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江蘇數字經濟規模超4萬億元
大數據相關業務收入達到5000億元
「2019年,江蘇數字經濟規模超4萬億元,位居全國前列,佔GDP比重超40%。」在日前召開的第十六屆南京軟博會2020年江蘇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上,江蘇省亮出了一份數字經濟發展的成績單。
論壇上發布的《2020江蘇省大數據產業地圖》顯示,江蘇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廣東、北京。2019年,江蘇創建省級大數據產業園4家,累計達到9家,培育兩家工業大數據應用示範區、4家區域大數據開放共享與應用試驗區,江蘇大數據相關業務收入總體達到5000億元,從2017年到2019年連續三年增速始終在30%左右,已形成包括大數據企業、產業載體、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較為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從產業基礎設施分布情況來看,數據中心基礎架構超60%分布在南京、無錫和蘇州3市。
據悉,未來江蘇將著力打造數字基礎設施一流,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生態體系完善,融合應用成效顯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數字產業發展引領區、產業數位化轉型示範區、數位技術應用先導區以及數字經濟制度創新策源地。
論壇上,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慄蔚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據基座」,在數位化轉型中用到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5G等新技術,可以促進整個企業的技術、業務、人才、資本的優化配置,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生產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要從厚培數字經濟土壤入手,強化數字經濟生態的挖掘。數字經濟的土壤不是新基建本身,是各行各業的體驗。我們要鼓勵大家挖掘體驗、創造體驗,然後用數字新技術去實現。比如生活中的手機導航有延遲、用戶在路口容易走錯,但通過AR技術,即可實現虛擬路面和現實路面的疊加,用戶就不會走錯。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結合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和中國「智造」面臨的「缺芯」困境,重點關注開源晶片的開發與應用趨勢,他表示,開源晶片設計有望將晶片設計門檻大大降低,3至5人的小團隊在3至4個月內,只需幾萬元便能研製出一款有市場競爭力的晶片,從而促進晶片產業繁榮發展,更好地支持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
大數據相關業務收入達到5000億元
「2019年,江蘇數字經濟規模超4萬億元,位居全國前列,佔GDP比重超40%。」在日前召開的第十六屆南京軟博會2020年江蘇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上,江蘇省亮出了一份數字經濟發展的成績單。
論壇上發布的《2020江蘇省大數據產業地圖》顯示,江蘇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廣東、北京。2019年,江蘇創建省級大數據產業園4家,累計達到9家,培育兩家工業大數據應用示範區、4家區域大數據開放共享與應用試驗區,江蘇大數據相關業務收入總體達到5000億元,從2017年到2019年連續三年增速始終在30%左右,已形成包括大數據企業、產業載體、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較為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從產業基礎設施分布情況來看,數據中心基礎架構超60%分布在南京、無錫和蘇州3市。
據悉,未來江蘇將著力打造數字基礎設施一流,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生態體系完善,融合應用成效顯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數字產業發展引領區、產業數位化轉型示範區、數位技術應用先導區以及數字經濟制度創新策源地。
論壇上,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慄蔚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數據基座」,在數位化轉型中用到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5G等新技術,可以促進整個企業的技術、業務、人才、資本的優化配置,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生產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表示,要從厚培數字經濟土壤入手,強化數字經濟生態的挖掘。數字經濟的土壤不是新基建本身,是各行各業的體驗。我們要鼓勵大家挖掘體驗、創造體驗,然後用數字新技術去實現。比如生活中的手機導航有延遲、用戶在路口容易走錯,但通過AR技術,即可實現虛擬路面和現實路面的疊加,用戶就不會走錯。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結合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和中國「智造」面臨的「缺芯」困境,重點關注開源晶片的開發與應用趨勢,他表示,開源晶片設計有望將晶片設計門檻大大降低,3至5人的小團隊在3至4個月內,只需幾萬元便能研製出一款有市場競爭力的晶片,從而促進晶片產業繁榮發展,更好地支持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