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北京記憶,什剎海附近大雜院,彼時的昌平農家

2020-11-19 舊影閣

【北京至昌平縣的途中,軍用(長江750型)摩託車。】二戰期間,德軍裝備的寶馬R71軍用摩託車數以萬計。長江750基本保持了寶馬R71的全部設計;八十年代為其鼎盛時期。

【北京什剎海地區,生活在大雜院的居民。】在北京,多戶人家合住在一座四合院時,此院為大雜院。清朝滅亡後,因生活所迫,旗人家庭開始紛紛出售、出租自家的祖產。

【北京什剎海地區,生活在大雜院的居民。】後來,由租轉售增多,四合院內的房屋逐漸發展到多戶居住。解放前夕,四合院內多戶聚居現象普遍。解放後,王府、宅院成為公產。

【北京什剎海地區,生活在大雜院的居民。】一批深宅大院逐漸成為機關工作人員的集體住宅,四合院普遍被分割。五十年代後期,房管部門介入管理私有出租房(經租房政策)。

【北京景山,寫生的女學生。】封建時代,景山被稱為大內鎮山;是元明清的皇家御苑。登高遠眺,可欣賞全城景致。解放後,因擴寬道路,景山成為紫禁城外的獨立個體。

【北京火車站,站前廣場。】北京站的原址在正陽門甕城以東,建成於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舊稱為正陽門東站等。建國十周年,新站建設開始,成為京城十大建築之一。

【北京昌平縣,傳統的農家民居。】漢朝元封元年,設昌平縣。明朝正德元年,昌平昇州。清朝年間隸屬於順天府。民國年間撤州設縣。五十年代中期,自河北省劃歸北京市。

【北京紫禁城,建築物正在維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紫禁城對外開放。民國時期,多處宮殿已經損毀。自五十年代開始,大規模整修逐漸展開;至今仍在修繕中。

