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多蘭的入主終結了尼克斯的黃金時期,並且一蹶不振直到今天。 多蘭剛接手球隊的時候,這支由傑夫-範甘迪帶隊的尼克斯甚至打進過總決賽,但是在千禧年之後,尼克斯的黃金時代隨著土崩瓦解。 一個數據可以很生動地體現尼克斯的土崩瓦解,自97年多蘭接過尼克斯至今,紐約豪門只打進過8次季後賽,其中只有7個賽季能達到過半的勝率。 第二:在多蘭統治尼克斯期間,球隊存在一個「來誰誰不行」的普遍現象。
招募的球星基本上都成了爛合同,安東尼、諾阿、小斯塔德馬爾、蘭多夫、艾迪-庫裡、馬布裡……教職員在尼克斯施展不開也是普遍現象,菲爾-傑克遜和拉裡-布朗兩名大師級選手都在這裡吃了癟。 正印了那句話——「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恨他也把他送到紐約」。 第三:多蘭和媒體的關係一直處於冰點,和球迷的關係也逐漸走低。 2015年和一名叫作比爾曼的老尼克斯球迷吵架,因為老比爾曼寫信建議多蘭出售球隊吧,別佔地不作為;多蘭回信讓他「滾去看隔壁的籃網,尼克斯沒有你這樣的球迷」。 2017年驅逐名宿奧克利,2019年和2020年都發生過和在主場喊「多蘭賣掉尼克斯」的球迷有過衝突,甚至多蘭還得罪了球迷領袖斯派克-李,惹起眾怒。 第四:戰績慘澹、缺少球星、和球迷關係降到冰點,但尼克斯仍然是最值錢、收入最多、利潤第二的超級豪門。 2019年尼克斯收入4.72億,其中1.57億是利潤,利潤率達到33.3%,聯盟第四。簡直是搖錢樹。
這明顯讓球迷心生不滿,狡猾的商人形象在球迷心裡被牢牢刻上詹姆斯-多蘭的名字,輿論對資本家的敵意顯而易見。 唱唱反調:多蘭真是個糟糕的老闆麼? 多蘭真的只是個單純逐利的狡猾商人嗎?我最初秉持肯定的態度,但現在已經發生了轉變。 很大程度上,多蘭糟糕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有媒體輿論的一份「功勞」,多蘭是個非常不待見媒體的老闆,牴觸的情緒自然而然不會讓他在媒體那裡獲得了什么正面評價。 而美國的媒體擅長的就是「扒糞」和批評,但這個事情從最初的出發點(反腐倡廉)到現在或許有一定程度的變味,而所謂的言論自由也給媒體們披上了一層保護傘——但事實上,言論自由和真理從來不是劃等號的公式。 也就是說,媒體對多蘭的批判,並不一定全是真理。而讀者常常會對此照單全收。 有趣的是,很多球員也和媒體打嘴仗,和球迷撕逼,杜蘭特、威少、歐文都是其中翹楚,《露天看臺》製作的籃球版權力的遊戲最後兩集還用「摧毀媒體城」的故事專門調侃了這一現象。 但在這個語境下,不少人認為球員是所謂的真性情,放到多蘭這裡卻成為剝削的資本家——某種程度上,大眾對「邪惡資本家」形象的喜聞樂見(或者偏見)對誤導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比如斯派克-李事件或許就是一出羅生門:斯派克-李說他使用入場通道進場被拒絕,事件隨著發酵也被貼上了「多蘭驅逐異己」的標籤。
