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時代,土地在農民眼裡十分金貴。活色生香的春耕圖在我腦海中是如此親切而詩意蕩漾:農民扶著犁頭,揚著竹鞭,牛兒拉著鏵,一頁頁像翻書似的,新鮮的泥土一行行排列在水田裡……如今在一些農村,這樣的春耕圖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行各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土地已經不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人進城成了普遍現象,大量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市轉移,農村只剩下勞動力較弱的老人與兒童,造成很多土地被閒置荒蕪,農村土地荒蕪成為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有效遏制農村土地荒蕪,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業效益,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為什麼把田地視為命根子的農民,即使在全面取消農村耕地稅費負擔的情況下,大部分農民還是棄田地而去?寂寥田地的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傳統種養業是農村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其規模小、技術低、成本高,加之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產品價格卻居高不下,導致農業的比較效益低。農業生產極易受到氣候等風險的影響,如果遭遇自然災害,則是入不敷出。所以種田不僅沒賺到錢,算下來反而還要賠入不少的成本進去。
其二,在很多人眼中,種田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無非就是將種子撒在土壤中,然後定時施肥,等到農作物成熟後就收割。如果你去到農村你會發現如今還在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基本上都是年紀很大的,他們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也最熟悉土地和季節的變化,他們的種植經驗是書本上沒有的。如今農民觀念發生改變,很多農民都進城務工了,會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留守在農村基本上是老人、女性及兒童,這些留守者受年齡、身體、文化程度上的限制,難以從事負荷高和技術含量高的農活。另外由於資源不均衡,農村學校在硬體建設、師資力量等方面嚴重落後於城鎮學校。為了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部分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到務工所在地就讀,或由老人帶著孩子到鄉鎮、城市,租房送孫子讀書,造成大量土地無人耕種。
其三,由於農民自身科技素質不高,加上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實用技術推廣和品種改良很難到位,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差,群眾對種田失去興趣。有的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田塊分散、位置偏遠,大量劣質土地不適宜耕種。加之農業基礎設施滯後,制約著農村的發展。個別村組交通不便,農用物資運不進去,農副產品運不出來;渠、塘、堰等水利設施不能滿足農業需求,病險塘庫未得到有效治理,部分新建水利工程設施面臨資金投入匱乏的難題,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加大,農民逐漸喪失種田信心。
眾所周知,即使將來城鎮化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那麼,如何處理好農村土地荒蕪的問題?怎樣才能重現昔日農耕忙碌的身影?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土地資源和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要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及《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湖南省土地開發整理條例》《關於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意見》《湖南省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對當前農村荒蕪的土地,村組可按法定程序收回,採取多種方式重新發包;對現在農村荒蕪的土地,可規劃種植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對無法轉包的坡瘠荒蕪土地,即使沒有達到退耕還林還草的要求,也可以列入退耕還林還草的計劃。通過還林還草計劃,消滅較大面積土地荒蕪。加快土地流轉,穩定土地二輪承包關係,明確土地「四權」,即強化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明確發包權。打消農民政策上的擔憂,將荒蕪土地集中向大戶流轉、向經濟能人流轉,走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的路子。
二是落實惠農政策,嚴格按照「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改變過去按計稅面積發放補貼的辦法,對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資金據實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未種田的農戶,堅決不準享受補貼。對種田達到一定規模的大戶,畝平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每年組織評選糧食生產標兵,給予重獎,並採取多種形式宣傳推介典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激發廣大農民耕種熱情。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科技含量。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層層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來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抓好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通過科技推廣運用,解決廣種薄收和增產不增收問題,把農民的主要精力重新吸引到土地上來。
三是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全面考慮土地問題複雜性的基礎上,進行周密周全的制度和政策設計,統籌謀劃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在新一輪農村土地普查中,新增農村荒蕪狀況調查,以實情、實據,為土地改革制定新政,提供依據。相關部門,確實加強土地情況調查研究,會同相關部制定政策,出臺新規,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建議林業、農業、水利、牧業等部門,吃透廣大山嶺區農村土地荒蕪情況,結合實際,幫助山區群眾利用好土地資源,讓土地實現價值。將大城市規模控制在一定範圍,促進小城鎮建設,也就是城鄉一體化,這樣既可以解決城市擁堵又可以解決不離鄉不離土的問題。還要在之前的基礎上加大糧食補貼力度,使種地的與打工的收入幾乎持平,利用多種方式鼓勵農民耕地,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因土地制度的不同,治理農村土地荒蕪是一個「很中國化」的實踐問題,國外沒有與此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內容上有聯繫的主要集中在鄉村合作組織、鄉村旅遊經營模式上,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在鄉村旅遊業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些鄉村合作模式的經驗。就國內而言,浙江省不改變土地用途的農村土地流轉的典型案例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從2008年開始,浙江省金華市琅琊鎮上盛村實施土地流轉承包,化荒田為農場,把原來的小農經濟轉變成合作社經營。田園果蔬合作社把上盛村和周邊村裡許多外出務工者和老人手中的閒置田地租賃過來,然後通過與農戶籤訂土地流轉合同,擴大了經營規模。另外,餘杭、德清、義烏等地都作了有益嘗試。我省祁陽縣白水鎮柴塘村,給荒蕪多年的土地通過扭轉,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強強合作,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利用水體汙染生態治理及資源化再利用專利技術體系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即種養結合,觀光休閒於一體,帶領十多戶貧困戶脫貧奔小康,提供就業崗位百餘個,青山綠水的再現,構建了優美的生態圈,帶動周邊經濟迅速發展。
民以食為天。農村大面積土地的荒蕪,民以食為天的格局也在悄悄地打破。我們在發展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路上,務必要更多的關注農村土地荒蕪的問題,想辦法讓農民不用奔赴五湖四海謀生,能就近就業、能實現增收重返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土地,讓土地成為農民增收的「聚寶盆」,讓荒蕪沉睡土地重現忙碌的身影,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推動美麗鄉村進入新時代之路,才是「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的最好詮釋。
作者簡介:齊蘭貴,中科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湖南省縣域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湖南省農業集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