。

梁啓超是康有為最為得意的弟子,維新運動時期梁啓超受其影響,不斷鼓吹孔子是"改制創教的神明聖王"。他認為六經皆為孔子改制而作,同時他從孔子儒學內涵出發,認為孔子是"人道文明的萬世教主"。梁啓超眼中,孔子儒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又圓通無礙、極具變通思想,囊括了人類歷史上的全部真理。孔子以人為道,其"太平之仁術、大同之公理"預設了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化社會。因此,梁啓超主張將孔子尊奉為人類文明之道教的萬世教主。

梁啓超對孔子地位的改塑對宣傳維新變法思想是有幫助的,他樹立了一種全新的孔子觀念,衝擊了戊戌變法時人們的舊思想。若就其整個治學階段來看,梁啓超對孔子的態度又是複雜多變的,這與他個人的學習經歷、康有為的影響以及當時政治局勢的變化密不可分。

如果說維新運動時期的梁啓超對其師康有為是亦步亦趨的,那麼譚嗣同顯然有著更新的、獨特的自我創造。譚嗣同的建樹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合,他的目的在於證明中國所有的文化傳統皆源自於孔子,尤其是他對孔學譜系的梳理,對於研究維新派思想有重要意義。在這其中,他最令人驚詫的莫過於 莊子是孔子學說的嫡系傳人。雖然康、梁、譚三人都認為孔子之後,儒學一分為二,但與康、梁兩人不同,他將孔子後學分為孟子、莊子兩派,並更加推崇莊子一派,這一點是與譚嗣同本人極深的佛學造詣密切相關。他認定儒家思想只是孔子之道的一部分,並且儒家思想對於孔子之道的傳播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對此,他認為要想讓孔子之道復興,就必須把孔子之道更多的貫徹到民眾生活中去。

維新三傑縱然在具體理論上有出入之處,但有兩點值得我們銘記。一方面,他們都以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為根基,立足本土文化論,通過對孔子形象的改造來提升國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終究目的是為了使古老的中國儘快富強起來,以便於同當時的世界接軌。僅就這兩點,足見三人為國為民之心。

儒家常言"君子論跡不論心",無論三人內心世界及後續生活中發生了什麼,維新運動時期的三人,無愧是當時中國的領軍人物。事跡縱然作古,報國之心當永存!