但官方就此事發布了聲明,宣稱斯派克-李編造事實,他想使用的進場通道是員工專用入口,而安保人員讓他返回到 VIP 入口進場。同時,官方還附上當日斯派克-李和多蘭在場內握手的照片。 如果尼克斯官方給出的回應就是事情的真相,那麼在這次事件中,尼克斯官方的處理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沒有給斯派克-李開方便之門。 羅生門讓真相變得模糊,而事情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多蘭真的是媒體渲染的那個差勁至極的狡猾老闆嗎?(或許這正是他討厭和媒體接觸的原因) 多蘭不關心球隊——顯然這是輿論營造出來的偏見。他的父親查爾斯-多蘭之所以會把尼克斯交到他手裡,原因就是「他的孩子們就只有多蘭對尼克斯感興趣,他是唯一想要管理尼克斯的孩子」。 在多蘭為數不多接受的一次採訪中,他對 ESPN 的麥可-凱說,「我可以躲起來,我可以在豪華包廂或者家裡舒服地看球,但我沒有。第一,我喜歡在場邊看球,第二,我想讓球迷知道我熱愛這支球隊,我關心球隊的發展」。 多蘭是否知行合一?某種程度上似乎是這樣的。 如果多蘭只是單純的逐利,那麼他就不會籤出來那些被球迷奉為笑柄的垃圾合同了:阿蘭-休斯頓退役的時候合同還剩2000萬沒結算,埃迪-庫裡和傑羅姆-詹姆斯的大合同更是令吃瓜群眾笑掉大牙......而這些事情並不能幫助他多賺錢。 換言之,尼克斯一路以來沒有少花錢,奢侈稅該交的交。10年為了追求小斯可以開出當時聯盟最高的薪水,聘請菲爾-傑克遜和拉裡-布朗也都是相當優厚的薪資條件。
比起作為老闆的喬丹因為奢侈稅而放走隊魂肯巴-沃克,多蘭似乎要體面許多。 其實你細數一下尼克斯的操作,很少出現過因為省錢而錯過某位球星的情況。去年的杜蘭特或許是個例外,畢竟跟腱的傷勢擺在那裡——而他們剛剛被羅斯和諾阿的名不副實「欺騙」過。 多蘭的尼克斯並不吝嗇,只是它們沒有把錢花到點子上——NBA 的交易機制和工資帽限制了有錢的豪門球隊胡作非為,攪亂市場秩序,而這也簡潔導致了多蘭暴露了自己糟糕的一面——沒有足夠籃球運營知識儲備的他,很難只是靠著投入和氣魄來讓球隊變好。 換句話說,老闆多蘭的差勁其實不是他不管球隊,而是管的太寬。 尼克斯的矛盾在於多蘭喜歡球隊,卻不擅長管理球隊,又不願放權,讓尼克斯鑽進了牛角尖。 和他曾經有過共事經歷的前 MSG 娛樂總裁塞斯-亞伯拉罕說,「尼克斯的情況是,多蘭想往左轉,我們想往右轉,我們向他解釋為什麼應該向右轉,但他卻不能理解」。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不論球員和教職員在尼克斯都施展不開。 不過,球隊戰績只是評價多蘭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以上提到的種種不堪更像是多蘭的「偏科」。你不能忽視他在球隊其他方面做出的成就:翻新球場、拓展流媒體業務、以麥迪遜廣場花園為主打造一體化的娛樂中心,保護尼克斯在紐約中心的霸主地位,這些事情都是對球隊和股東有利的事情,也是尼克斯能夠在今天成為最值錢球隊的一部分原因。 我認為球迷需要認清的一點是:追求效應不是原罪。 或許放在體育還未產業化的「蠻荒時期」,體育作為純粹的社會公益事業服務於大眾,這時候追求效應可能會被打上罪惡的頭銜。但在產業化資本化的今天,職業體育(也可以細化到 NBA )繁盛的大前提是良好的效益,保持運營效益是一支職業球隊生存的根本。 在 ESPN 的伊恩-奧康納的報導中,多蘭有一段盡抒心中情的採訪:「我喜歡尼克斯,喜歡遊騎兵,但我需要對股東們負責。球迷們不需要像我一樣對股東負責,他們沒有投資數百萬美元在其中,所以他們可以指點江山。」 「你不能表現出自己在運營球隊上感情用事,把個人情感的位置放在他們投入的金錢之前,這樣他們就不會再把錢投進去了。」