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在太湖大學堂的遺物「失蹤」了?

2021-01-15 澎湃新聞

被譽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先生於2012年9月離世,但他的遺產歸屬至今懸而未決。

和大多數名人遺產官司不同的是,南懷瑾的遺產之爭不在直系親屬之間,而在南家後人和南懷瑾生前常隨弟子李傳洪、李素美、郭姮妟一家(下文簡稱「李家」)之間。南懷瑾自1985年離開臺灣之後,直到去世一直和李家人共同生活。

從南懷瑾公司股權、著作權到遺物,南家和李家的官司已打了數年。而就在3月12日,一篇以「南懷瑾先生法定繼承人」署名的《緊急通報》在網上流傳開來,提及「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的遺物已不在太湖大學堂及南懷瑾先生辦公居住處,且不知去向。」

3月12日,一篇以「南懷瑾先生法定繼承人」署名的《緊急通報》在網上流傳開來,提及「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的遺物已不在太湖大學堂及南懷瑾先生辦公居住處,且不知去向。」

太湖大學堂位於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廟港,是南懷瑾創辦的教育基地,2006年落成後南懷瑾在此居住講學。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李傳洪的外甥女郭姮妟正是太湖大學堂的校長。

經證實,《緊急通報》確由南家後人發出。他們已委託律師,向當地警署報案。

南家、李家籤署的處理南懷瑾遺產的會議紀要

3月16日,南懷瑾學術研究會也發出《關於追回南懷瑾先生遺物的緊急呼籲》,提及南懷瑾先生的遺物對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價值不言而喻:「我們緊急呼籲國家有關方面高度重視此一事件,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這批遺物被轉移出境,並追回遺物,保護並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太湖大學堂』是南懷瑾先生創辦的,在南懷瑾先生去世後被政府命名為 『南懷瑾故居』,被李氏家族實際控制至今。」3月21日,南懷瑾幼子南國熙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李氏家族至今沒有就南懷瑾先生遺物失蹤情況對南家後人作出任何回應。在向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後,南家後人依然「不知進展為何」。

2012年11月,南懷瑾先生子女曾發布公告,表示願將所繼承的南懷瑾先生遺產捐贈予國家和社會公益。南國熙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不等於「願意將所繼承的南懷瑾先生遺產捐贈予南懷瑾先生故居」:「南懷瑾先生的子女不私自佔有,也不會捐贈給其他私人。」

3月18日,上海友禾律師事務所律師就「南懷瑾先生遺物去向不明」發布

律師受權公告

(下文簡稱「公告」),其中提及南懷瑾先生的遺物數量龐大:除了私人用品、手稿、墨寶,講課教化70餘載具有文化教育和史料價值的錄音、錄像,還有他幾十年來收集珍藏數十萬冊珍貴藏書,以及其它具有文物價值的佛像、字畫等。

3月18日,上海友禾律師事務所律師就「南懷瑾先生遺物去向不明」發布律師受權公告截圖

這份公告也詳細說明了南家與李家的官司由來:在南懷瑾逝世後,南家代表(南小舜、南一鵬、南國熙)與李家代表(郭姮妟、李素美)曾達成一份會議紀要,雙方約定一個月內對南懷瑾遺物進行清點且「先保管不移動」。但會議紀要形成的一個月後,當南家後人按約定到南懷瑾先生故居時,卻被李家拒之門外。

「事後,南懷瑾先生的繼承人先後通過各種方式與李家溝通,要求返還南懷瑾先生的遺物,包括通過當地政府協調,以及律師函催要等途徑,均遭到李家的拒絕。出於無奈,南懷瑾先生的繼承人只能委託本律師去蘇州中院提起訴訟,將南懷瑾先生遺物的實際控制人 『東西精華農科(蘇州)有限公司』(南懷瑾先生故居房屋產權所有人)、郭姮妟(東西精華農科(蘇州)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南懷瑾先生遺物實際控制人之一)列為被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按約清點南懷瑾先生的遺物,並返還南懷瑾先生的遺物等。」

2017年7月6日,蘇州中院以(2017)蘇05民初601號返還原物糾紛一案受理。公告稱,南懷瑾先生的遺物是在今年三月蘇州中院通知原、被告準備清點後,突然去向不明的。