相關焦點

  • 邊家珍:孔子「和而不同」考釋
    孔子說的「小人同而不和」,並非是對一般意義上的「同」的否定,一般意義上的「同」是沒有君子、小人之分的,孔子本人就曾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的話,他所反對的僅僅是「小人」那種無原則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
  • 君子和而不同,世界必將大同,終於明白為何都尊稱孔子為聖人了
    他認為「和」是由多種不同甚至相互對立的因素互相補充轉化,而達到新的統一。由此,史伯和晏嬰的思想,對孔子此後提出「和而不同」觀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孔子時代,據《論語·子路》記載,「君子和而不同」思想最初見於孔子與子路的一場對話。據記載,在這次對話中,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
  •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弟子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孔子亦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所謂「和而不同」也就是保留自己的意見而不人云亦云。
  • 「和而不同」的多元化啟示
    「和而不同」出自於《論語·子路》,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當時所言是交友的倫理原則,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程,「和而不同」具有了多元化的啟示。
  • 為什麼對孔子「仁」的理解都是「眾盲摸象,各執一端」?和而不同
    孔子說:「以身作則,先做好自身工作,任勞任怨。」子路問還有嗎?孔子說:「持之以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人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歪」,雖然都是譏諷的話,但往正面看,上正則下孰敢不正? 企業經營也是一樣的「從政」思路。
  • 孔子概括的「和而不同」思想,今天看仍有深遠影響
    大公調回答少知提出的什麼是習俗和公共輿論(「丘裡之言」)問題,對事物的「同異關係」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說將不同和差異的東西統合起來就是「共同」,將共同的東西分散開就是差異。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強調,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如,卑下的土層對丘山之高,眾多支流和河水對江河之大等。根據這些例證,事物的整體性和共同性力量,都是由多樣性、差異性造就的。
  • 「君子和而不同」的本意和今天的變化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可是不同怎麼和呢?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是新儒家對孔子思想的概念偷換,但是儒家思想要生存,要在王權下發展,走向變異是必然的。就算到了今天,我們在世界外交上都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口號,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更高版本的「和而不同」,大家做「君子之爭」嗎?
  • 什麼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雖然政見不同,但兩人都沒有結黨營私,致對方於死地,正印證了那句話:君子和而不同。王荊公、司馬溫公,雖然鬥了半輩子,但仍然稱得上是古代仁人君子的代表。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而「同」只是簡單的同一。「和而不同」是孔子所提倡的,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 做人要和而不同,做項目要同而不和
    很多人在遇到爭端時,喜歡引用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處事原則。意思是,君子可以與他人保持和諧融洽的氛圍,但不會隨便去附和他人的意見;而小人則是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實際並不講求真正的和諧交互。
  • 人民日報百家爭鳴:「和而不同」歧義辯正
    孔子講的「和而不同」經常被人們引用,但從實際引用情況看,許多人對「和而不同」的理解存在偏頗之處。為了防止一些人任意引申、故意曲解「和而不同」的本義,甚至拿「和而不同」為自己的一些錯誤言行辯解,從學理上再對「和而不同」的本義作些論析,對一些歧義作些辯正,很有必要。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中方:建議美日從孔子名句「君子和而不同」找啟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同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美、日應該如何做才有利於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六十多年前的冷戰思維到今天是不是需要進行反思等問題答道,建議美日從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先哲孔子的智慧中得到一些啟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前句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後句出自《論語·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環球歷史人物之日本維新三傑
    日本在明治維新中通過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經濟上推動了財政統一,穩定幕府後期嚴重負債的國家財政;並推行殖產興業,掌握新式技術,實現國家工業化,生產力大幅提升。教育也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價值觀的西化也為日後的政治和經濟變化埋下遠因。
  • 這位日本「維新三傑」之一,人生經歷跟張良竟如出一轍
    歷史客棧之前介紹了日本明治「維新三傑」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今天再來看看最後一位——木戶孝允。說來也巧,日本明治「維新三傑」和中國漢朝的「漢初三傑」,還有著不少相似的地方。這種糾結一直持續到1877年西南戰爭爆發,當初齊心協力開創明治維新時代的「三兄弟」徹底鬧翻了,當明治天皇派木戶孝允領兵平定叛亂之際,悲憤交加的木戶孝允最終死於徵途。據說在他臨死前,嘴裡還一直念叨著:「西鄉還不適可而止麼!」這一年,他還只有44歲。
  • 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衝突、宗教衝突的根本原因是強勢文明或宗教藉助國家強權不顧他國人民的意願,強行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於人」所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對治此種癥結的良藥。其次,「和而不同」實現人類不同文明和諧共存良方。
  • 日本維新三傑相繼去世,明治天皇找到這兩個人,開始走上罪惡之旅
    在「維新三傑」的「狼奶」鞭策之下,老天皇不幸駕崩,皇太子睦仁順利地登基,成為了日本第122位天皇,即明治天皇。然而,好景不長,1878年前後,短短的兩年時間裡,日本維新三傑相繼去世。明治天皇曾經問過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的能力怎麼樣?木戶孝允開口說道:「勝我十倍。」當時,明治天皇又閱讀了吉田松陰的《留魂錄》,於是他馬上想起了伊藤博文。所以,維新三傑突然相繼去世後,使得伊藤博文立即走上了日本近代史的政壇。
  • 他是維新三傑之一,建立現代日本官僚雛形,卻逼死了自己的好友
    摘要:他是維新三傑之一,建立現代日本官僚雛形,卻逼死了自己的好友西鄉隆盛是維新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並未貪念權力與富貴而下野,卻以悲劇收場,因而一直受到日本民眾的景仰。特別是在他的故鄉鹿兒島縣,至今仍享有極高的人氣。
  • 《後浪》刷屏引發爭議:何謂「君子和而不同」
    面對不同的聲音,B站回覆:「我們觀察到在刷屏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同的理解,這是個有意思的過程。我們並不會反對,畢竟片子裡已經表達:君子和而不同,年輕人應該容得下更多元的審美和觀念。這個片子並沒有為了去刷屏而設計,它只是一個五四青年節前夕,投放在新聞聯播前的宣言片。我們希望看到的人,無論年齡,能被正面積極的意義所振奮,這是它的初衷。」
  • 和而不同 匠心獨運——做人、做事要有獨立個性,又要和諧包容
    摘要本文從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引申出做人、做事需要匠心獨運、獨樹一幟、別出心裁、別開生面,也要和諧、和睦、和氣、和平,進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思想觀念。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揭示了人與人之間在做人、做事過程中的協作之道,為解決複雜矛盾和問題,提供了大智慧。「和」就是和諧,「同」就是相同。「和而不同」指人與人之間要以確保和諧友善的關係為前提,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並充分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而不是隨隨便便地、沒有原則的附和對方,是應當倡導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