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蘭貴:荒蕪的土地何時再現忙碌身影

2020-12-04 紅網

精耕細作時代,土地在農民眼裡十分金貴。活色生香的春耕圖在我腦海中是如此親切而詩意蕩漾:農民扶著犁頭,揚著竹鞭,牛兒拉著鏵,一頁頁像翻書似的,新鮮的泥土一行行排列在水田裡……如今在一些農村,這樣的春耕圖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行各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土地已經不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人進城成了普遍現象,大量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市轉移,農村只剩下勞動力較弱的老人與兒童,造成很多土地被閒置荒蕪,農村土地荒蕪成為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有效遏制農村土地荒蕪,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業效益,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為什麼把田地視為命根子的農民,即使在全面取消農村耕地稅費負擔的情況下,大部分農民還是棄田地而去?寂寥田地的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傳統種養業是農村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其規模小、技術低、成本高,加之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產品價格卻居高不下,導致農業的比較效益低。農業生產極易受到氣候等風險的影響,如果遭遇自然災害,則是入不敷出。所以種田不僅沒賺到錢,算下來反而還要賠入不少的成本進去。

其二,在很多人眼中,種田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無非就是將種子撒在土壤中,然後定時施肥,等到農作物成熟後就收割。如果你去到農村你會發現如今還在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基本上都是年紀很大的,他們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也最熟悉土地和季節的變化,他們的種植經驗是書本上沒有的。如今農民觀念發生改變,很多農民都進城務工了,會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留守在農村基本上是老人、女性及兒童,這些留守者受年齡、身體、文化程度上的限制,難以從事負荷高和技術含量高的農活。另外由於資源不均衡,農村學校在硬體建設、師資力量等方面嚴重落後於城鎮學校。為了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部分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到務工所在地就讀,或由老人帶著孩子到鄉鎮、城市,租房送孫子讀書,造成大量土地無人耕種。

其三,由於農民自身科技素質不高,加上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實用技術推廣和品種改良很難到位,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差,群眾對種田失去興趣。有的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田塊分散、位置偏遠,大量劣質土地不適宜耕種。加之農業基礎設施滯後,制約著農村的發展。個別村組交通不便,農用物資運不進去,農副產品運不出來;渠、塘、堰等水利設施不能滿足農業需求,病險塘庫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新建水利工程設施面臨資金投入匱乏的難題,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加大,農民逐漸喪失種田信心。

眾所周知,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那麼,如何處理好農村土地荒蕪的問題?怎樣才能重現昔日農耕忙碌的身影?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土地資源和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要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及《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湖南省土地開發整理條例》《關於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意見》《湖南省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對當前農村荒蕪的土地,村組可按法定程序收回,採取多種方式重新發包;對現在農村荒蕪的土地,可規劃種植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對無法轉包的坡瘠荒蕪土地,即使沒有達到退耕還林還草的要求,也可以列入退耕還林還草的計劃。通過還林還草計劃,消滅較大面積土地荒蕪。加快土地流轉,穩定土地二輪承包關係,明確土地「四權」,即強化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明確發包權。打消農民政策上的擔憂,將荒蕪土地集中向大戶流轉、向經濟能人流轉,走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的路子。

二是落實惠農政策,嚴格按照「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改變過去按計稅面積發放補貼的辦法,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資金據實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未種田的農戶,堅決不準享受補貼。對種田達到一定規模的大戶,畝平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每年組織評選糧食生產標兵,給予重獎,並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推介典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激發廣大農民耕種熱情。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層層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來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抓好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通過科技推廣運用,解決廣種薄收和增產不增收問題,把農民的主要精力重新吸引到土地上來。

三是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面考慮土地問題複雜性的基礎上,進行周密周全的制度和政策設計,統籌謀劃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在新一輪農村土地普查中,新增農村荒蕪狀況調查,以實情、實據,為土地改革制定新政,提供依據。相關部門,確實加強土地情況調查研究,會同相關部制定政策,出臺新規,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建議林業、農業、水利、牧業等部門,吃透廣大山嶺區農村土地荒蕪情況,結合實際,幫助山區群眾利用好土地資源,讓土地實現價值。將大城市規模控制在一定範圍,促進小城鎮建設,也就是城鄉一體化,這樣既可以解決城市擁堵又可以解決不離鄉不離土的問題。還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加大糧食補貼力度,使種地的與打工的收入幾乎持平,利用多種方式鼓勵農民耕地,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因土地制度的不同,治理農村土地荒蕪是一個「很中國化」的實踐問題,國外沒有與此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內容上有聯繫的主要集中在鄉村合作組織、鄉村旅遊經營模式上,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在鄉村旅遊業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些鄉村合作模式的經驗。就國內而言,浙江省不改變土地用途的農村土地流轉的典型案例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從2008年開始,浙江省金華市琅琊鎮上盛村實施土地流轉承包,化荒田為農場,把原來的小農經濟轉變成合作社經營。田園果蔬合作社把上盛村和周邊村裡許多外出務工者和老人手中的閒置田地租賃過來,然後通過與農戶籤訂土地流轉合同,擴大了經營規模。另外,餘杭、德清、義烏等地都作了有益嘗試。我省祁陽縣白水鎮柴塘村,給荒蕪多年的土地通過扭轉,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強強合作,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利用水體汙染生態治理及資源化再利用專利技術體系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即種養結合,觀光休閒於一體,帶領十多戶貧困戶脫貧奔小康,提供就業崗位百餘個,青山綠水的再現,構建了優美的生態圈,帶動周邊經濟迅速發展。