截止發稿,太湖大學堂尚未對此事作出回應。澎湃新聞記者將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
    書院重興,難免良莠混雜,但也必定會冶煉出新的文化擔當者,正如沉默的萬松浦、僻遠的太湖大學堂,靜待各自的奇蹟。  偉大的文化復興之夢,正在增添新的助力。  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  銀監會副主席郭立根帶隊到大學堂聽課,稱「南先生是貫通東西文化、學識淵博的國學大師,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
  • 馬雲的達摩院與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
    最近,腦子裡經常無緣由的出現兩個不相干的詞,一個是達摩院,一個是太湖大學堂。一開始我感到很奇怪,為什麼老出現這兩個詞,後來想明白了,達摩院跟太湖大學堂不就是我們國家在崛起路上的兩個標誌嗎?這兩個名字雖然都很中國風,但代表的確是兩個方向的東西。達摩院代表的是硬核科技,即硬實力;太湖大學堂代表的是中華文化,即軟實力。
  • 2007年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 讀者記錄拜訪經歷-南懷瑾|太湖|大...
    幾年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尋根問源,也看中了這裡的風水,以望九高齡,在此創辦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太湖大學堂。他的來自海內外的一批又一批的門生弟子,雲集於此,傾聽他的講解與傳授,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這天傍晚,經吳江縣委原書記汝留根的引見,我與老友沈石聲拜訪了南懷瑾老先生。  太湖大學堂,面對風景綺麗的太湖。
  • 眾賢齊聚太湖大學堂 紀念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
    暨太湖大學堂建校十周年3月22日(農曆二月初六),在南懷瑾先生百年誕辰暨太湖大學堂建校十周年之際,太湖大學堂、中國文化書院、老古文化事業公司聯合舉辦"民族復興與文化自信"論壇和"書香中國經典世界"活動,隆重紀念南懷瑾先生,來自社會各界的一千多名人士來到現場參加紀念活動。
  • 南懷瑾生前講學地「太湖大學堂」將列入文保範圍
    大學堂:氣氛莊嚴肅穆  南懷瑾先生今年中秋前夕辭世於太湖大學堂。這座南先生在晚年親手創建的學堂,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南懷瑾先生,1918年生,浙江樂清人,一生旅居、寓居多地,2000年,確定在太湖之濱建立太湖大學堂,南懷瑾先生親自選址;2006年,太湖大學堂正式建成;2008年,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創辦,南先生「人格教育、文化重建」的理念正式付諸於基礎教育。  南懷瑾先生的太湖大學堂位於江蘇省吳江市七都鎮廟港。日前,記者一行有幸獲準進入太湖大學堂內部參觀。
  • 揭秘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 聽眾「非富即貴」
    一條大河滾滾而去,乃是太湖奔海的唯一通道,太浦河。  2000年,國學大師南懷瑾就是站在這裡,突然為景動容,並決定選擇廟港開創太湖大學堂。  這可能是南懷瑾晚年的最後一件大事。  6年後的初夏,在太湖大學堂啟動的第一日,被譽為「金溫鐵路催生者」的南懷瑾帶著濃重的溫州口音說:「區區一條人間鐵路算什麼。
  • 95歲國學大師南懷瑾逝世 太湖大學堂尚未回應
    ■ 一生致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目前太湖大學堂尚未給出回應
  • 南懷瑾逝世一周年:追思中續寫太湖緣份
    中新網蘇州9月28日電 (周建琳)2012年的9月29日,南懷瑾在太湖大學堂,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一年後的今天,海內外知名文化學者以舉辦「首屆太湖國學講論」等系列活動的形式,追思南懷瑾。  太湖綠堤命名為「南公堤」  進入蘇州吳江區廟港地界,眼前赫然開闊。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起點太湖大學堂
    太湖大學堂是由南懷瑾先生主持創辦的教育基地,位於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廟港。大學堂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與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相結合,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研究。該處佔地二百餘畝,就在上海西南一百一十公裡,及蘇州之南七十公裡地方的太湖之濱。
  • 馮侖追憶南懷瑾老師三:我很喜歡太湖大學堂的教育,很中國、很現代
    良好願望總寄托在孩子問:南懷瑾老師大力支持,指導建立一所國際實驗小學,從娃娃抓起,有一種說法是他認為成年人已經無可救藥了,您怎麼看?太湖大學堂很中國很現代問:在目前開放的形勢下,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教育怎樣從傳統文化中獲得啟發?馮侖:我們應該也可以看到,就是在開放的過程當中,中國文化給了我們根,讓我們自我認知,一個人自我認知很混亂,很麻煩。
  • 南懷瑾的最後六年
