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方詩琪 劉肖丹 本報記者 徐雨陽 何慧婷
包子,可謂統一中國南北早餐江湖的龍頭老大。
寒風嗖嗖的冬日裡,對於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來說,在自家樓下的早餐店裡買上一隻熱騰騰的肉包子,咬一口,餡香汁濃,暖胃又方便。
最近,不少吃貨向錢江晚報爆料,體育場路上的「建德大包」排隊排瘋了,有人清早六點多就跑去排隊。其實,杭州街頭好吃的包子很多啊,富陽的場口包子、桐廬的畢浦小籠、龍遊的包子、嵊州的小籠……感覺浙江包子都來杭州「開會」了。
今天,杭州吃貨特別製作「杭城包子指南」,帶你看看散布在各處的浙江特色包子。如果你家門口也有好吃的包子鋪,歡迎掃描二維碼,在小時新聞APP「吃貨圈」社群給我們爆料。每周,都有好禮等著大家。
富陽來的
場口土豬肉包子:肉餡堅持「肥四瘦六」
前段時間,在杭州下城區的體育場路上,一下子新開了兩家包子鋪,加上一直開著的新豐大包,網友戲稱,「包子一條街」出道了。
其中的一家來自富陽場口,老闆名叫陳興。一大早,記者趕到店裡,陳老闆正在做素包子用的蘿蔔絲餡兒,翻炒顛勺動作嫻熟。
提起自家的豬肉和包子,帶著滿滿的驕傲,他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家做的是發麵的小籠包。包子的肉餡兒用豬後腿和夾心肉兩個部位,肥四瘦六的比例,除了油鹽醬醋和新鮮的蔥花,不加其他調味料。重點是,我們從不用隔夜肉。」
除了招牌肉包,陳興對自家的素包子也是信心滿滿。比如蘿蔔絲餡兒包子,先用自家養的土豬肉肥膘熬出豬油,再用熬出的豬油把蘿蔔絲、油豆腐和油渣一起翻炒到出水入味,蒸好以後鮮美多汁,經常被一搶而光。
筍乾餡兒包子,則是將農家毛筍乾和土豬肉皮一起上大鍋,先煮後燜約十個小時,直到筍乾完全吸收了肉香和肉汁,再撈出切碎拌餡兒,蒸好之後自帶肉香。經常有顧客咬著素包問老闆,裡面是不是加肉了,「我只能告訴他,確實有肉的成分。」陳興笑道。
桐廬來的
王繼蓮小籠:一天能賣出600籠
位於拱墅區方家花苑外的王繼蓮小籠面積不大,裝修乾淨樸素,賣的是杭州獨一份兒的桐廬縣非遺「畢浦小籠包」。不同於灌湯小籠包的汁水四溢,畢浦小籠一口下去首先咬到的是吸收了豐腴肉汁的麵皮,柔軟蓬鬆,再是飽滿新鮮的肉餡兒,嚼勁十足。
店主王磊是桐廬縣非遺「畢浦小籠包」第四代傳人,店名裡的「王繼蓮」是他阿姨的名字(「畢浦小籠包」的第三代傳人)。
王磊說自己也是個地道吃貨,喜歡走訪各地探索美食。為了發揚家鄉美食,傳承非遺文化,他把畢浦小籠包帶來了杭州。畢浦小籠包好吃有兩大秘訣。餡料用的是每天新鮮宰殺的黑豬肉,外皮用最傳統的老面發酵,這種方法對溫度、溼度有極高的要求,面隨時都在變化,需要發麵師傅時刻觀察,把控好發酵時間,雖然費時費力,但是包子的外皮會更蓬鬆,也更有嚼勁。
王繼蓮小籠2019年底才開業,店雖然小,生意卻越做越紅火,連疫情期間銷量都是節節攀升,老闆告訴我們,他們一天能賣600籠,最高的時候月銷量更是達到十萬個。
包子賣得俏,人手跟不上。找幫手成了王磊的當務之急。他告訴記者,「做包子技術性很強,精準判斷發酵時間很難掌握,就連包子的開口也要培訓兩個月以上才能做好,而且非常辛苦,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做。」
嵊州來的
包舍:藏在寫字樓裡的嵊州小籠
都說嵊州小吃有「三寶」,豆腐小籠、榨面和炒年糕。
拱墅區上塘路上的萬通中心,被林立的高樓團團包圍,一家名叫「包舍」的嵊州小吃店就藏身在這裡。
店名叫做「包舍」,那麼小籠包子肯定是招牌。的確,店裡賣得最好的就是豆腐小籠。
薄到半透明狀態的麵皮包裹著軟嫩的豆腐和鮮香肉末,由於分量足,汁水豐富,一籠八隻豆腐包沉甸甸地臥在籠屜裡,用筷子夾取時,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夾破晶瑩剔透的麵皮。店裡的章師傅向記者介紹道,「我們家的包子,麵皮的厚度只有2-3毫米。吃的時候千萬不能心急,不然會被滿滿的湯汁燙到嘴。」
「包舍」的老闆李偉科是土生土長的嵊州人,曾在汽車4S店工作。李偉科說:「以前客人總覺得嵊州小吃店,裝修簡單,不夠上檔次。我就想為它正名,讓嵊州小吃也有個『升級』。」李偉科店裡的原料都是當天進貨,當天消耗。小籠包也全是當天現包現點現蒸,最關鍵的是,李偉科要求所有的菜品都不能放雞精、味精,要以食材本身的鮮味為主。「一天下來,光小籠包系列就能賣出至少200籠,在餓了麼和美團這兩個外賣平臺上,每個月都有總共六千多份的訂單。」
龍遊來的
龍滋味:請來四代祖傳包子師傅坐鎮
位於拱墅區潮王支路34號的「龍滋味」包子鋪做的是龍遊肉包。
店裡每天下午3點開始營業,凌晨2點打烊,但是經常到晚上十一二點,包子餡兒就用光了。
龍滋味的包子個頭比「新豐」的喉口包略大一點。剛出爐的包子香氣誘人,一個個都開著小口,吃前順著包口淋一小勺衢州辣油,趁熱一口咬下,肉汁剛剛好,微微的辣給人一絲暖意。如果按照杭州人的吃法,從開口灌入一點點醋味道會更好。
龍滋味的老闆吳魏告訴杭州吃貨的記者,自己老家在龍遊,開個包子店純粹因為自己好這一口,在杭州這麼多年了,一直找不到好吃的包子,就特地回老家請了一個當地十分有名、四代祖傳做包子的老師傅,又僱了幾個幫手。「我們揉的是老面,餡兒是土豬肉餡兒,有時候包得慢,趕不上賣,七八分鐘蒸好一籠包子30幾個,瞬間就沒了。一天算下來,能賣2000多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