民以食為天。農村大面積土地的荒蕪,民以食為天的格局也在悄悄地打破。我們在發展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路上,務必要更多的關注農村土地荒蕪的問題,想辦法讓農民不用奔赴五湖四海謀生,能就近就業、能實現增收重返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土地,讓土地成為農民增收的「聚寶盆」,讓荒蕪沉睡土地重現忙碌的身影,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推動美麗鄉村進入新時代之路,才是「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的最好詮釋。

作者簡介:齊蘭貴,中科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湖南省縣域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湖南省農業集團顧問。

相關焦點

  • 辛苦與忙碌的身影——《詩經·召南》第二篇《採蘩》賞析
    所以這就是一首描寫普通勞動者忙碌勞作採蘩場景的詩。第二章的疊章重句,更加地顯示出採摘白蒿的婦女們的忙碌無暇,更加能感覺出採摘白蒿的婦女們的匆匆身影,忙碌的身影早已在山澗的小路上人影綽綽,飄然而過,當詢問者還準備問些什麼的時候,他們的身影已經去遠了,在水洲中、池塘邊人影綽綽採摘白蒿的忙碌身影,在問答中飄然而過。
  • 農村土地越來越荒蕪?村民:城裡打工一個月低得種地一年
    每次回農村老家,都能看見大面積的田地荒蕪現象,憶童年時,這些土地都是種滿果蔬稻穀的,現在卻是雜草生。一開始是位置比較偏的土地開始荒蕪,後來連靠近水源的土地也變得無人耕種。土地荒蕪為什麼農村土地越來越荒蕪?
  • 農村現荒田熱,很多田地已荒蕪,你怎麼看
    也就是好好的土地,農田不耕種了,而選擇外出務工。很多農民兄弟,不再從事在家耕種稻田,讓家裡的水田,土地荒蕪。任其長草。有些不願讓土地農田荒蕪的。就請別人幫耕種。已很難再恢復耕筆者也是七零後,在筆者家鄉,原先所有稻田都有人種,每到春,秋季,農田裡,都有鄉親們勤勞的身影,春種一升谷,秋收一擔糧。那種情景很親切,很溫馨。可現在,曾留下熟悉的身影的老地方,不再出現勤勞的身影,而是成遍的荒蕪地悽涼。
  • 時光留不住青春,但是可以留下我們忙碌的身影
    看著他們進進出出忙碌的樣子,我就知道我快樂的日子快要來了。嶄新的衣服可以穿起來,各種口味的水果糖,還有精美的糕餅,花生米,瓜子,統統放在茶几上,等著我去品嘗。還有我最喜歡吃的醬油豬油拌飯也終於可以上桌了。那時候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食量,連吃兩碗都沒有問題。轉眼間,時光飛逝。
  • 徵收大量土地,多數廠房荒蕪,鄧州工業集聚區現狀
    這個區域內道路都修的不錯,很寬敞,就是沿線有很多荒蕪廢棄的廠房和大量荒蕪的土地,實在是讓人看不下去的感覺。 很幸運在一個路口,我看到了整個產業集聚區的規劃和部分企業分布圖,圖片內容很豐富,信息很多,大家可以仔細看看。
  • 劉曉慶參演話劇再現武則天霸氣身影
    劉曉慶參演話劇再現武則天霸氣身影 搜狐娛樂訊 2月16日,劉曉慶在微博曬出一組參演話劇《武則天》的劇照,並寫道:「加拿大時間2月14日晚,話劇《武則天》在溫哥華奧菲姆劇院演出大獲成功,下一站——2月20日聖何西市立劇院!」照片中劉曉慶身穿白色羽絨服,腳踩演出時的道具鞋,坐在龍椅上,霸氣十足。演出結束後,劉曉慶在臺上留影,接受觀眾送來的花束。
  • 【一線傳真】烈日下,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一線傳真】烈日下,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2020-08-18 2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德軍特種部隊再現極右分子身影 在聚會上行納粹禮
    新華社柏林12月2日電(毛競)德國《星期日圖片報》1日報導,德國聯邦國防軍KSK特種部隊再現極右分子身影。  據報導,德國軍事反諜局懷疑KSK特種部隊一名下士為極右分子,對其秘密調查數月。德國防部一名發言人日前表示,將把此人調離特種部隊並停職。  此外,KSK特種部隊另有兩名軍官被指在這名下士召集的私人聚會上行納粹禮。
  • 武功山:長草的田地復耕,梯田上,再現古老春耕方式
    前些年,走到鄉村山野,到處是荒蕪的農田和土地,一不種田二不種菜 看到令人扼腕嘆惜 當地農民介紹 以前大家 都到外面打工 山裡田多荒蕪
  • 房地產公司城鎮土地使用稅如何繳納?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有何優惠?
    下面就來解析一下,房地產開發公司「城鎮土地使用稅」,如何繳納?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案例 房地產公司城鎮土地使用稅繳納,如何正確把控? 嘉誠房地產開發公司2018年5月份通過「招拍掛」方式受讓一地塊,合同籤訂時間為2018年5月份,約定土地交付時間為2019年3月,實際土地交付時間為2019年12月份。2021年3月嘉誠房地產開發公司將該地塊投入開發,2023年3月開始對外預售。 那麼,嘉誠房地產開發公司「城鎮土地使用稅」,如何繳納?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 抗戰期間江西78縣遭轟炸燒掠 300多萬畝土地荒蕪