    而南老在太湖大學堂所度過的這最後六年,對於外界來說,依然不乏神秘。  留給「太湖大學堂」的問號  如今,誰來接管太湖大學堂,法定代表人能否變更?設在太湖大學堂裡的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今後的招生、教育方略,是否會有所改變?  太湖大學堂的正門,在七都鎮廟港大橋不遠的環湖路旁。
  • 「視頻」太湖大學堂兒童經典誦讀在線課程首發
    太湖大學堂則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事業,並在兒童教育與民族文化的連結髮展上默默耕耘。老古文化公司秉承南懷瑾先生的遺志:保存並且傳播他的著作,永續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秉持以中流砥柱、以正視聽、流傳千古的決心,讓中華文化繼往開來,改正當代文化教育,以正世道人心。太湖大學堂和老古文化公司聯合推出「書香中國 經典世界」——兒童經典誦讀活動。
  • 南師 懷瑾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 太湖大學堂十周年校慶
    太湖大學堂從上海西南方向驅車一百一十公裡,就在蘇州之南六、七十公裡的太湖之濱,巍然矗立著一座莊嚴的教育基地——太湖大學堂,這是南師懷瑾先生晚年定居的道場,也是他多年的理想與籌劃。2006年初夏,太湖大學堂啟動日,南師懷瑾先生帶著濃重的溫州口音說:「區區一條人間鐵路算什麼。現在這個地方,我想修一條『人道之路』。」
  • 南懷瑾遺產紛爭:留下什麼遺產?為何對簿公堂?
    晚年定居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廟港,獨資成立吳江太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下稱「文化公司」),以及吳江太湖大學堂教育培訓中心(下稱「太湖大學堂」)和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下稱「實驗學校」),影響巨大。  南懷瑾一生有過兩次婚姻,生有四男兩女。其和生活在大陸的原配夫人王翠鳳生有兩子,分別是長子南宋釧、次子南小舜。
  • 南懷瑾: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圖)
    2012年9月29日,南懷瑾在這個地方——江蘇太湖大學堂,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恰值南懷瑾逝世一周年之際,在太湖大學堂所在地吳江七都鎮,「首屆太湖國學講論」正在這裡舉辦。讓不懂傳統文化的人也學文化太湖大學堂於2006年建成,同年7月1日至7日,89歲的南懷瑾在大學堂首次開講,直至逝世,南懷瑾共在學堂公開授課達50次。「南師生前當過兵、閉關潛心佛典、當過教授等,經歷非常豐富。非常深奧的道理,他用非常淺顯的語言,讓你在很輕鬆、很愉悅的環境中得到教育。」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黨委書記查旭東說。
  • 南懷瑾:穿長袍的布道者
    南懷瑾《國際先驅導報》文章「世上最好的那個老師去了……」2012年9月29日,中秋前夜,95歲的南懷瑾在太湖之濱告別塵世。這位老人的一生宛如傳奇。2000年,他在太湖邊的一片蘆葦蕩開始興建太湖大學堂;六年後,年近九旬的他在大學堂首次開講,內容是禪修與生命科學。「我想運用認知科學、生命科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研究與傳播,挽回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危機。」他如是解釋創辦大學堂的初衷,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延伸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而他縱論古今的淵博學識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風格,一如既往地吸引了各方人士從四面八方趕來。
  • 南懷瑾曾多次評價自己一生:一無長處、一無所是
    而南老在太湖大學堂所度過的這最後六年,對於外界來說,依然不乏神秘。  留給「太湖大學堂」的問號  如今,誰來接管太湖大學堂,法定代表人能否變更?設在太湖大學堂裡的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今後的招生、教育方略,是否會有所改變?  太湖大學堂的正門,在七都鎮廟港大橋不遠的環湖路旁。
  • 南懷瑾在吳江七都的最後六年:親自為小學生開書單
    七都,太湖大學堂。今年9月29日,國學大師南懷瑾在這裡走完了最後的人生,享年95歲。  七都鎮黨委書記查旭東與南懷瑾相識10年,說起南懷瑾,他最大的感觸是,「這是位非常慈祥的老人,也是位風趣幽默健談的學者。」  2000年,時年83歲的南懷瑾來到太湖之濱,開始在七都廟港創建太湖大學堂。2006年,太湖大學堂建成,佔地280畝。
  • 一代宗師未遠行,29張老照片緬懷南懷瑾
    2006年,89歲,彼得 聖吉教授及ELIAS國際跨領域領導人組團參學於太湖大學堂。 2007年5月31日,淨慧老和尚到太湖大學堂訪南懷瑾先生,請南懷瑾為《虛雲和尚全集》作序並題寫書名(南懷瑾90歲)。
  • 南懷瑾仙逝 病重「入定」前想寫回憶錄、出傳記
    南懷瑾:1918年生於浙江溫州樂(yuè)清,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晚年在江蘇太湖大學堂傳道。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從9月下旬起,就陸續有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病危的消息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