【北京紫禁城,參觀的遊人。】《北京舊影,1981年。攝影:比爾·霍克》

相關焦點

  • 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古舊的胡同大雜院是老北京的魂兒
    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是80年代的北京的胡同和大雜院。圖為80年代的北京川店胡同1號,川店胡同位於北京西城西單,現在就只有這一戶人家了。80年代的北京,一條幽深曲折的胡同,別看胡同小,各種店鋪都不缺,雜貨鋪、小飯館都有。80年代的北京東總布菸酒店。東總布胡同,位於東城區東南部,東起建國門北大街,西至朝陽門南小街。東總布胡同明時屬明時坊,與今西總布胡同統稱總鋪胡同。
  • 什剎海:從八旗子弟到京城頑主們的冰上運動記憶
    原標題:什剎海:從八旗子弟到京城頑主們的冰上運動記憶 雖然玉淵潭、頤和園、北海和積水潭都曾經是北京人喜歡的冰場,但什剎海冰場特殊的歷史背景賦予了它不同的意義。 「 什剎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七百年前,雖然俗話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但實際上什剎海才是元大都的建立依據之一。荷花市場、銀錠橋、柳蔭街這些勝景讓它成為一個平民化的消夏之所和冬季玩樂的好去處。
  • 八十年代中國記憶,停運前的上海北站,彼時的國內航班空姐
    八十年代,電冰箱非常難以買到。【上海北火車站(北站),候車室內的工作人員;1986年。】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滬寧鐵路的上海站(北火車站)落成。民國五年(1916年),改稱上海北站。現已停運。【北京西城文昌閣附近的胡同,正在跳皮筋的孩子們;1988年。】按清文昌閣舊址,其東側為東文昌胡同(舊時稱後坑);南側為南文昌胡同(舊時稱清稱馬神廟);西側為西文昌胡同。
  • 在線影展:1980-1990的北京,變革與激情燃燒的八十年代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的萌動,開放的探路,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古都北京的面貌。 北京出現了自由市場,農民可進城賣菜,進城打工;電視、冰箱、洗衣機首次被搬進低矮的大雜院百姓家中;青年男女可以手拉手跳起集體舞,可以燙頭染髮,可以穿著喇叭口褲子上大街;「靡靡之音」、交際舞,能在街頭,公園裡亮相;氣功風靡一時,迷倒大批信眾;老胡同在「拆」字中漸漸消失…… 攝影師張兆增出生在五十年代的北京,自幼生活在胡同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 日本著名攝影師中國紀行,八十年代初的影像記憶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附近的藏族婦女;1981年。】自古以來,藏族女性一直是以長發為美;通常,她們會將長發編成數十條小辮,整齊的披於背後。藏族女人們的小辮子,編的越精緻,得到的讚美越多。重要節日,她們會佩戴各種頭飾。【新疆喀什,正在編織地毯的婦女;1980年。】民間傳說:喀什的農民那克西宛,首創了編毯技藝。喀什地毯有著濃厚的本地特色,質地細密、圖案多變、品種繁多。
  • 大運河(北京段)系列之一~什剎海
    大運河在北京的遺產點和相關遺蹟眾多,為什麼先要從什剎海講起,因為它特別重要。第一,它是元代京杭大運河的北端點,從南方地區沿著京杭大運河而來的船隻,裝運著糧米、絲綢、布匹、茶葉、木材等物資,直接運運抵積水潭(什剎海)。
  • 五十年代的北京寺廟,部分成為大雜院
    民國初年,蓮花寺仍有僧侶居守。蓮花寺的建築規模比較大,建國後由北京市教子民族小學使用,後來被變為國家單位職工宿舍。【蓮花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新設立的各部委沒有辦公地點。為了不打擾群眾生活,一些部委選擇將工作地點設在文物單位或寺廟。後來,北京的許多寺廟、王府被各種單位佔用或由居民居住。被佔用的地方很多是閒雜人等隨便出入,逐漸變成了一個個超級大雜院。
  • 北京否認投資近百億拆遷什剎海:系舊城保護項目
    ——微博「北京西城」  新京報訊 針對有網友發微博稱「地產開發商近百億資金改造什剎海」、「什剎海即將拆遷」的消息,西城區政府昨日通過官微表示,該說法為網友誤讀,什剎海舊城保護示範項目為歷史風貌保護和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為主要內容的民生項目,非商業開發,不會大拆大建,按居民自願原則進行人口疏解,騰退後的院落將進行修繕保護等。
  • 話劇《什剎海》正式公演 大時代背景下看老北京與新北京
    同為北京人,對於什剎海的記憶符號也不盡相同,從靜謐的水岸、嬉鬧的冰場到喧囂的酒吧街……上世紀90年代末,什剎海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變遷,從古老城區到現代景觀,並由此產生了諸多思考與話題。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話劇《什剎海》正是以此為背景,在舞臺上演繹出一段發人深思的故事。1月17日至19日,該劇將在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正式公演。故事發生在什剎海邊上一座歷史悠久的老四合院「關家老宅」內。關家三代人以及什剎海周邊的住戶們同時經歷著什剎海的巨變。兩種思想的差異、兩種觀念的衝突隨著巨變愈演愈烈。
  • 什剎海附近,有個免費好玩的地方,而且它被稱為北京最文藝的胡同