    抗戰期間江西省有300多萬畝土地荒蕪 據介紹,日軍不但對城鎮實施毀滅性的燒殺劫掠,他們的魔爪同樣也伸向了江西廣大農村。由於日軍滅絕人性的瘋狂破壞,抗戰期間江西全省有300多萬畝土地荒蕪,無數村莊人煙稀少,近乎滅絕。
  • 農業大國,卻土地荒蕪,該何去何從?
    中國雄踞世界的農業是怎樣在短短的40年裡衰落、凋敝、荒蕪的?   中國農業的難題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面臨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非常嚴峻,已經不是糧食產量高低的問題。   第一,農民絕後。中國的農田是上千年農民開墾的,現在很多山區的土地已經撂荒,地堰坍塌,復耕困難。而靠近市、縣、鎮的大片良田被 工業園區圈佔荒廢。中國土地紅線實際上已經不保。   第三,農村荒廢。許多遠離城鎮的鄉村,年輕人進城打工,孩子進城讀書,已經沒有了年輕人,成了留守村,再過幾年,就是無人村。
  • 西域遠離中央,土地荒蕪,元朝為何要在西域「瘋狂」開展屯田?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瓦解,鐵器牛耕的出現,促進了土地所有制的萌芽,這種土所有制最終在秦朝確立,為屯田出現提供了條件。隨著秦漢統一中國,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戰爭和農業經濟交流的發展,屯田制也就應運而生。
  • 西域遠離中央,土地荒蕪,元朝為何要在西域"瘋狂"開展屯田?
    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瓦解,鐵器牛耕的出現,促進了土地所有制的萌芽,這種土所有制最終在秦朝確立,為屯田出現提供了條件。隨著秦漢統一中國,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戰爭和農業經濟交流的發展,屯田制也就應運而生。在漢武帝時期,屯田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屯田的規模也因戰爭原因不斷擴大,土地制的形態也由國家的公田逐步私有化。
  • 城鎮化絕不能讓農村荒蕪
    中國園林網7月25日消息: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調研時強調,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 土地確權後收費嗎?什麼土地需要收費?
    為保障農村土地的權益,明確土地的歸屬,國家近些年也是積極開展了確權工作從各地土地確權情況看,多數地方在實測後,農戶承包地面積都有所增加,對於農民基本生活的保障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對於部分農民來說,「土地確權」這個詞語讓他們充滿疑惑,到底是幹嘛?需要收費嗎?針對這些疑問,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 有多久,你沒有梳理荒蕪的內心
    置身這片土地,你應該為這磅礴宏偉的情景而深深觸動,為我們所經歷的歷史瞬間而激蕩於心。當你看到武契奇先生溼潤的眼眶,當你看到異國街頭飄揚的五星紅旗,看到大國擔當崛起於世界,你會感受到隱忍發展的厚積薄發是怎樣的偉大、智慧與珍貴!梳理內心,既是生活的反思,也是未來的展望。
  • 基層醫護者: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忙碌的身影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績,只有診療室裡默默工作的身影。作為一名普通的基層醫者,她竭盡所能,只為職責使命。
  • 農村大片土地荒蕪,中國人多地少局面已不再?貧富差距為何這麼大
    一開始,很多農民由專業農民逐漸轉變為兼業農民,農忙時回地裡幹活,農閒時就外出打工;後來發現隨著種地生產資料的不斷投入,有時種地不僅不賺錢,甚至還賠錢,很多農民就開始放棄耕地;現在,隨著土地流轉和土地託管的興起,不少農村耕地被種植大戶承包,用來種植作物,機械化操作,統一管理。
  • 三問「暴力梅」:武漢何時「出梅」?長江會再現「98年」大洪水嗎?
    何時武漢能出梅?是否還會再現「98+」大洪水?11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採訪了湖北省和武漢市相關氣象專家,請他們一一解答。一問:為何出現罕見「暴力梅」11日,輪渡武漢關碼頭幹部職工在江水裡搭建棧橋。二問:今年可能出現28年來最長梅雨季 武漢何時「出梅」據悉,武漢常年梅雨期為20天左右,近30年來,共有3個年份梅雨期超過35天,分別為1991年48天、1992年39天和2015年36天。氣象部門統計,截至7月11日,武漢梅雨期長度已達3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