    什剎海附近,有個免費好玩的地方,而且它被稱為北京最文藝的胡同隨著電視劇《什剎海》的播出,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到北京有這麼一個地方。雖然說,這個地方叫什剎海,但是這裡其實並沒有海。而且,什剎海不僅是北京這座城市的一道獨特而又靚麗的風景線,它也是北京內城唯一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不僅如此,這裡還散落和分布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景點和胡同。提到北京,或者說與它有關的旅遊印象,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景點,比如天安門、故宮、八達嶺長城等等以外。北京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旅遊景點,也可以說是北京這座城市非常接地氣並且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符號,而它的名字叫胡同。
  • 八十年代的北京街頭眾生相。
    大雜院中的婦女。北京四合院,當年可是大戶人家,現在這樣的四合院在北京可能價值上億。木工在幹活,那個年代的木工全靠手刨斧劈。
  • 緊臨中南海的時尚——北京什剎海地區
    北京什剎海地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是指前海、後海和西海及其周邊地區146.7公頃的範圍,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有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佔西城區的三分之一以上。什剎海地區是京城內老北京風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有大量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這一帶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業活動區。至今,一些有生命力的民俗活動仍然在什剎海地區大量存在。
  • 穿越八十年代農家媳,年代婚後文,穿越重生,男強女強
    《穿越八十年代農家媳》作者:臧白外表嬌柔內心沉著有魄力女主硬朗糙漢男主卻在出國散心時遭遇空難,穿越成了八十年代農村新媳婦傅寧。麻花辮、紅頭繩、花布衫、粗布褲、繡花單布鞋……這……是要她做個復古的小媳婦麼?【穿越目標】要讓那些滿眼鄙夷的人羨慕到掉口水!
  • 七十年代末的北京,彼時的人民藝術劇院,雙橋人民公社
    北京人藝成立於五十年代初期,是專業話劇院;首任院長曹禺。女演員鄭振瑤(安徽宿州人,1936年11月出生)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後成為北京人藝的演員。1982年,獲金雞獎女配角獎。1958年,北京曙光電機廠成立,其曾是軍工單位,生產航空電機。六、七十年代,中國的殲-7、殲-8主發電機,均由該廠生產。除軍工設備外,曙光電機廠還生產民用發電機等。
  • 北京老城區的記憶,從國子監、鐘鼓樓,逛到什剎海你來過嗎
    第一次來北京,我一定推薦故宮和長城,但是,如果你住在北京,請先遊覽國子監街,去鐘鼓樓,最後去什剎海玩,感受北京老城區的記憶。鼓樓位於皇城的中軸,非常適合拍照,可以看到很多外國人,站在十字路口的紅燈處拍攝鼓樓全景,鼓樓和不遠的地方是什剎海,叫做「海」,這裡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海,而是湖,古代的時候還被王室獨佔。後海周圍楊柳愛惜,微風徐徐,心情舒暢,湖面上也有小船,可以坐船去欣賞周圍熱鬧的景色,整體日程需要一天左右,最後坐在什剎海岸的石凳上,編先生真的不想走。
  • 老照片:1983年的北京,胡同大雜院才是北京城的「靈魂」
    這是一組1983年的北京的老照片。跟隨這些老照片,一起去看看30多年前的北京城以及北京人的生活。圖為1983年的北京鳥瞰,厚重大氣的北京城。1983年的北京,雍和宮橋南邊的街景。路上都是騎自行車的行人。1983年的北京,雍和宮「十地圓通」牌樓。
  • 擅拍美女的瑪格南攝影師,九十年代深圳紀行,彼時的打工妹
    深圳建設之初,就有建設公園之城規劃。荔枝公園(原新湖公園)始建於八十年代初期;當時此地為低洼稻田,僅有一片老荔枝林。在此基礎上,經過鋪路、挖湖、造橋等設施建設,位於鬧市中心的綠色明珠落成。【深圳荔枝公園內,清晨就在此地跳舞的人們。】公園九曲橋附近,是人們唱歌跳舞的聚集區;當時,公園還沒有禁用音箱,僅是對音響分貝有相關規定。
  • 北京遊覽的地方眾多,什剎海很出名,這是它的名稱由來之疑
    北京遊覽的地方眾多,什剎海很出名,這是它的名稱由來之疑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什剎海名稱由來之疑。從明代起,後三海逐漸被稱為什剎海。在1928年1936年、1947年的數次北平市寺廟登記中都有什剎海寺的記載。綜合各種資料,可以作出以下概括:什剎海寺至少在明萬曆年間已是北京西北城的一座大廟了。但它坐西朝東,不像明代廟宇坐北朝南的格局,而更符合遼代契丹人在建築上喜東向的「朝日」之俗,因而始建年代似可能更早。
  •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
    這幅畫一度成為測量意識形態松與緊的晴雨表,這場爭議也為當代中國美術史和變革中的中國留下了記憶。一九七九至一九八O年間攝於中央美術學院袁運生家中。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年輕人結婚辦理結婚證時,可以領取購買一件家具的票證,憑票證領號排一夜的隊,就可以買到一件家具。這是一對新婚夫婦買到家具回家的情景。攝於一九八O年夏。
  • 什剎海的滋味
    什剎海是一個天然的湖泊,也是我們北京老百姓的一方平民水域。可是,為什麼它被稱作「海」呢?坐在什剎海西岸的溽熱裡,我眺望著一池碧水,內心裡在反覆揣想。一池濃濃的水波,綠綠的,脈脈含情。北岸頂頭,尚留下了一小片荷花塘,正是粉色花枝戴滿頭的勝景,配以款款綠葉,和精靈般明明滅滅的露珠,裝點著老什剎海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